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在寒冷的天气里,我们来研讨一本有温度、有纯度的优秀长篇小说。”近日,“那如磐石般的生命质地——阿舍长篇小说《阿娜河畔》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协会十楼会议室举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开场说道。贺绍俊、胡平、白烨、梁鸿鹰、张者、刘琼、李林荣、张莉、饶翔、徐刚、岳雯、李蔚超等多位资深文学评论家、作家参与了研讨,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这部近期深受业内高度关注的文学作品。
研讨会现场
书写边疆壮阔事业和人间真情
《阿娜河畔》是作家阿舍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在茂盛农场的建设中,以明双全一家为代表的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历程。第一代人明双全、李秀琴等无私地为边疆建设事业和子女付出自己的一生,第二代人明中启和明千安两兄弟则在时代面前作出了坚守和开拓两种不同选择。小说多角度、多方位地描写了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巨大变迁,以及边疆人民生活的跌宕起伏和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可贵。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后,展现了几代人在边疆的建设事业中为家国而奉献、为理想而奋斗、为生活而努力的动人篇章。小说叙述基调温润、绵软、平静、自然,散发出清澈明亮的气质。
作家阿舍
据出版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透露,《阿娜河畔》从出版到现在,已经进入17项图书榜单,入选中国作协第二批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
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于2022年7月正式启动,由中国作协与31家重点文艺类出版社和重点文学期刊共同发起。“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到底是什么?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今年上海书展举办的“行进的风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延展启动会”上曾这么说:“名曰计划,但我宁可把它看作一个平台、一套机制,通过这样的平台和机制我们能够充分整合和放大,从作协工作、文学创作、文学出版、文学传播、对外译介,到文学作品的延伸、转化等各个环节的力量,共同支持作家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让这些优秀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能到更多读者面前。”
小说里的爱情“有黄金般的重量”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纳杨在本场研讨会致辞中说,《阿娜河畔》较阿舍之前的作品更大气,具备更为宏阔的思考视野、更为深邃的情感力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是比较陌生且神秘的。读了这部小说,我对兵团有了另外一种感悟,虽然那里自然环境很独特,人们互相之间的思维方式也许有差异,但是情感是相通的。全国各地的人们汇集到那里,以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心怀‘沙漠变良田’的美好愿望,不辞辛劳,开垦农田,建设家园,形成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独特的兵团精神。同时他们也有和其他地方人们一样的情感,或深沉内敛或热烈奔涌的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是最能打动读者的。”
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认为,阿舍心里有爱,笔下生情,她在用新的方式去书写小说中的人物,她疼爱他们、理解他们,并通过他们写出了人性的美好。“《阿娜河畔》写了两代人的爱情,这些爱情故事几乎没有一个在重复以前的套路。在那个胜利后的革命时代,爱情虽然没有浪漫的关怀,却有着黄金般的重量,这种重量是一个人的精神信仰带来的。”贺绍俊强调,爱情作为一种信仰,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主题。“阿舍个人的姿态、情感和世界观与小说的主题完全一致,有阿舍这样的写作,我们的文学就会多一些人类之爱。”
她的写作平静自然
形成“慢”的文学气质
“《阿娜河畔》是近几年比较突出、比较重要的一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认为,阿舍从特殊的角度写出了兵团的建设史,并以细腻绵密的笔触完成了宏大叙事,当中又包含着很多复杂细微的感情。“这部作品书写的是几代人的人生,从大的方面写出了兵团的建设,以及兵团人的付出和奉献,小的方面又写出了普通人坚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信念,写出了他们自带亮光的人生跋涉。”
《阿娜河畔》
《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强调,这部作品将议论与叙事、记述与抒情进行了完美的融合,阿舍对当地山川河流特别熟悉,也特别热爱,只有怀着这样的感情,才能写出如此有生命质地的文字。
作为同样书写此类文学的作家,来自重庆的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者讲述了他和阿舍在写作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阿舍的经历跟我基本相同,我们有共同的少年时代。但我们的写作又有不同,她是女性,我是男性,她的写作是那么平静自然,像沙漠中温柔的沙粒一样。而我的写作则像狂风、沙尘暴,状态完全不一样。”张者感慨写兵团的人太少,当他写兵团的时候,他常常感觉像是在沙漠中独自远行,“希望能在未来的写作中,和阿舍这样的作家一起组成‘兵团作家群’,为兵团著书立说”。
饶翔认为,《阿娜河畔》是一种地方性的历史书写,“阿舍通过地方风景、人物命运、家庭生活来进入历史,通过小的情感去见证大的历史,这部小说致敬了阿舍曾经生活过的那个特殊地域的历史,以及作家父辈所经历的历史。”饶翔表示,阿舍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舒缓的叙事节奏,与静水深流的阿娜河水一起,形成了一种“慢”的文学气质。
阿舍:愿将盛大的关怀和好意
化作一股持久的心力
阿舍是维吾尔族作家,出版有长篇小说《乌孙》、短篇小说集《核桃里的歌声》《奔跑的骨头》《飞地在哪里》、散文集《我不知道我是谁》《流水与月亮》《白蝴蝶,黑蝴蝶》《撞痕》、随笔集《托尔斯泰的胡子》等。作品荣获十月文学奖、《民族文学》年度奖、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文学艺术奖文学类散文一等奖及第十届文学艺术奖文学类中短篇小说一等奖等。
听完大家对她作品的分析和研讨,阿舍对主办方和各位专家在写作技艺、创作理论上的指导与建议表示了衷心感谢。她感慨,专家们的发言拓宽了小说的内部空间,让小说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她会把专家们的指导和建议作为自己未来创作的重要参考。“此时此刻,我的感激之情不胜言表,只愿将大家对我如此盛大的关怀和好意化作一股持久的心力,让未来的写作呈现更加丰富、坚实的质地。”
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办公室、北京出版集团、宁夏文联、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宁夏作协、宁夏人民出版社承办。在研讨会最后环节,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作会议总结时说,“《阿娜河畔》是一部有情的小说,在这些普通人的命运中,他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坚守尤其引起大家的共鸣和肯定。在这部小说中,每个普通人不断消解着命运的创痛,同时也不断奋斗和奉献,享受着生活的馈赠,追求着自己心中高贵、纯洁、温暖的爱情、友情和亲情。”
(图片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提供)
举报/反馈

封面新闻

2400万获赞 536万粉丝
封面新闻,亿万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封面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