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婚姻与家庭,顾名思义,就是我对婚姻与家庭的看法。此乃一家之言。

现今打开网络,“躺平”一词便会汹涌澎湃地涌入你的眼帘,且已成为了人们“论堆了”的代名词。

所谓躺平,意指面对社会不公,行业内卷,上升无望,生存压力加大,人们对前途悲观失望的大背景下,而选择的放弃竞争,降低压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实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这种“自给自足”的“躺平”方式,既包含了对已超出能力范围的巨大生存成本的无奈,比如房价、物价、就业、竞争等成本;还包括了对人生、人性责任和义务的无奈放弃,比如不结婚、不生子、不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无奈地选择了“今朝有酒今朝醉”,和“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既荒唐、又悲哀的生存方式。那对如今一些年轻人的如此选择应该批评他们吗?在下以为,非但不应该批评他们,相反还应该同情体谅他们。说到底,个人认为,造成如今这一凄凉的局面,比如离婚率高,出生率“断崖”式下跌等,完全应归咎于大环境的不善良所造成的。所谓不善良,既有大环境中生存成本的不善良,也有大环境灌输给人们的意识与观念的不善良。

先反方向从出生率断崖式下跌、亦即年轻人不愿生孩子这方面说起:毫无疑问,居高不下的房价,和单向攀升的物价,以及被各种因素逐步稀释拉低的生活水平,确实是令年轻人谈生孩子色变的重要原因,但笔者认为这绝不足以成为主要的原因。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建国初期的五、六十年代,生活比现在不可谓不苦,经济条件比现在不可谓不困难,但那时的出生率却出奇的高,一个家庭生七八个孩子的比比皆是,为什么?还有那万恶的旧社会,广大的劳苦大众上无片瓦,地无一垅,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却生孩子就像是孵小鸡一样一个接着一个生,这又是为什么?也许有人会说那时生孩子成本低,现在生孩子成本高。但现在成本再高那时能生七八个孩子现在生一个总可以吧!遗憾的是现在的年轻人连一个孩子都不想生这又是为什么?再往前推到古代,有些朝代都饥饿到人吃人的地步了却还在不停的生、不停的延续“香火”,这又是为什么?如果将生不生孩子硬与经济条件挂钩的话这似乎有些说不通呀!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的人不愿生孩子呢?笔者经过百般地推理和思考,最终联想到了另一个范畴的原因,那就是人们思想观念与意识的改变造成的!

相信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认知,即我们的祖先是封建守旧和传统落后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大环境的开放与革新,摒弃了所谓旧的传统观念,转而号召人们与开放的“世界”接轨,故而使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和意识瞬间崩塌,再加上“向钱看”导致的追求物质、追求享受的疯狂泛滥,人们开始了背离祖训,开始向以自我为中心的精制利己主义转变。而那些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祖训,例如“百善孝为先”,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更是千百年来维系并促使香火延续、种族繁衍的基石。因为思想决定行动。由于大环境提供了今昔观念上的对立和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年轻人观念上的“与时俱进”,这是“导向”上出了问题,怪不得年轻人。如果硬将拒生孩子的“罪责”全都归咎到年轻人头上,这不公平!因为是你大环境先是灌输了不良的观念,后又推高了天价的生存成本,你让这些年轻人怎么办?也许有人会说五十年前大环境也批判过“孔老二”、批判过传统观念,却为何那时仍能生那么多孩子?我认为那时与现在不是一回事,那时虽也批判过“旧事物”,但却有更强大的“导向”在教育引导着人们,那就是伟人的“人多力量大”,和“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等指示在发挥着巨大的教化作用。

种族能否繁衍,香火能否延续,取决于家庭;而家庭又是由婚姻和生育两大责任所构成;婚姻是条件,生育是结果。

谈到婚姻,人们谈论最多的莫过于离婚率极高的话题了。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最主要的“守旧”标志就是忠于婚姻和孝敬长辈。可近四十多年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守旧”没了,“新风尚”遍布了。先是什么“丁克”家庭,即两口子不要孩子,只享受二人世界;后来则是轻率和不负责任,婚结得快离得也快,视婚姻如儿戏;现如今则更简单,直接“躺平”,连婚都不结了,即使结过的也在以各种怪异的缘由抢着离,这又是为什么?有人将离婚率高归咎于没有爱情基础,我不这么看。中国历史上的婚姻组成基本遵循的是一种模式,即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个人没有选择权,有的甚至还是“指腹为婚”,且当事男女婚前还不允许见面,根本没有爱情可言,但其婚姻却是异常的牢固和扎实,这又怎么解释?虽说古时候也有“休妻”一说,但那是极少数人的行为,因为唐宋以后,世人皆视休妻为丑恶之事,非迫不得已,人们是不会休妻弃婚的。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国家也提倡妇女解放,提倡婚姻自主自由,但离婚依然会被看作是不光彩的事。且自由恋爱的依然很少,多数婚姻依然还是靠父母和媒人撮合而成,故此时的青年男女依旧谈不上有什么爱情基础,但其婚姻,却依旧是非常的稳固和扎实。

从上述的古今婚姻传承中不难看出,没有爱情的婚姻照样可以很稳固,照样可以繁衍生息延传千年。反观当今,在口口声声要有感情为基础,要有爱情做保证的婚姻喧嚣中,离婚率却出奇得高,有的地方的某个时段甚至结的没有离的多,奇葩吧?既然稳固的婚姻不是靠爱情支撑的,那又是靠什么支撑的?个人认为,是靠“认可”二字支撑的。举例说明:某小伙下班回家后家里突然多了一只小花狗,其父告知他这是亲戚送给咱家的一只小宠物狗。小伙并不喜欢小动物,只是瞄了一眼小花狗。但隔日后,几只流浪狗在撕咬小花狗被小伙撞见了,小伙毫不犹豫的上前打跑了流浪狗而保护了小花狗,为何?因为自父亲告知他这是别人送给咱家的狗他就在心里认可了这是自家的东西,因而就会本能的去爱护和保护自家的东西。再如:某日小伙回家看见家里多了一个脏兮兮的小孩子,其父告知小伙这是一个被遗弃的小孤儿,怪可怜的,我和你妈商量了要收养他。小伙没说话只是看了一眼便离开了。隔日后,小伙路遇有人在欺负这孩子,便上前猛呵:住手!这是我家的孩子不许你们欺负他!从上述两例可看出,小花狗也好,小孤儿也罢,之前小伙都未见过,更谈不上有什么感情,只是因为认可了这是自家的人和物,便由此将他(它)们与自己捆绑在了一起。婚姻也是这样,在婚姻服从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的年代,在男女双方均未谋面更无爱情的情况下,夫妻双方最终能相互厮守、相互扶持、直至终老,均是源于对父亲当年的那句“我和你妈给你定了一门亲”的认可,从而将自己与另一半合二为一,以履行传宗接代的责任和义务。

当然了,如前面所言,男方对婚姻的忠、对父母的孝的传统理念的信守;女方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传统理念对自己的束缚,亦对婚姻家庭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尽管也批判了旧的传统观念,也解放了妇女,也实行了婚姻自主,但那时的婚姻同样是非常的稳固,原因便在于国家在开化了人们思想的同时,还采取了一些补助措施,如提倡组建革命化家庭,提倡夫妻既是夫妻关系也是同志关系,提倡夫妻双方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提倡家庭也应为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做贡献,再加上定期的“五好家庭”评选等等,如此这般,让婚姻和革命化挂上了钩,谁还好意思再拖家庭进步的后腿?再看当今,传统观念批倒了,革命化唱衰了,利己主义盛行了,人人只认可自己而排斥他人,如此这般,又怎能让年轻人崇高得起来?当然了,笔者如此说并非是想回到“之乎者也”的从前,而是通过反思对比,感觉老祖宗留下的好多东西还真他么的管用。

网传以后生孩子可不受婚姻的限制了不知真假。若真,那不乱套了吗?连草民都明白这不是提高出生率的正道,专家会不明白?这到底是精英们的误判还是误导?

2023年5月30日

举报/反馈

王连兹

0获赞 0粉丝
各类文学艺术作品,含您感兴趣有用的作品。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