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钱三强做人简单、做事认真,把时间和精力都聚焦在他所热爱的科学事业上。他常自比“卵石”“沙粒”,相比于一些名头,他更愿意铺垫在千军万马去夺取胜利的征途上。
人物小档案
钱三强
(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并且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钱三强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也是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钱三强曾参与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带领我国核物理学走出一片新天地,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父亲送他四个字:从牛到爱
钱三强出生在浙江湖州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语言文字学家,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学习,曾在章太炎门下学习国学,与鲁迅、秋瑾等人相熟,深受革命思潮的影响。
1910年回国后,钱玄同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后担任《新青年》编辑,在上面发表了大量关于新文化、新思想的文章。在担任《新青年》编辑时,钱玄同大力推广白话文,亲自找到鲁迅,敦促他用白话文写一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的《狂人日记》由此而生。
由于学习成绩优异,钱三强后来进入了由蔡元培担任校长的孔德学校。当时孔德作为一所新式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除了数理化等主学科外,还开设有美术、体育、音乐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钱三强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快成为了同学们口中的“学霸”。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意为“秉性纯良,志存天穹”。中学时期,钱三强的同班同学李志中写信给他,信中称他为三强,钱玄同看见了,饶有兴致地问他“三强”是谁。他回答:“三强是志中同学对我的称呼,因为我排行老三,喜欢运动,身体强壮,故称我三强。”钱玄同当即称赞:“名字本来就是一个符号。我看三强这个名字不错,可以解释为立志争取德育、智育、体育都进步。”从此,钱秉穹正式改名为钱三强。
受孙中山启发,钱三强相信“工业救国”,立志考南洋大学的电机工程。但在北京大学预科学习英文以备考南洋大学期间,他接触到在北大兼课的清华大学教授吴有训、萨本栋讲授的近代物理和电磁学,还阅读了英国科学家B.A.W.罗素的《原子新论》中译本,从此对原子物理学产生兴趣。
1932年,钱三强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次年,父亲钱玄同为他题字“从牛到爱”,父亲希望钱三强能发扬属牛的那股“牛劲”,像牛一般勤勉,向着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方向前进。这四个字,成了钱三强终生的座右铭。
海外求学,逐梦原子物理学
1936年毕业时,钱三强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几个月后,在所长严济慈的支持与鼓励下,他参加了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组织的公费留法考试,考取了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的镭学名额,师从约里奥-居里夫妇。
然而赴法行期在即,卢沟桥事变爆发,双亲疾病缠身,他有些踌躇。父亲钱玄同劝他:“弹丸之地的日本,敢对偌大中国发起侵略,还不是因为我们国家落后吗?你这次出国深造,是极难得的机会,现在的所学,将来对国家定能有所用。报效国家,造福社会,发愤之路还远得很哩。男儿之志,不能只顾近忧啊!”
在巴黎工作、生活的11年中,钱三强共发表研究论文近40篇。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同在异国留学的大学校友何泽慧,并与之结为伉俪。1946年春,钱三强与何泽慧合作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因此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这一发现被认为是二战后核物理研究的重要成果。约里奥·居里夫妇为此感到骄傲,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实验室的首个重要成果。
正当周围的人都认为他们会长期在法国工作下去时,钱三强和何泽慧却向导师提出了回国要求。他们认为,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祖国再穷,是自己的,正因它贫穷落后,更需要自己去努力改变它的面貌。
1948年,钱三强回国前夕,约里奥-居里夫妇在给他的评语中写到他对科学事业满腔热忱,并且聪慧有创见。钱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组织工作者,在精神、科学与技术方面,他具备研究机构的领导者所应有的各种品德。
奠基中国核能事业
1948年5月,钱三强夫妇带着刚半岁的女儿,回到战乱中的祖国,开启了他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奋斗的历程。
1955年,国家决定发展我国核力量,钱三强负责制定原子能发展规划。1956年,主导核武器研究的第三机械工业部成立,钱三强被任命为主管科研业务的副部长。1958年,钱三强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的仪器设备,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核科学技术奠定了基础。他还协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建立起技术物理系、原子核物理系等,为中国核科学和核工业培养人才。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终止中苏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专家。钱三强临危受命,担任了中国核弹研究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
在研究原子弹的同时,钱三强组织了一批理论物理学家对热核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氢弹研制做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成功研制出氢弹。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的那声巨响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1967 年 6月 17 日,罗布泊上空出现了一颗比太阳更亮的火球,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四年,我国只用了短短的两年零八个月。这其中离不开钱三强所做的准备和组织工作。
早在1960 年底,钱三强就提出,氢弹要以原子弹做引爆器,但它与原子弹原理不同,与轻核聚变反应有关的理论问题,需要有人先作探索,宜早不宜迟。于是,在研究原子弹的同时,钱三强还组织原子能研究所成立了轻核理论组、轻核反应实验组,对热核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氢弹研制做好理论准备。
钱三强还邀请到当时还是原子能所研究员的于敏,让他一起负责氢弹的研制任务。于敏后来回忆:“这次谈话,改变了我的一生。”
1965年,于敏率领一个50多人的攻关小组,到上海华东计算机所,利用刚刚研制成功的每秒运算5万次的计算机进行设计,终于找到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形成了从原理到材料、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牵住氢弹原理的牛鼻子。1966年12月,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为中国氢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钱三强做人简单、做事认真,把时间和精力都聚焦在他所热爱的科学事业上。他常自比“卵石”“沙粒”,相比于一些名头,他更愿意铺垫在千军万马去夺取胜利的征途上,他说,这是他的荣幸。
1992年6月28日,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奉献了一生的钱三强与世长辞,享年79岁。1999年,钱三强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3年10月17日,为纪念为研制原子弹和氢弹做出突出贡献的钱三强,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国际编号25240号小行星命名为“钱三强星”。
(《小康》·中国小康网李慧君综合整理)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11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