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而统战文化,归根到底是凝心聚力的文化。涪城区历来重视基层统战文化建设工作,始终坚持将新时代统战文化作为统一战线的灵魂和血脉,着力挖掘川剧文化、欧阳修文化、非物质传承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致力打造涪城文化统战“软实力”,为同心谱写“全面建设西部现代化强区”崭新篇章持续贡献统战力量。
——弘扬欧阳修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图:涪城区打造的省内首部舞台清唱剧《欧阳修》,讲述了北宋一代文宗的成长故事。图为中国著名历史故事《画荻教子》的舞台演绎。)
公元1007年,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解放街),其父欧阳观时任绵州军事推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画荻教子”故事就诞生于涪城,其母郑氏被誉为中华四大贤母之一。早在北宋时期,绵州就有追慕欧公一家的社会风尚。绵州官民为欧父欧阳观建有“欧阳崇公祠”以弘扬贤德之仁心,为欧母郑氏建有“画荻坊”以礼赞母教之文化,为欧阳修建有“六一堂”以彰显欧公为政为文为师之功绩。纪念一家三口的祠坊堂并立于一城,同享绵州最高礼遇,于古今中外实为罕见,堪为中华第一家,理当为世人敬仰学习。
近年来,涪城区围绕传承弘扬欧阳修出生地文化这一中心,牢牢把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着力打造欧阳修城市IP文化品牌,启动了包括成立一个研究中心、建设一批传习基地、策划一批品牌活动、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打造一批文旅线路、研发一批文创产品、发行一批欧阳修纪念邮票在内的“七个一”建设行动,全面推动欧阳修出生地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2023年1月13日正式开街的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绵州记忆”街区内,处处充满着欧阳修文化元素。涪城区还发挥侨联桥梁纽带作用,以欧阳修文化为媒,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中国绵州欧阳修文化交流峰会,欧阳修法治文化论坛,欧阳修围棋、象棋公开赛等主题活动,吸引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国学研究院、文联等领域大批知名人士云集绵州,使“欧阳修出生地”文化品牌成为涪城增强文化自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标志。
——传承川剧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绵阳被称为川剧的副码头,而涪城区铁牛街社区天青苑也称得上是四川川剧界的第二码头。近年来,涪城统一战线携手天青苑创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川剧进校园”“川剧进乡村”等特色活动,通过有形、有感、有效的喜闻乐见方式,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的认同,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基调,潜移默化持续为推进各民族共同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蓄势赋能。三年来,涪城区已建立川剧艺术重点普及基地3个,共开展川剧进校园60余场次,开展川剧进乡村200余场次,2万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魅力,切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赓续非遗文化,延续文化薪火
炳林毛笔、黄英剪纸、金峰雄狮、绵州吟诵......
近年来,涪城区始终秉持“弘扬工匠精神,传承非遗文化”理念,出台了《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意见》,拿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文化振兴,鼓励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评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先后举办“寻找最美非遗”“非遗进校园”“非遗集市”“沉浸体验”等统战文化活动,集中力量打造“炳林毛笔”“金峰雄狮”“天青苑川剧”等本土传统文化品牌,并深入挖掘欧阳修文化、诗酒文化、蚕桑文化、古驿道文化、孝德文化、耕读文化等优秀本土民间文化,着力加强对传统村落和民间非遗保护传承。同时,积极搭建文化产业合作平台,组织辖区优秀非遗系项目参加“在宽窄巷子遇见绵阳”文旅推广活动、“绵品出川”系列活动,推动炳林毛笔、绵州拼布、鑫田粮艺等涪城特色文创产品走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国外文化艺术节。2023年,涪城统战将同心、潮市、文创、非遗等元素融入“绵州记忆”,倾力打造集购物、美食、文化、艺术和娱乐于一体的统战文化街区之“涪江印象潮市”,用“非遗+文创+潮市”的文化品牌IP,激活“非遗”生命力,解锁“潮市”新玩法。
同时,涪城区坚持传承非遗助增收。以社区为单位,统筹发挥民族传统工艺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依托涪城剪纸、炳林毛笔、拼布等非遗项目,倾力整合市区部门、文创公司、四川音乐学院以及辖区非公有制企业等各方资源,积极搭建非遗文化展示性平台,项目化开展剪纸、插花、手工拼布等非遗产业活动,多途径拓宽少数民族就业渠道,不断增强民族同胞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指数。
——挖掘文旅文化,彰显文化价值
涪城区立足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遗留工业老厂区,倾心开发打造“126文化创意园”,将统战资源、民族智慧、民营力量融入文旅发展,推动非遗文化、红色文化、三线精神等传统文化创意性传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竭力打造看得见、传得开、聚人心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
近年来,聚焦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涪城区依托新阶人士统战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为契机,先后打造市级实践创新基地2个、县级实践创新基地3个,不断延伸统战工作触角,以点促面推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体化、实战化。其中,“126新阶人士实践创新基地”,是绵阳市建设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创新推广城市“五新联盟·智汇绵州”示范体系的重要支撑,现已成功培育文创企业130余家,每年完成产值约1.5亿元、税收近1000万元,形成了川西北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红色旅游基地,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省级众创空间”。
——依托民族文化,推动文化交融
涪城区辖区有少数民族29个,常住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万人,占全市城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50%,流动少数民族人口超2万人,占全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70%。
近年来,涪城区始终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以共同体文化引领社区各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积极推动多元文化为共同体文化输送鲜活的精神给养,逐步实现“交流互鉴、交融共生”的社区整体文化认同。一是中华文化同频共振。积极开展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教育,竭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文化家园。南山社区依托革命烈士纪念园建立红色教育基地,组织辖区民族人士代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围绕革命先烈光荣事迹,突出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九洲社区(1958)依托社区民族服务工作站,邀请三线建设企业代表讲授党课,大力弘扬舍家为国、艰苦奋斗的三线建设精神。二是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充分发挥民族文化遗产丰厚优势,建设“民族非遗文化产品展示馆”“民族展示墙”,打造“民族团结之家”“民族演艺中心”,开设“非遗产品培训大讲堂”,传好声音、讲好故事,不断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交流交融。其中,涪鸥芭蕾舞是涪城区锻造的五大文旅品牌之一,依托绵阳芭蕾舞团,充分借鉴经典芭蕾、民族舞蹈创作手法,有机结合音、舞、诗、画等艺术形式,大力挖掘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历史民族文化,集合创编而成七个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相结合的芭蕾艺术精品。三是传统文化精神相依。利用春节、中秋节、羌历年、开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飞来石、迎宾路、铁牛街等社区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文化连连看”“民族服饰展示”等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体验活动,以及“少数民族故事会”“民族美食才艺展示”“民族团结示范家庭”等各民族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竭力促进民族文化互动式嵌入。(稿/涪城区委统战部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