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定期每月面向有效会员开展活动培训,本月的培训活动于11月23日在线上展开。本次邀请到的是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常委、深圳市康宁医院抑郁障碍科副主任医师彭博,培训主题为《心理动力学视角下的自伤行为》。

自伤行为,又被称为“非自杀性自我伤害” (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威胁,且常常首发于青少年早期,已成为全球青少年主要挑战之一。NSSI的外显性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切割、燃烧、撞击等,这些行为并不是以结束生命为目的的。在最近一项关于NSSI的统计学分析显示,在中国青少年人群中该症状患病率为12.2%-22.37%。而NSSI产生原因的复杂性也引起全球诸多心理研究协会的关注,这个议题无疑是值得深思和不断探索的。

彭医生本次从心理动力学出发,向会员们详细分析了NSSI的成因,展现了部分研究数据成果,同时分享了对NSSI的评估管理及治疗,可谓是内容丰富。

伤害的是自己,还是自我?

从心理动力学层面来讲,伤害自己身体也是在伤害自我。彭医生以多角度出发,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到客体关系理论,再到依恋理论,分析了如何看待在自伤行为中的“自我”概念;他还提到,如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发展受阻,或者早期创伤未能形成良好的“内部沟通方式”,很有可能导致儿童没有办法很好地区分内在和外在自我,长大后会更有伤害自己的倾向。

研究数据结果与评估管理

彭医生表示,自伤与自杀式是两种状态,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明确分开,但产生自伤行为的人往往有更高可能转变为自杀,如何识别和早期干预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彭医生还分享了其与团队进行的自伤个体艾森克人格特质、防御方式和边缘性症状的问卷研究。研究表明,抑郁且有自伤行为的患者(MDD组)和抑郁但未有自伤行为的患者(SMDD组)比健康对照者(HC组)表现出更多的神经质、内向性、不成熟防御、抑郁和边缘性症状;MDD组比SMDD组有更突出的内向性、不成熟防御、抑郁和边缘性症状;MDD组较HC组表现出更多神经症型防御机制。治疗师可根据以上结果相对较好地识别出NSSI个体。

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和大量治疗经验,彭医生向治疗师/咨询师们提出了对于NSSI的评估契机和治疗方式的建议,并回答了会员们的提问。本次学术活动培训干货满满,会员们均表示时间不够,还希望有更多互动,非常期待下次学术活动培训内容。


广东省心理学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定期每月面向有效会员,开展学术活动培训。每月的学术活动均为公益活动,欢迎您的参与。


作者:马悦
编辑:乔
审核:耳朵


举报/反馈
用专业培育每个人心灵的力量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