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跳楼身亡,遗书曝光震惊全网:写满了他被“谋杀”的细节

前段时间刷到一则令人悲痛的帖子:

一名网友发文称:“朋友家12岁孩子从15楼跳了下去”。

事件的起因是临近开学时孩子想要一块电话手表,被妈妈拒绝了。

之后爸爸又因为他暑假期间沉迷电子产品,借由买电话手表这件事把他骂了一顿。

被妈妈拒绝又被爸爸责骂的少年,回到自己房间关上房门,而后从15楼窗口一跃而下。

殡仪馆里,爸爸买好了电话手表给孩子戴在了手上,但时光已经无法倒流。

评论中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就是太脆弱了,说不得。”

还有人说:“没有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也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

“绝对不是一个电话手表的问题,这背后其实是父母和孩子关系的问题。”

如何养育青春期的孩子,怎样教育才能避免孩子走向极端,是为人父母不得不重视的一个关键问题。

极端行为背后,是失控的情绪

近年来“不让玩电子产品就自杀”这类悲惨事件似乎屡见不鲜:

2020年,南宁一名12岁男孩因为沉迷游戏被爸爸没收手机并指责后,跳楼身亡。

事后这位爸爸在采访中痛斥自己的鲁莽,并痛告所有父母不要让孩子玩游戏。

很多家长也发出了共鸣:

“根本就管不住,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偷了手机去玩,说教根本一点不管用。”

“天天就知道玩游戏,眼看着学习成绩越来越下滑,家里天天吵得鸡飞狗跳的。”

“开发游戏的那些人,就是罪魁祸首!”

……

同年,石家庄一名五年级男孩在上网课途中玩游戏被家长看到且训斥“天天就知道打游戏!”

孩子一气之下,不顾一切地从楼上跳了下来。

家长看着瘫倒在血泊中的孩子失声痛哭:“我不该骂你的……”

还记得2019年那个被妈妈责骂后跳高架桥身亡的17岁少年吗?

那位妈妈不顾当时的车流危险停车,然后走到后车窗骂儿子。

之后她走到前门上车时,儿子冲出车外,直接抬腿跨上围栏跳下去——只用了5秒。

作家叶倾城也分享过身边孩子自杀的惨剧:

有的孩子仅仅因为没收手机,就跳楼了。

还有的孩子,被爸爸撕了书本,就选择了决然离世。

儿童发展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中也显示:

在上海,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过自杀的想法,认真考虑过的占15.23%,真正实施过自杀计划的占5.85%,有1.71%自杀未遂。

悲剧频发,孩子的快速陨落令人心痛,又让人们不得不警醒:

我们的孩子表面上波澜不惊,可内在涌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不被看见的孩子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8)》教育蓝皮书中搜集了中小学生自杀的案例,结果显示:

学习压力和家庭矛盾,是导致孩子自杀的最大直接因素。

父母的责骂、老师的批评、学业繁重的压力……

这些看起来似乎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怎么就沉重到让我们的孩子感到绝望?

青少年教育专家陈默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想要理解孩子们的脆弱,家长首先要“看见”孩子。

几年前,沈阳一名90后女孩放火烧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获刑15年。

庭审中这名女孩说,自己从小到大都得不到母亲的认可,两人无法正常沟通,长期的情绪压抑令她对母亲心生怨恨。

心理学家表示,长期得不到父母认可的孩子会受伤,会没有安全感。

慢慢地,这种情绪就压抑形成心理创伤,最后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2020年,深圳一名13岁男孩在开学第四天于家附近坠楼身亡。

原因是寒假作业未完成,被老师斥责回家补作业。

在此之前,男孩的妈妈也经常在家长群和老师探讨孩子的作业问题。

后来医生发现,男孩之前还尝试过割腕。

这说明,他的心理早就出现问题了,然而家长却毫无察觉,依旧只重视学业问题。

跳楼前男孩曾留下4封遗书,分别给他的爷爷奶奶、姨妈、姐姐、爸爸妈妈。

给姐姐:虽然不喜欢你,经常拌嘴,但我走了,还是希望你不要伤心难过。

给姨妈:你是对我好的第3个人(第1个第2个是爷爷奶奶)。

给爷爷奶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们两个,500块压岁钱留给你们。

给父母: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讨厌我,我走了,请不要伤心难过。

原来在他心中,父母是讨厌自己的。

然而有哪些父母会讨厌自己养大的孩子呢?不过是望子成龙因此恨铁不成钢了。

可是传递到孩子心里,却变成了“你们讨厌我。”

常有人说孩子内心过于脆弱,可是他为什么脆弱?他到底在害怕什么?

真正看到并关心的人,并不多。

生命力被看见,才是好的生命力

教育专家钱树云曾说过:

“让孩子走上极端、走上绝路的绝不是孩子脆弱、不懂事,或是挫折本身,而是生无所恋的绝望。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恰是父母对孩子心理需求和精神世界的无视,以及有条件的爱,让孩子无法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世界的美好。”

还记得那位儿子跳楼自杀后潜入“约死群”的父亲吗?

2020年,徐世海17岁的儿子跳楼身亡,在他眼里儿子阳光开朗,出事前没有任何征兆。

直到他拜托技术人员恢复了儿子电子产品中一部分加入的群和聊天记录,才发现了儿子背后不为人知的阴影。

“走之前,他浏览的都是一些黑暗动漫,还加入了各种游戏为主题的群,里面特别阴暗,就跟聊天一样谈着自杀。”

后来他潜入这些“约死群”,尽力开导那些有轻生念头的年轻人,因此还被称为“网络劝生者”。

让他难过的是,每一个自杀的人在做出决定前,其实都曾发出过求救的信号。

只是他自己却错过了儿子的信号。

那么,孩子出现哪些行为需要引起重视呢?

  • 表现出对死亡的关注或表达自杀的想法:例如说出“我不想活了”或“我不会再成为你的问题了”这样的话;

  • 社会交往退缩:不愿出门见朋友;

  • 突然的情绪波动和性格变化:如紧张、愤怒、冲动或鲁莽的行为;

  • 不关注外表或健康,爱做冒险的事情;

  • 经常烦躁或莫名奇妙哭泣;

  • 正常的生活习惯(饮食和睡眠)发生改变等。

如果孩子有上述表现,父母应该密切关注,并考虑寻求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障。

心理学家家简·尼尔森曾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说: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赢得孩子,而不是为赢了孩子。”

当孩子们拥有足够多的爱和尊重,才会在良好关系中自我调整,穿越黑夜,拥抱光明。

*注: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写在最后·

此前在新学期开课后仅一个多月,北京一医院出现儿童精神科爆满的现象,专家指出:

“开学带来的压力是诱因之一,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国外曾有一个很火的视频:

视频中的女儿非常愤怒和伤心,但她的爸爸并没有斥责或打骂,只是蹲下身来跟她说:

“不需要强迫自己假装开心,即使闹脾气,也不影响家人爱你。但更重要的是,不要让生气这种情绪支配自己太久。”

很多孩子不是天生爱闹,而是不懂得表达情绪。

儿童精神压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我们共同关注、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够让他们更好更快乐地成长。

举报/反馈

大熊猫大黑

18.7万获赞 5666粉丝
有深度,有态度
运营,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