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丨滕泰、张海冰

  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一直是我国引进新的生产力和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成功发展经验;招商引资也是各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扩大就业的“法宝”。然而,今年以来,不仅我国民间投资出现了负增长,利用外资数额也出现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低。

  民间和外资投资意愿的降低,既有宏观经济因素,也有行业竞争格局变化的原因,而由极左思想煽动的对资本逐利性的广泛误解,甚至把资本“污名化”的现象,也是造成中国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信心持续下滑的重要原因。

  资本污名化是造成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张开怀抱吸引外商投资,地方政府更是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使中国成为全球资本投资的热土。这些资本将中国的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组织起来,迅速形成生产力,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不仅促进了就业,增加了税收,还带动了出口,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形成了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互相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对中国经济奇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18年以后,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质疑、否定甚至污名化资本要素的声音和观点,给外资和民营企业家的投资信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多舆论批评甚至谩骂、攻击资本逐利性,乃至于用“资本家”“贪婪”“剥削”“消灭私有制”等不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概念对资本“污名化”,这是导致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意愿不足的重要原因。

  尽管党中央及时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错误思想的影响仍然没有完全消除。民间投资增速从2012年两位数的增速持续下滑,目前已经连续6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在今年4月、5月、7月分别出现-3.3%、-5.6%和-9.8%的负增长。

  类似的情况在1990年前后也出现过,当时“不能吸收私营企业主入党” “姓社姓资”等舆论曾让民营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全国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减少数百万户,民间投资和经济增速迅速下滑。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情况才得以扭转。

  为了重振民间投资信心,扭转外资投资下滑的趋势,必须深刻剖析当前“资本污名化”错误思想舆论的表现及其根源,推动全社会客观认识资本的作用,尤其是资本逐利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资本污名化的表现及根源

  对资本逐利性的误解甚至污名化,一方面是因为一些人仍然不能摆脱计划经济思想的长期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无知,恐怕还有些是对合理政策的过度解读和恶意夸大。

  其一,将中国民营企业的资本来源与几百年前的所谓肮脏原始积累联系起来。中国民营企业的资本形成,与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掠夺、贩毒、奴隶贸易、战争等手段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完全不同,主要是通过压缩家庭消费、亲友借贷、内部滚动积累、抵押融资等途径实现的,还有类似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利用其母亲平反获得的抚恤金来开启创业的案例,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将大部分利润作为追加投资继续用于扩大经营。

  但现在有些言论对中央多次表态视而不见,故意脱离历史语境,错误地套用几百年前的所谓“资本每个毛孔都流着肮脏的血液”等过时观点来丑化资本,这种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错误言论,既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实践,也严重影响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荣誉感,成为影响民营企业家投资和发展信心的一个重要舆论因素。

  其二,用无私的道德标准来批评、否定资本逐利性。逐利性是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必然特征。如果对资本逐利性赋予道德色彩,用“无私”的道德标准来批评资本逐利就是“唯利是图”甚至“见利忘义”,就会否定正常的市场运行规律,使得民营企业家对资本逐利感到羞耻或者恐惧,就必然会造成民间投资下滑、经济增长放缓、减少就业机会、影响居民收入增长。

  其三,刻意将正常的资本经营活动混同或等同于无序扩张。“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是党中央国务院前几年针对个别领域的资本要素在市场运行中暴露的特殊问题所提出的决策,有其特殊性和必要性,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与此同时,也有言论趁机将“无序扩张”扩大化甚至极端化,刻意将正常的资本经营活动混同或等同于无序扩张,进而采取怀疑甚至贬斥的态度,这种氛围是造成部分民营企业家选择“躺平”或观望的重要原因。

  正确认识资本作用,客观认识资本逐利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肯定了资本与劳动、知识、技术管理一样,是活力,是财富的源泉,是创造财富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

  虽然国人早已经从经济学的生产函数中认识到资本是生产要素,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资本不仅是生产要素,还是形成生产力的核心和关键要素,发挥着纽带作用,因而不能客观地认识资本逐利性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一旦资本不敢逐利,必然会带来经济衰退等严重后果。

  首先,资本是形成生产力的关键组织要素作用。如果没有资本,土地、劳动、技术和企业家才能都像断线的珠串,无法作为一个整体运行,也就无法创造价值和财富。正如熊彼特所言,如果我们能够不用资本,而是用资本之外的其他力量把各种要素组织起来形成生产力,那么资本就与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别无二致。只有计划经济和行政划拨的力量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但是苏联和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实践已经证明,计划经济长期必然走向低效并失去活力。

  其次,资本的逐利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驱动力。如果资本在循环中不能增值,而是不断减损,最终将面临生产过程无法持续而退出,也就是破产或者倒闭,经济循环就会中断。因此,要维持健康的经济循环,资本必然也必须追求增值,资本的逐利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驱动力。资本不但逐利,而且不断向利润率更高的领域流动,这自然会有利于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只有承认和允许、鼓励资本的逐利性,才能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并不断提高运转效率。

  再次,要尊重资本报酬,鼓励资本要素发挥市场活力。“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合理报酬也应该在全社会得到尊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居民储蓄国,而中国家家户户的储蓄收入本质上都是资本报酬。有的人一方面希望自己获得存款利息收入、股票和基金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又批评资本报酬和资本逐利性,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要素的稀缺性不同,某种要素在收入分配中可能占据有利地位,的确造成了某些阶段资本的收入过高。但今天,随着资本供给的增加和全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降低,资本的平均报酬正在减少,这也是造成当前民间投资和外资投资下滑的重要原因。在这样的关键阶段,我们不但应该更尊重资本的报酬,还应该继续出台措施、进一步鼓励资本要素发挥市场活力,才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为资本正当逐利提供更好的环境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又面临着国内外诸多新的严峻挑战,只有及时回应、不断反击那些否定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引导全社会客观认识资本逐利性,旗帜鲜明地反对资本污名化,以法治为基础,为资本正当逐利提供宽松环境,才能够更好地充分发挥资本要素的积极作用,推动民间投资和外资投资的回升。

  第一,全面正确看待民营企业的资本来源。及时回击把几百年前批判早期资本主义概念套用到中国民营资本的错误做法,通过权威渠道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的资本来源问题进行正面宣传,树立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了解中国民营企业资本来源的合法性和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第二,明确鼓励资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逐利活动。大力宣传资本在形成生产力过程中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组织和纽带作用,客观、全面地认识“资本逐利”现象,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充分发挥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政策精神,尊重和运用好资本的逐利性,大胆鼓励各类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积极地开展逐利活动,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进行大胆探索和勇敢尝试,对传统产业和传统业态开展大刀阔斧的转型升级。

  第三,讲明、讲透民营经济人士合法合规经营获得的财富性质。中国民营经济人士通过合法合规经营获得的财富,是其正当的出资人报酬、风险报酬、创新报酬、管理报酬和复杂劳动报酬的综合体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要素贡献分配机制的具体体现。必须引导全社会更全面客观地认识民营经济的贡献,把民营企业创造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保水平、为国家上缴财政税收的社会企业性质向全社会讲明白、讲透彻。

  最后,客观全面认识资本作用,承认、接受、允许甚至鼓励资本逐利,必须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范围内。对那些超出法律规范和约束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利用资本优势、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还有那些与权力勾结的资本逐利行为,必须依法严惩。

  来源:第一财经

举报/反馈

新浪财经

4277万获赞 323.8万粉丝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的全球财经内容服务
新浪财经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