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真是太脆弱了,说也说不得,打也打不得,今天抑郁的,明天跳楼的,你说咱们小时候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应该有很多人和我朋友的想法一样。

为什么过去的孩子也挨打挨骂,却没那么多心理问题?

问题大概就出现在生长环境上。

1. 没时间玩

想想我们小时候,写作业根本不是问题,每天到家就急吼吼把作业搞定,和小伙伴们一起疯跑、玩土。

麦收了可以去麦垛上打滚,晒麦子可以上房顶玩,夏天不午睡就跑外面的土路上找蛇爬过的痕迹,拿大扫帚去扑蜻蜓,晚上拿着手电筒去地里捉虫子,爬树摘桑叶回家养蚕......

根本没时间看电视,也没时间emo,到家能有精神把饭吃完就不错,经常是倒头就睡。

爸妈忙着干活,忙着生计,哪有时间盯着我们?

实在是犯了错误,骂一顿,罚站、罚不吃饭,即便不服气,我们跑一跑就忘了。

挨一顿打,即便难过、气愤,去麦垛上跳一跳、和小朋友们说说笑笑也消解了。

被抓住只是运气不好,我有大把的时间不被爸妈抓住把柄。

现在的孩子呢?

放学就是作业、辅导班、兴趣班,几乎没有户外玩的时间。

受场地的限制,出于各种风险的考虑,孩子们能玩的花样也非常少,更别说还有不少孩子被手机吸引。

据调查,全球只有1/3的儿童身体活动量达到推荐水平,我国的儿童与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同样也不容乐观。

2. 没时间睡

我们小时候,冬天的六点、夏天的八点,天都黑透了,村里又没有什么照明设备,哪里都黑漆漆的,吃完饭没事就睡觉去。

现在的孩子呢,动不动就熬到十一二点。

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睡眠令”,明确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长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学生应达到8小时。并通过多种政策保障中小学生睡眠时长。

同年7月出台“双减”政策,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的数据显示,睡眠令和双减政策后,六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长有不同程度增加。

即便如此,数据显示,小、初、高中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65/7.48/6.5小时,显然离理想睡眠状态还相差甚远。

试想一下,大人失眠后,也都精神萎靡、很难快速融入工作,很容易焦虑、烦躁、不安。

更何况是睡眠需求更高的孩子们呢?

3. 没时间自由

现在的孩子是生活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的。

孩子们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学校被约束不能跑跳,放学后也没有东游西逛、漫无目的跑来跑去的自由。

得到的关注太多太集中,一点点小事都会被反复提及——“饭吃少了、字写乱了、衣服皱了、鞋子乱放......”

看过一位网友分享的在北医六院(精神科比较出名)挂号大厅待半天的所见所闻:

“你怎么不会插卡?”(孩子正在插卡,机器显示读取成功)


“把钱拿出来。”(正在拿)


“收据你折它干嘛?”


“把衣服帽子扶正。”


“都说了别......”


“你为什么不......”

这些句子很常见,但是,我几乎同一时间见到了四个家庭(早上挂号高峰期,一个爸爸三个妈妈),他们的孩子每做一个动作,注意是毫不夸张的每一个,就会迎来一句“指导”。

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说,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是无所谓、不分对错的小事。

大人挑的每一个错,都使得孩子的大脑和身体都得不到放松,一直绷着弦儿。内心积攒的情绪和感受又无处发泄、排解,心理压力过大。

4. 没人倾诉

我们小时候,爸妈的教育方式非常简单粗暴,遇事用宣泄情绪代替解决问题,动辄批评、指责,几乎没有讲道理的过程。

我不能完全保证,我从小到大没有生出过心理问题,更合理的解释是,我的问题被自由开阔的大自然、“同病相怜”的兄弟姐妹、惺惺相惜的邻居玩伴慢慢缓解掉了。

总之,现在的我可能有性格上的缺陷,却没形成心理问题。

很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的孩子,内心都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情绪挣扎,结果无人可以诉说。

现在的孩子,因为成长环境、社交环境的闭塞,在集中的关注之下,在各种各样的束缚、管教和挫折之下,无法承受和释放压力,从而变得脆弱、敏感。

如果再没有合适的倾诉对象、发泄渠道,长期积压的负面情绪会让孩子滑入痛苦的深渊、将孩子吞噬。

“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他们到底哪儿来的压力?”

如今这些在钢筋水泥和电子屏幕中长大的孩子,真的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吗?他们的压力,可能来自时代吧。

时代在改变,我们当父母的,也需要及时改变。

怎么做才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呢?

剩余53%未读
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
举报/反馈

心理咨询师李涛

45.7万获赞 11.8万粉丝
你身边的情感专家!
电商达人
关注
所属专栏
家庭教育宝典

作者:心理咨询师李涛

专栏简介:这门课让你的孩子享受前沿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研究成果。针对这些育儿热议话题:家长如何应对孩子说谎?怎样给孩子科学的绘画启蒙?如何...展开

299元 立即购买本专栏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