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婚姻最坏的结局不是离婚,而是成为“面具夫妻”,没有爱,没有期待,勉强在一起,过着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作为维系婚姻关系必不可少的元素,爱,是抽象的,往往会通过伴侣之间的态度、交流、行为等去体现。因为越是抽象的事物,越是细节化,才能感受得真切。
很多人会直观地感受并追求爱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又是微妙的、飘忽不定的,一旦关系中激情的温存的感觉退散,伴侣不再会从细节上给你关怀,婚姻不再如一开始那么甜蜜,往往伴随着真吵和互相嫌弃,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安、空虚、焦虑、无奈……
你感觉你掌握不了婚姻的节奏,当你意识到“爱会消失”,就会质疑婚姻存在的意义,感觉没有爱的婚姻,如同失去养分的土壤,变得贫瘠荒凉。
当爱缺失,婚姻究竟该如何走下去?这是困扰当代人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婚姻没有爱了,别怕,这是大部分婚姻都会经历的“低谷”,经营婚姻与经营事业一样,不会一马平川,但你有了度过“低谷期”的信念,就有可能迎来新的“拐点”。
当你感受到婚姻中没有爱了,本质上因为,内在的“匮乏感”又回来找你了。
就如同幼年时期,被母亲庇护在怀里的婴孩,有一天母亲忙于别的事照顾不周,当你需要母亲庇护时,这种依赖、期待和信任落空,于是失落、不安、恐慌、挫败等感受通通袭来,你感觉自己不被爱了,你感觉你赖以生存的这个环境,不再能给到你安全感和幸福感了……
你发现了吗?当你对“婚姻没爱了如何走下去”感到困惑,并想寻求补救的方法,其实是想知道——
“我如何获得更充沛的爱?”
“我如何在婚姻中持续感受到爱?”
婚姻提供了两个人共同“生长”的土壤,基于双方的爱,彼此会从这片土壤中汲取能量,得到滋养。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们的婚姻当中没有爱了,其实是能量被“损耗”了,缺失了能量的“流通”,你在关系当中得不到滋养了。
婚姻本身是没有温度的,正是由于你和伴侣之间爱的传递,使其成为“有温度”的婚姻。
那么眼下需要拯救的,自然也就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婚姻里的人。
因为拯救婚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你和伴侣,都能够在关系中“待得从容、踏实、自在、舒服”。
你们各自拿出一些爱,来滋养你们的关系,然后在关系中各取所需。
如果爱会流失,那么,爱会不会回流呢?
可以肯定的是,爱通常会流向不缺爱的人。
一个人感觉缺爱的时候,想索取反而得不到爱;
不过一旦试着把爱给出去,会发现爱也会反弹回来,或者会得到比想象中更多的爱。
所以婚姻关系也是如此,爱会流向不缺爱的婚姻。
不会爱自己的人,得不到伴侣持久的爱与认同,不会爱自己,也就不能很好地爱伴侣,也较少能在婚姻中感到真正的安宁与幸福。
缺爱的婚姻中,爱自己
是让爱“回流”的前提
当你感受到“爱会流失”,也许你已经明白了,婚姻不是一座神圣而坚实的堡垒,会永远稳固,永远给到你庇护。
意识到婚姻生活中会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那么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你的主体性——你会如何在婚姻中立足?
“不论环境怎么变,我知道自己是谁,我想要什么”
“当我感受到不被爱时,我能否自己给自己能量”
“当匮乏感来临,我可不可以先安抚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
“和幼年相比,我的各项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我足够强大到可以关照自我”
……
你感觉婚姻没有爱了,很无力,很无奈,想找到一个“突破口”。但你越去纠结“怎么办”,越不知所措,其实只需要将关注婚姻本身的问题,转移到关注自身,你已然在尝试解决问题了。
真正的爱自己,包含5个部分:
感受自己的脆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看得见自己的需求——安抚自己的情绪——尝试自我满足
如实地面对自己,我并没有那么强大,这一刻,就是脆弱的,就是需要关怀的需要安抚的;
这样的我是真实的我,我并不完美,但也不苛求完美,我不需要对自己过分挑剔;
将自己的不安在头脑中回溯一遍,问问自己想要什么,必要时,可以找一张纸,写下此刻内心的需求,让需求“被看见”;
允许情绪的产生,也允许情绪逗留一会儿再离开,不需要去对抗情绪,与情绪为敌,情绪是自我的一部分,是自我需求不被满足的反应,它们是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它们也是朋友;
了解了自己之所以脆弱、有情绪,是由于某些需求不被满足,现在我可以看得见自己的需求,那么我先试着自己满足自己,不一定要依赖外界,我自己可不可以是源头,给予自己能量的补给。
这样的自我关怀,在婚姻关系中是十分必要的。它让你遇到任何外部刺激时,内在的主体性不被“瓦解”,基于自我观照和关照,你的内核安稳有序,进而更好地应对外界的不确定性。
当你懂得好好爱自己,你会发现,即使浪漫褪去,你和伴侣之间,还可以通过别的方式维系感情。
婚姻没有了“浪漫之爱”
还可以有“相伴之爱”
婚姻中的爱,可以根据性质区别为“浪漫之爱”与“相伴之爱”。
浪漫之爱中激情的成分居多,而相伴之爱中,更多的是责任感和长久相处建立起来的信任、依赖,形成一种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
浪漫之爱会随着年岁逐增失去挑战性,但相伴之爱往往这时候才发挥作用且周期较长,基本可以贯穿一段婚姻的始终。
当然了,亲密关系中存在“相伴之爱”的前提,也是两个人都愿意以伴侣的身份,长久陪伴彼此,愿意去改善关系、经营关系。在矛盾冲突产生之后,愿意去“共克难关”,那么一起经历得越多,两人之间这种联结就越深刻。
在我们父母那个年纪,六七十年代,他们的婚姻当中,浪漫之爱是相当匮乏的,更多的是亲情之爱。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越往后,我们会发现,人们会过分关注浪漫之爱在婚姻中的占比,甚至会去权衡它的存在与自己内心的期许是否相匹配。
有时候也会盲目地认为,没有了浪漫之爱,似乎就没有所有的爱,生活被炒米油盐鸡毛蒜皮所覆盖,就等同于爱的流失。
这时候,你可能忽视了其实关系中还有一部分相伴之爱,它退居到一个不那么耀眼的位置,但它确实存在着。
我们来体会一个现实情境:
某天过红绿灯时,转角处有人推着小车在卖花,一对中年夫妇也恰好从旁经过。
丈夫说,“嗳,这有花,我给你买束花吧?”
妻子回答:“不用不用,都老夫老妻了,要那干什么!”
于是两人就互相挽着胳膊向马路对面走去。丈夫一边走,一边嘟囔,“我就是想表达对你的爱”。
说真的,当时听到这句话,感觉从一个中年男人口中讲出来还是略显油腻。
但转念一想,他表达的,或许就是那一刻他想表达的。
只不过在征询了妻子意愿之后,这个想法被压抑下来了。
这个买花的行为,最后也就没有发生。
这个情境是不是似曾相识?像不像你和伴侣偶尔生活中某一个镜头的再现?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样的情境作何感想呢,我个人感觉比较有意思的是:
恋爱时期,一个男子想对女子表达爱意,也许会直接去买一束花,递到女子面前。女子会面带微笑,略显羞涩地接过花。
可到了一定年纪,男人想买花的这个念头,会不假思索地讲出来,还要去询问妻子的意见,对方要就买,不要就不买了。
那么妻子一方面或许确实不在意那些花里胡哨的;另一方面或许碍于面子,也就推辞了。
况且,两人的对话是发生在马路边,过往人群熙熙囔囔,确实不太适合表达浪漫。
丈夫和妻子的举动里,或多或少会掺杂一些别人的价值观,会多少违背自己的本心也未可知。
这个时候,是否其实失去了一次创造浪漫的机会呢?我相信每个人在被对方真诚地表达爱意时,内心都是欢喜的。
所以我也会去想,上面情境中这位女士当时的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也许是不在意的,或者其实还有点期待?我们不得而知。
但又有谁能说中年人就不该浪漫,就该压抑自己想要浪漫的需求呢?又有谁能说,压抑浪漫之爱的相伴之爱就不能成其为爱呢?
只不过浪漫之爱热烈,而相伴之爱更接地气一些。
例举这个情境也是想说,浪漫之爱的消失,其实和伴侣之间平时相处模式也有一定关联。
可能有人会觉得,随着两人相处时间越来越久,彼此越来越熟悉,加之生活的压力,彼此不再需要表达浪漫。
你会因为忙于工作和家庭琐碎,自动忽略或选择主动忽略一些仪式感,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我不需要这些”“这些东西不再适合我”“我没必要去追求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那么当伴侣被拒绝的次数多了,他是否就会默认你已然不在乎仪式感了呢,慢慢连问一句“你想要一束花吗”也懒得发问了呢?
伴侣如何对待你,很多时候也取决于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对待自己。这就需要你在学会爱自己的前提之下,懂得表达自我需求。
当然了,也有人可能会觉得,仅仅用一些仪式感去维持关系,是肤浅的。但人人都生活在俗世中,生活本身就是细碎寻常的,适当的仪式感,可以说也是相伴之爱的关系中一个“加分项”。
两个人结婚后,到一定阶段,浪漫之爱(或者说爱情)会逐渐被相伴之爱所比下去,这个时候,如果一叶障目,看不见伴侣之间相伴相惜所发挥的作用,就会误以为婚姻中好像没有爱了。
其实不是的,只要有亲情和道德的支撑,关系仍能稳定的维持着,相伴之爱比起炙热而短暂的爱情,虽不激烈,却更具稳定性。
但相伴之爱的维系,也是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经营的,相伴之爱的稳定性并不会自发产生。
需要去洞察自己和伴侣的需求,尊重彼此的感受,亲近而有界限感,有界限感而不过分疏离,相互信任,适当懂得让步,且有一些两个人共同的“爱的语言”——等等。
无论设想得如何美好,现实都不尽如人意。
如果你们双方都尽力了,也达不到相伴之爱,在婚姻中不断消耗,感到筋疲力尽,那就尊重彼此意愿,允许自己顺应当下的感受,允许自己离开。
当婚姻确实没有了爱,尊重彼此意愿
允许自己离开,也是另一种成全
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认为:
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一所住宅如果有少许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别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少许涂鸦没有清除,不多久,整面墙壁都会变得面目全非。
那么,接下来只能去更换新的窗户,将墙壁重新粉刷,而不可能在原来已然破碎、破败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了。
经营婚姻关系也是如此,当婚姻当中的爱一点一点流失时,起初你们可能没有意识到,需要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于是放任自流。
久而久之,婚姻关系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黑洞”,当你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想再去补救时,可能会发现已经于事无补了。
这个时候,当两个人都感到极度的匮乏、消耗时,这段关系可能就不再具备继续滋养你们的条件了。
比如,一开始仅仅是浪漫的缺失,到后来发展为理解、包容、关心和在意的缺失,既没有了浪漫之爱,也没有了相伴之爱,婚姻变得没有温度,你们可能感受到是在将就,在这样的关系当中十分压抑、痛苦。
当现有的婚姻,无法继续满足你们的需求,你感觉在关系中越努力反而越匮乏;
你努力之后,确实不想爱对方了;
而对方也确实不想跟你在一起了;
那么放手、尊重彼此的意愿,也是一种自爱不匮乏的表现,也同样能够获得幸福。
婚姻中没有爱了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以爱之名的绑架,你出于过高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甘愿成为守护婚姻的“孤勇者”,而让自己在无爱的婚姻中慢慢丧失活力。
其实允许自己和伴侣离开无爱的婚姻“土壤”,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也是一种成全。
我们希望每一对伴侣都能长长久久,却不得不接受现实当中确实会存在一些不确定性。
婚姻不能成为幸福的唯一保障,也不是从始至终“爱”都会如影随形,抵达幸福的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曲折折的“S”形。
在不断试错中,每个人终究会看清自己的需求,懂得如何正确地爱自己、爱伴侣,以及守护你们的婚姻。
允许自己和伴侣在有爱的婚姻中共同得到滋养,也允许自己和伴侣在无爱的婚姻中可以离开,如此,就算得上不负遇见、不谈亏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