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春节
定义和背景: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汉、壮、布依、侗、朝鲜、仡佬、瑶、畲、京、达斡尔等民族都过这个节日。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习俗历史悠久,至今保留着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民间社火、游锣鼓、上灯酒、迎财神、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一系列民俗。春节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传统民俗。春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和形式:春节是一个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节日。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民间社火、游锣鼓、上灯酒、迎财神、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
保护和传承:春节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春节文化的保护,在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上给予支持和保护。同时,许多地方和社区也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传承和弘扬春节的文化,包括举办庙会、舞龙舞狮表演、灯谜活动等。此外,春节的习俗和传统也通过家庭和社区的口口相传得以保留和传承,确保了春节文化的延续。
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除了汉族的春节,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如羌年、苗年、土家年、彝族年、侗年、藏历年等。这些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展现了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特色。此外,春节也成为中国文化向世界展示的窗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体验中国的春节文化,促进了文化的跨界交流和互动。
02 灯会:
定义和背景: 灯会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群众性节庆活动,一般指春节前后至元宵节时,由官方举办的大型的灯饰展览活动,并常常附带有一些民俗活动。它具有传统性和地方特色,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民俗之一。灯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时期就出现,不同地区的灯会特色各不相同。
类别和形式: 灯会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和形式。中国有许多著名的灯会,包括秦淮灯会、自贡灯会、豫园灯会等。这些灯会常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秦淮灯会素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自贡灯会则被称为"天下第一灯"。
保护和传承: 灯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的重视。一方面,官方机构会组织举办灯会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另一方面,民间组织和传统工艺家也致力于保护和传承灯会的技艺和传统,确保其能够得以延续并在新的环境中发展。
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 灯会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灯会在灯饰形式、制作工艺和民俗活动方面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历史、风俗和文化。此外,灯会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和参与者,促进了跨界交流和文化互动。
03 庙会:
定义和背景: 庙会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庙会形成与发展和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庙会在中国广大地区流行,并且有许多著名的庙会。
类别和形式: 庙会的类别和形式多种多样。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庙会,如厂甸庙会、妙峰山庙会、东岳庙庙会、晋祠庙会、上海龙华庙会等。这些庙会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一些庙会还包括民俗表演、游艺活动和商品交易等。
保护和传承: 庙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相关部门会采取措施来保护庙会的传统形式和庙会场所,确保其得以延续。同时,民间组织和宗教机构也会积极参与庙会的组织和传承工作,传授相关技艺和知识,使庙会得以传承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庙会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庙会在宗教信仰、庙会规模、庙会活动等方面有所不同,反映了各地的历史、风俗和文化。庙会也为各地的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的机会。
此外,庙会也是文化交流的平台。一些著名的庙会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参与者。在庙会上,人们可以欣赏到不同地区的表演、手工艺品和特色美食,促进了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04 端午节:
定义和背景: 端午节,又名重午、端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源于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类别和形式: 端午节在全国各地流传广泛,尤其是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最具代表性。庆祝方式多样,包括祭祀屈原和伍子胥的祭祀仪式,插艾蒿和挂菖蒲以驱邪避瘟,喝雄黄酒和吃粽子以驱邪保健,以及举行龙舟竞渡和进行除五毒等民间游艺活动。
保护和传承: 端午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端午节的传统形式和习俗,确保其得以延续。一些地方政府和社区组织也积极参与端午节的组织和传承工作,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艺,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 端午节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端午节庆祝方式和习俗各有不同,反映了当地的历史、风俗和文化。端午节也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和参与者,成为文化交流和跨界互动的重要平台。人们可以在端午节期间欣赏到各种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和特色美食,促进了各地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05 黄帝祭典:
定义和背景: 黄帝祭典是祭奠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民俗活动,与妈祖祭典、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俗信仰之一。为了纪念和缅怀始祖精神,先民就有了隆重的祭祀活动。据记载,早在前422年的周威烈王四年,秦灵公就开始举行吴阳上的黄帝祭祀。汉代以后,祭祀黄帝逐渐形成朝廷定例。黄帝祭典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礼仪黄帝祭典的形式分为官(公)祭和民祭两种。黄帝祭典活动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格式,包括祭拜仪式、礼节和仪式服饰等。至今,全国范围内有多个著名的黄帝祭典活动,其中包括黄陵县的黄帝陵祭典、新郑黄帝拜祖祭典、缙云轩辕祭典等。这些活动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和传承: 黄帝祭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黄帝祭典的传统形式和仪式,以确保其得以延续。一些地方政府和社区组织也积极参与黄帝祭典的组织和传承工作,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艺,推动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 黄帝祭典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黄帝祭典庆祝方式和仪式各有不同,反映了各地的历史、风俗和文化传统。黄帝祭典也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和参与者,成为文化交流和跨界互动的平台。人们可以在黄帝祭典期间欣赏到各种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和特色美食,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06 抬阁
定义和背景:抬阁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等艺术于一炉。它具有优美的造型和壮观的画面,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作为中国民间迎神赛会的一种游艺项目,抬阁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民俗之一。抬阁的种类繁多,各地的抬阁艺术形式各具特色,其中以金坛抬阁、徽州抬阁、广东抬阁、安阳抬阁和山西平阳抬阁最为著名。许多地方的抬阁活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抬阁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传统技艺和表演形式得到了重视和保护。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机构、组织培训班、举办比赛和演出,以及记录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文献等,以确保抬阁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抬阁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不同地区的抬阁艺术形式各具特色,反映了各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和艺术风格。同时,抬阁也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观赏和学习。通过跨界交流,抬阁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表达方式。
07 农历二十四节气:
定义和背景: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的代表。
类别和形式: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罟、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它们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还包含了丰富的民俗事象,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 农历二十四节气、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三门祭冬、安仁赶分社、苗族赶秋、壮族霜降节、石阡说春、送大暑船、梅源芒种开犁节、半山立夏习俗、内乡打春牛习俗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此外,二十四节气也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和认可。
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和智慧。它不仅在中国内部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应用,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学习。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和跨界合作,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和实践得以传播,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交流和共享。
08 茶艺·茶俗:
定义和背景: 中国茶艺是中华文化的国粹,属于日常生活民俗,也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民俗。茶艺起源于中国南方,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他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
类别和形式: 潮州工夫茶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茶艺还包括茶俗,即与饮茶有关的民俗。在中国,茶俗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白族三道茶、瑶族油茶习俗等茶俗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和传承: 中国茶艺作为国粹,受到广泛的保护和传承。潮州工夫茶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茶道文化的精髓。茶俗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和传承,相关的茶俗习俗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茶艺和茶文化也通过培训机构、学校、博物馆等途径进行传承和推广,以确保这一重要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文化多样性和跨界交流: 茶艺和茶俗不仅在中国内部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和学习。中国茶文化在国际间得到了认可和推广,茶艺表演和茶文化交流活动也经常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此外,茶文化也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茶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交流和互鉴。
茶艺和茶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对茶的热爱和追求,也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和审美情趣。通过保护、传承和推广,茶艺和茶俗将继续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成为人们交流、欣赏和品味的重要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