人是千姿百态的,有人合群,有人独处,有人随缘。
在人声鼎沸的地方,也有人显得格格不入。
如果你是一个很讨厌合群的人,如何才能活成更好的自己呢?摆明了去厌恶别人,会得罪人;勉为其难地去凑热闹,又会让自己难受。
建议你,做到以下几点,活成人生的赢家。
01
不主动联系别人,对别人的回应慢一点。
《增广贤文》里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有酒有肉多兄弟,有难何曾见一人。”
人与人交往,很大程度上,是利益的交换,或者是用感情铺路,潜在利益交换的问题。
当你没有任何价值的时候,去联系别人,受到冷落的概率很大。就是亲戚关系,除了表面上的客套,深度的交往是很少的。
反过来,你有价值的时候,远方的亲戚都会关注到你,甚至跑到你家来喝酒,送上礼物。
对于讨厌合群的人来说,别人的讨好,也显得不耐烦。因此,适度冷淡一些,回复的速度慢一点,各种讨好,就少了。
平时少和人联系,别人也就不知道你的近况了。自然就会被列入“价值不大”的一类人。
任何感情,都是双向的。一旦别人发现你“不冷不热”,那么双向互动就无法形成,你自己也非常顺利地摆脱了合群的烦恼。
作家梭罗,名气很大,社交很广,但是他去了瓦尔登湖隐居,曾经的亲戚朋友,自然就远离了。他也可以专注于写作。
他在《瓦尔登湖》中写道:“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的皮肤,我们用不着触摸他。”
显然,太多的联系,显得肤浅,不如不要。
02
已经走散的人,不要去找回来。
对于不合群的人来说,从圈子里走出去了,不是坏事,是好事。
下一次,就没有必要去原来的圈子里转悠了。
前几天,我参加了初中同学聚会。
全班四十多人,来了二十多人。虽然热闹,但是也看到了很多同学,开始拒绝聚会。
在学校的时候,一直默默无闻,都没有几个同学可以交流,连名字都不太熟悉。
走上社会二十年了,名字都被忘记了。你还要让大家重新想起你的名字,显然是尴尬的,也没有必要。
同学、老同事、老朋友、远方的亲戚,一旦走散了,那就不要去联系了。
不管是什么理由,重新把感情找回来,都会发现人与人有了隔阂。
若是有很久不联系的人,忽然联系你,还得提防,也许人家变成了骗子。
相见不如怀念。你把过去的人情记住,然后不理睬过去的人,反而会更加轻松。
03
不借钱给别人,也不借别人的钱。
借钱是一件很烦恼的事情,更烦恼的是还钱。
你向别人借钱,别人会担心你还不起;你借钱给别人,同样。
若是一点小钱,还不如送给对方,避免了还钱的麻烦,也 不会总是想着对方不还钱,耿耿于怀。
当一个人用借钱的方法,来结交贵人,或者形成社交圈的时候,吃亏,不一定带来福气,反而增加了内耗。
在清朝,广州十三行的老板伍秉鉴,迅速成为土豪。
诗人屈大均如此描述:“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伍秉鉴借钱给一位美国波士顿商人。由于经营不善,商人把钱全部赔光。
伍秉鉴知道后,索性把7.2万元的欠条撕毁,并说:“现在债务一笔勾销,你可以回国去了。”
把借钱变成送钱,人际交往的内耗就不见了。但是普通人是做不到的,毕竟金钱对生活太重要了。唯有捂住口袋,一开始就不借。
没有了金钱方面的互动,人与人的关系,也会淡漠。因为大家知道,向你讨 不到利益,缺少了社交的关键要素。
04
能麻烦自己的,就不要麻烦别人。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有困难就是能力不足;有麻烦就是努力不够。”
真正能解决麻烦的人,是你自己,别人往往是爱莫能助。
还有一种可能,你遇到麻烦事情了,人家反而躲开了。人的潜意识里,是怕麻烦的。
不要一点点小事,就去麻烦人,这样你也会常常遇到别人的麻烦。
宋代的范仲淹,很长时间在书院读书,因为家庭贫寒,他使劲省吃俭用,一碗粥都要分成几份来吃。
有一位同学知道情况后,告诉了做官的父亲。
这位官员听说了,吩咐家人做了美食,还带了一些钱,送给范仲淹。
过了几天,同学发现范仲淹没有用美食。
范仲淹说:“我已经习惯了白粥咸菜,若是吃了美食,以后恐怕就吃不下白粥咸菜了。”
后来,范仲淹一举成名,做了大官。但是他始终严于律己。
人与人互不麻烦,其实是人的自律,是减少人情世故对事业的干扰,也是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做社会的观察者。
人情越简单,那么不合群的性格,越能得到发挥。
05
哲学家叔本华说:“要么享受孤独,要么沦入世俗,凡是人群扎堆聚集,主要话题无外乎三个,拐弯抹角炫耀自己,添油加醋贬低别人,相互窥探,搬弄是非。”
以上这句话,也许有些极端,但是不合群的人,多半是赞同的。
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如何,只能要求自己如何。
为了减少合群的烦恼,就努力做好自己,并且从人与人的交际方面,去做减法。
打交道的人少了,聚会的时候几乎不见了,自己活得轻松,人生的处境正在变好。
别人笑我太孤独,不懂我是自由人。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