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今天和大家聊聊在闭圈中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到底要不要给孤独症孩子办残疾人证。
有的家长认为,办理残疾证能够保障自身权益,何乐而不为?
而有的家长认为,相当于给孩子贴上“残疾”的标签,对于孩子成长非常不利,不愿意办。
那么,残疾证能不能办?要不要办?怎么去办?我们采访了一些家长,他们这样说——
“聚焦解决眼前困难,我选择了办证”
@豪豪妈妈
孩子7岁了,不办残疾证没办法申请补贴。
康复过程是一场持久战,每个月的康复费用,让小家独木难支。 聚焦眼前困难,我选择了办证,因为申请康复补助至少能给家庭带来补贴,维持康复和基本生活,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阳阳妈妈
办了残疾证后很香啊!在广州每个月能享受1700元的康复补贴。可以半价乘坐公交地铁,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政策福利啊!
“孩子年龄还小,我还抱有希望”
@萱萱妈妈
还没有办,孩子年龄还小,程度很轻,不想给孩子过早贴标签。
@启航妈妈
担心孩子长大知道自己是残疾人,觉得跟其他小朋友不一样,产生自卑心理,别的同学知道会嘲笑欺负他。
@泽豪爸爸
我过不了自己心里那一关,不到万不得已不办。
“拒绝标签化,标签其实都是自己贴的”
@宇宁爸爸
不管办不办证,孩子的问题都存在。孩子好,不会因为你有这个证影响他什么。孩子不好,没有这个证,人家一样会给他标签。国家都承认孩子需要帮助,我们作为家长何必逞强?
@晴晴奶奶
其实孩子是否残疾,我们心里有数,不是说没有残疾证孩子就不是特殊儿童了,也不是说办了残疾证孩子就终身残疾了。随着孩子的康复,证件是可以注销的。
放平心态,该办理的证件早办理,一方面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可以享受国家的照顾政策。
@瑶瑶爸爸
办残疾证是给孩子贴标签?其实这些标签都是自己贴的,禁锢住了自己。
@子瑞妈妈
儿子5岁半了,干预了2年,取得了不少的进步,但与同龄人相比还是有肉眼可见的差距。这几年我们也认清了,可能孩子还是没办法跟普通孩子一起上普校。
孩子还需要做更多的干预,早一点办理,一方面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也为孩子上特校做准备。
办不办理残疾人证可能是每个家庭的选择,但办理了残疾人证却是可以享受这些切切实实的福利:
1、康复补贴
2、景点、交通费用减免
以广州为例,根据《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广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广州市残疾人康复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0-17岁孤独症儿童或智力残疾儿童每月可领最高1700元的康复训练资助补贴,每年最多可领12个月。
全年龄段的1-4级精神残疾每月可领200元专科治疗资助,每年可领12个月。
但值得注意的是,7岁以上孤独症孩子需要《残疾人证》和《疾病诊断结果》两者同时具备,才可申领。
不同地区补贴费用不同,例如深圳的补贴会更多,残疾等级为一级、二级的孤独症患者每年最高补助5万元。
2、景点、交通费用减免
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美术馆、公园、动物园、旅游风景区等公共场所对持证残疾人免票或半票。(全票还是免费根据分级和地区政策有所不同)
根据政策,残疾人可以享受免费或半价乘坐公共交通。例如,在广州持有一、二级残疾人证可免费乘坐地铁,三、四级残疾人证可享受半价优惠,进站时向工作人员出示证件即可。
3、其他各种补贴
被大家熟知的有两个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前这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已实现“跨省通办”,申请人可向全国范围内任何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的残疾人两项补贴受理窗口提出申请,不受户籍地限制。
目前,按照广东省的标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在2022-2025年分别可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每人每月188、195、202和209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022-2025年分别可领:每人每月252、261、270和280元。(以上两项补贴金额,各地在省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本地标准的,按各地标准执行)
因残致贫的残疾人可以申请低保。广东省规定,家庭成员中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及三级、四级精神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可单独纳入最低生活保障。
另外,还有残疾人法律援助,为残疾人统一购买了意外伤害险,冬季取暖、水、电、燃气补贴,独生子女补贴等。
4、医疗优惠
持有残疾证并具有广东省户籍,脑瘫治疗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贫困残疾人就医,乡、镇卫生院免收挂号费;县以上公办医院免收普通挂号费,减免20%床位费、检查费和手术费。
另外,2016年中国残联联合多个部分发布了《关于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将6岁以下疑似孤独症患儿的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ADI)测评、言语能力筛查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范围。
5、教育费用减免和资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并给予寄宿生活费等费用补助;对接受义务教育以外其他教育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资助。
以广州市为例,学前教育阶段,在读期间每人每学年可领 1000 元生活补助。
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阶段,最高每人每学年可领 1500 元生活补助。
除了生活补助,符合要求还可以领取教育奖励金。
在广州,残疾人通过省、市、区教育部门安排(含省、市直属学校自主招生)就读中等教育学校,可于毕业两年内凭学历证明获得一次性奖励 1500 元。
18-55 周岁的残疾人通过普通高考、单考单招、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等方式取得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证明,毕业两年内凭学历证明可获得一次性教育奖励:大专奖励 4000 元,本科奖励 5000 元、硕士奖励 6000 元、博士奖励 8000 元。
广东省残疾学生还可享受南粤扶残助学工程补贴。
具有广东户籍并持有有效期限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在中国大陆境内普通高等院校注册在校就读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可享受补贴。
专科生每人一次性资助10000元; 本科生每人一次性资助15000元; 硕士研究生每人一次性资助20000元; 博士研究生每人一次性资助30000元。
当年申请,次年发放。每年10月01日至11月15日,可登陆广东省财政惠企利民服务平台https://czbt.czt.gd.gov.cn/申请。
6、就业、创业优惠政策
残疾人本人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按照有关规定免征增值税;残疾人个人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按照有关规定免征增值税。残疾人个体就业或创办的企业,可按规定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
对残疾人个人取得的劳动所得,根据有关规定,减征个人所得税。
残疾人个人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康复扶贫贴息贷款,贴息部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贴息。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经营场所租赁、启动资金、设施设备购置符合规定条件的,可由各地给予补贴和小额贷款贴息。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可申请扶贫小额信贷。
7、住房政策
持有残疾证,可优先实施廉租住房保障。
农村残疾人申请宅基地时,优先安排宅基地。
还有家庭无障碍改造,2021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13个部门发布《关于印发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的通知》(残联发〔2021〕47号),规定在残疾人家庭开展无障碍改造。在广东,平均每户补助6000元,根据残疾人类别、程度、特点及需求,科学确定无障碍改造内容。
👉以上都要申请残疾证才可以拥有,具体可咨询当地残联街道、乡镇政府分管残联部门。
目前残疾人证已实现“跨省通办”,不受户籍地限制,可在经常居住地县级残联办理。
1、申请
线下申请:
准备申请人的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及3张2寸近期免冠白底彩照,到户籍所在地县(市、区)残联申请,很多地方还可以到镇(街)残联或镇(街)政务服务中心,甚至可以直接去户籍所在地的村(社区)申请。如实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申请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评定表》。申请时,建议一同带上疾病诊断证明等。
线上申请:
除了线下申请,您还可以通过全国残联信息化服务平台(或残疾人服务APP)、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或APP、小程序)、广东政务服务网以及粤省事小程序等进行网上申请。
康康查了查,手机端广东省居民可以在【粤省事】小程序,找到【残疾人服务专区】进行新办证申请。
跨省的用户可以登录国家政务服务平台(https://gjzwfw.www.gov.cn/),进入“跨省通办”服务专区,进行申办。
申请人或监护人可通过粤省事小程序或线下如实填写申请表并上传证明材料。
温馨提示
1.申请智力、精神类残疾人证和未成年人申请残疾人证须同时提供法定监护人的证明材料。
2.残疾人证注销未满一年的,原则上不得重新申请。
2、受理
居住地县级残联审核申请信息及相关材料后,为申请人指定残疾评定机构,现场告知或通过系统反馈告知申请人到指定残疾评定机构进行残疾评定。
3、评定
申请人到指定的机构进行残疾评定。
申请人对经常居住地残疾评定机构所作出的评定结论有异议的,按照经常居住地残疾人证管理的有关规定申请复评。
评定费用原则上由申请人个人承担。经常居住地、户籍地对减免评定费用有明确规定的,按照有关政策执行。
4、公示、审核
居住地县级残联对申请人的评定结果进行公示。申请人是未成年人的,原则上不予公示。
公示完成后,户籍地县级残联经审核符合规定的,予以批准,打印制作残疾人证。
5、发放
根据申请人意愿,户籍地县级残联将残疾人证邮寄到申请人指定地点。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残疾证到底办不办?这个答案可能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考量。办与不办的答案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特殊孩子家庭要有对抗外界不和谐声音的信心和勇气。
无论外界的声音如何,你们都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
你们的关爱、耐心和坚持,是孩子们最大的支持。让我们一起用勇气和坚定,帮助孩子选择自己认为对的事。
如发现孩子的发育行为有异常,请尽早做自闭症筛查,可搜索“儿童发育行为筛查”小程序,进行免费筛查。如筛查结果分数大于30分,建议找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诊断,3岁之前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3岁之后,6岁以后的干预效果明显下降,甚至可能一辈子生活在封闭的自我世界里。莫错失孩子的黄金干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