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延迟满足”呢?
这来自于1960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在一所幼儿园里做过的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找来几十个孩子,在每个孩子面前都放一颗棉花糖,
告诉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如果能够忍住不吃掉棉花糖,就能够得到第二颗,
据当时统计,有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没能坚持下来把棉花糖吃掉了。
只剩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了下来,得到了第二颗棉花糖奖励。
在后来的跟踪调查中发现,这些坚持下来的孩子,无论是在学业还是事业上,大部分人都相当的成功。
这就是著名的“糖果效应”,也被称之为“延迟满足效应”。
其实,这个效应放在现在也同样适用,把棉花糖换成其它物品,可能大人也会无法坚持下来。
因为当下的人们,普遍缺少行动力和耐力,总是“纸上谈兵”,却做不到真正的自律。
只想不做,缺少动力
我们常常嘴上念叨着要减肥,却总是靠着“意念减肥”,迟迟没有行动;
脑子里想着不能熬夜,却还是不愿意放下手机,“手机没睡觉,自己也不睡”,始终没能早睡;
每次空闲时刻感到无聊,总是拿出手机消遣,一玩就是一个小时起步,就算是有想要做的正事,也早已被抛在脑后,更是明日复明日。
从前是精通手机的年轻人是如此,现在无论男女老少,皆是如此。
就如最近“微短剧”的爆火,其实也不是什么意外。
它的受众群体,同短视频差不多,都是老少皆宜。
更是节奏快,视觉冲击力强,休息的间隙就可以一下子连看很多集,一看就让人上头。
可见,外界的种种诱惑,让本就缺少行动力的我们,想要行动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有想法、有计划,然而真正能够改变的人,却只存在少数的原因。
有人说:
“及时享乐是本能,延迟满足是自律。”
的确,人们的大脑本就需要通过外界的刺激,来分泌能让我们开心的多巴胺。
享乐是我们的本能,但我们不能放纵自己一味地享乐,毕竟过度地享乐,终归会导致我们变得堕落和颓废。
所以,延迟满足对我们而言,就是最好的自律。
无法坚持,缺少耐力
我们偶尔也会出现迷茫,寻找不到方向的时刻。
哪怕是已经开始行动,因为内核不稳,内心不够强大,也总会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
甚至是结果反馈的时间太长,努力到一半认为看不到希望,所以选择中途而废。
作家三毛曾在书中写道:
“你要给自己时间,不要着急,一步步来,一日日过。”
任何事物想要成功,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力。
就如我们常说的铁杵磨成针,铁杵也不是一天就能够磨成针的。
不仅需要日复一日的时间去打磨,更是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去坚持。
正如作家雨果所说:
“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
的确,放弃从来都很容易,但坚持才能看见胜利的曙光。
越是处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就越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更要沉下心来,修炼耐性,如此,才能做到自律,成为更好的自己。
延迟满足,才是真正的自律
《延迟满足》一书中写道:
“在任何一个领域里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因为他们敢进窄门,愿走远路。”
有时候,事前准备不过也是为自己的拖延找借口。
准备的时间越长,自以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殊不知,早已落后人家一大截,等到对方实现目标,自己却还只是刚刚起步。
我们要做行动上的长期主义者,而不是思想上的长期主义者,只会说而不愿做。
荀子曾在《劝学》中写道: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如果做事半途而废,就算是腐朽的木头也无法折断;
倘若做事坚持不懈,就算是金属和玉石,也能雕刻出美丽的花纹。
我们总是沉迷于唾手可得的快感,享受着娱乐带来的短暂快乐。
事后又习惯性自责,责怪着过去颓废的自己,未来满是迷茫。
很喜欢杨绛说的一句话:
“花有花期,人有时运,可以努力,但不要着急,花团锦簇,果实累累都需要过程。”
该来的都在路上,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向前,改掉懒惰的习惯,成为自律的自己。
和成功实现双向奔赴,和美好撞个满怀。
凡事都讲究先苦后甜,而延迟满足,也不过是把幸福延后,延迟的幸福,在历经艰辛后得到,往往会感觉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