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马来西亚华人在马来西亚人口中占比达两成以上,作为该国的一大非主体民族,其对于马来西亚历史的发展及政坛走向具有不可小觑的能量,而马来西亚华人公会就曾代表这一力量参与到马来西亚的历史进程中。
马来西亚华人在二战结束前一直是一盘散沙的状态,虽然他们在二战中积极支援祖国的神圣抗战,但并未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一情况随着历史走向的变化而改变。马来西亚在历史上是英国的殖民地,受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英国准备放弃这块地区,提出马来亚联邦计划以赋予各民族平等的公民权,这使得长期占据公务员阶级的原住民马来人不满(英属时期的民族政策为马来人为官员、华人从商、印度人割胶),于是马来人组成“巫来由人统一机构”(马来人旧译巫来由人)反对马来亚联邦计划,迫于压力英国只好改由没有华人代表的一个委员会另起草一份不利华人的马来亚联合邦新宪制,然而对政治漠不关心的华人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严厉限制外来移民获得公民权及马来人特权的《联合邦宪法》在1948年通过后,他们才追悔莫及。
其实在早年一直有人试图建立华人政党,这个人叫陈祯禄。陈祯禄祖籍福建,1883年出生于马六甲,成年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深造,后在岳父支持下从事橡胶生意而混的风生水起,1922年被任命为海峡殖民地立法议员,从此致力于为海外华人争取平等权益,主张生活在马来亚本土的马来人、华人居民应拥有与欧人同样的平等权利。日本人占领马来半岛期间,陈祯禄避难流寓印度,他在印度孟买宣布成立“海外华人协会”,二战后他返回马来西亚积极参加政治活动并期望成立一个代表华人的团体,但华人社会的冷漠使得这一愿望一直难以实现,而1948年的政治危机使得这一机遇到来。
1948年,他被选为“民族联络委员会”的委员与马来人的谈判,成功地使该委员会一致同意接受经少些修正的公民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华人的权益,而马来西亚共产党的出现更进一步推动华人工会的出现。1948年6月马共武装举事,而马共中又以华人居多,挣扎于意识形态斗争中的同胞既要受到殖民政府的迫害还要受到阶级斗争中同胞的“革命”,英政府甚至恐吓要把农村地区的华人集体遣送出境,对此陈祯禄再次提出组织华人政党的建议,这一次大马华人再也不是以看客的心态,1949 年2月19日由雪兰莪州中华总商会发起的联席大会共有超过50个华团的近 200 名代表出席,2月27日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正式成立,陈祯禄任会长。
由于许多华团的参与发起组织马华公会,使得马华从成立日开始,就有成千上万的华人踊跃加入,马华公会很快便发展成为实力雄厚、会员众多的华人组织。其政治主张为维护马来西亚华人的合法权益,当然其也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该党许多早期成员为地主、资产阶级等精英阶层,甚至很多马华党员曾是中国国民党党员,例如曾为国军将领陈诚私人医生的林苍祐便是该党第二任会长。因此马华公会是抗衡华人社会中左翼势力的一大力量,这也是其能在马来西亚立足的原因。
马华公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阻止英政府驱逐华人返中国的计划。受马共游击战的影响,英国开始“华人新村”的计划,什么是“新村”计划?其实是为了切断马共与农民的联系,将分散的农村华人从原住址迁移至集中的定居点,具有一定的“集中营”性质,但华人为了避免被驱逐只好妥协,三分之一的大马华人被卷入到该计划中。
巨大的人口迁移及安置是一大难题,马华公会的作用便显现出来。1950年2月马华公会开始发行彩票筹款,所筹得款项协助那些被集中新村的华人用于盖搭栖身的木屋,并提供粮食、医药和金钱的援助,且为他们争取一些最基本的民生设施,如食水供应、流动诊疗所和设立华文小学、民众会堂、图书馆等。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大马华人受尽屈辱,直到1960年新村居民才逐渐恢复行动自由权,马华公会的行为虽有配合殖民政府之嫌,但在一定程度保障了华人的基本生存权。
马华公会一开始更像是福利机构而非政党,1952年地方议会选举的开放使得公会开始转变为政党。陈祯禄在此前曾尝试与巫统领袖翁嘉化合作,翁嘉化内心可能并不赞同马来人至上,但由于马华种族矛盾的愈演愈烈造成后者刻意与陈祯禄保持距离,使得双方错失合作的契机,1951年翁嘉化虽然离开了巫统并成立了主张民族多元化的独立党,但陈祯禄看中的是具有广大马来人支持的巫统而非翁嘉化本人。1952年的地方选举中马华与巫统组成华巫联盟,参加首届吉隆坡自治市选举及随后在联合邦各地16个市议会的选举,华巫联盟在这些选举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在全部124个议席中共赢得94席,其中马华在所参加的43席选举中共赢得24席,这为后来华人与马来的政治合作奠定了基础。
1953年华巫联盟联合大马其他团体举行会议,呼吁英殖民地政府早日举行全国大选,选出代表民意的政府,随着代表印度裔的马来西亚印度国大党加入联盟,联盟的实力壮大,三个政党也开始在各自的民族中替联盟获取选票,同时也在不断地向殖民当局争取民主权力。1954年联盟三人代表团前往英国与殖民地大臣举行会谈,根据提议民选议员应占多数(按惯例许多议员为殖民当局指派),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英国同意了这一要求。
1955年马来西亚开始举行首次大选(殖民立法机构立法会选举),也是英属马来亚独立前的唯一一次大选,立法会席位为98席,其中46席由英国保留不开放竞选,剩余的52席由联盟、国家党(前身为独立党)及具有宗教色彩的马来西亚伊斯兰党(回教党)角逐,最终联盟赢得51席,其中有15席由马华努力得来。胜选后联盟中的巫统党魁东姑阿都拉曼成为首席部长,交通、福利部等部长有马华公会的人,但教育方面的领导人则被马来人占据,这为后来马来西亚以马来语为国语埋下了伏笔。
三个民族的合作取得了第一步胜利,接下来的任务便是争取国家独立,而马华的主要任务则是在独立前为更多的马来西亚华人争取平等权利,特别是公民权及教育权。1957年在联盟代表团赴英谈判宪制草案前,马华与巫统谈判放宽公民权,在5月的赴英谈判中马华也派出代表参与。8月31日马来亚宣告独立,马华在11月14日发动申请公民权运动,最终超过100万名华人在一年内获准成为马来亚公民。
马来亚获得独立后,马华公会却走向分裂。1958年林苍佑医生在党内少壮派的支持下当选新一任会长,不久召开大会修改党章以加强中委会权力,这引起了陈祯禄之子陈修信为首的非当权派的不满,同时林苍佑的政治理念是为华人争取更多权利,这自然引起联盟中巫统的不满。1959年大选前夕,林苍佑向东姑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将华语作为第二国语、二是将马华议席提高到40席,东姑勉强答应将马华席位增加至31席,林与东姑互不相容,最终关系恶化,林苍佑在党内外的压力下最终辞去会长职务并在次年退出该党另组政党。最终在1959年的大选中马华仅获胜19席,这也是马华的第一次分裂。
林苍佑的想法固然符合华人的利益,但可能“操之过急”才导致失败,1961年受到东姑赏识的较为“务实”的陈修信当选新一任马华会长,陈修信领导的马华不再向东姑提出“过分”要求,而东姑也让9个马华成语入阁以回报。1963年马来亚联合邦、北婆罗洲(今沙巴)、砂拉越和新加坡合并为马来西亚联邦,马华公会面临新的挑战便是新加坡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人民行动党以华人为主,新加坡的加入势必会与马华争夺票源。本来联盟曾与人民行动党达成协议双方互不干涉对方选区,结果在1963年的新加坡州选举中联盟动了歪心思支持了行动党的死对头,结果人民行动党不仅没有倒台反而投入到大选中报复联盟的违约行为。
虽然联盟赢得了1964年的选举,并在次年将新加坡踢出马来西亚联邦,但人民行动党留在马来西亚各州的支部重新组成了民主行动党,该党致力于建立种族和宗教平等,而与之对比的马华公会则呼吁华人“不要挑战马来人特权(根据宪法马来人有特权)”,并且在后续的一系列争取华语地位的运动中多次向巫统妥协。由此可见马华虽代表华人社会参与政坛,但已开始成为一个配合巫统的角色,因此民主行动党分流了马华的票源,在这之后也是马华的一大劲敌。
1969年的大选对于马华公会是新的历史挑战,此次选举不仅要面对民主行动党,还要面对“老同志”林苍佑加入的民政运动党,行动党和民政党皆以华人为主,在竞选中反对《宪法》第153条规定的土著特权,对一味妥协的马华公会失望的华人们这一次将票投给了反对党,马华公会仅获得13席,甚至也失去控制多年的槟城州政坛,而行动党和民政党分别获得13席和8席。除此以外,马华公会所在的联盟总共失去23席,虽说联盟仍是本次选举的赢家但已不占绝对优势(席位未达到修宪所需的三分之二)。
此次选举一度令马华公会心灰意冷而退出政府内阁,但一次意外促使他们又重返政府。反对党在选举后举行胜利游行,5月13日心怀不满的土著种族主义者攻击游行队伍,引发了严重的种族冲突,造成数百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华人,5月16日马来西亚成立国家行动委员会授予军警特别权力以制止暴乱。在这种情况下,息事宁人性格的华人同胞们在5月29日吁请马华公会主席陈修信为华人社会利益而参加联合政府,于是马华公会便在这一背景下重返内阁。为了避免再次刺激到巫统中的极端势力,马华公会代表华人开始在巫统中“卖乖”,1971年马华公会发起华人大团结运动,呼吁华人大团结且不要与马来人对抗,同时将分散公会华人票源的人批判为破坏民族和谐的华人沙文主义,并且“乖巧”地接受联盟修改国家宪法禁止公开质疑马来人特权地位。
69年惨败后的公会开始引进一批专业人士的新鲜血液改变形象,1974年不到40岁的李三春成为新一任总会长,其一面维护华人文化,一面强调马华将永远和劳动阶级站在一起,这番言论一度吸引部分行动党人加入到公会,并使公会在1974年的大选中赢获19席。但由于公会在与巫统谈判关于华文教育问题的失败,特别是在设立中文独立大学问题上的妥协使得华人对公会有所失望,1978 年的大选中相较上届减少两席位。对此公会唯有继续努力,1979年6月马华代表团与巫统谈判,让五所大学增加了非土著学生名额的比例,这是马华的一大政绩,同时开展一系列中华文化活动凝聚了人心,最终在1982年的大选中共赢得28席的24席。
1983年李三春毫无预兆地辞去总会长及政府交通部长的职务,马华公会开始陷入内讧中。马华党内各地基层领袖纷纷揭露党内有人利用假的个人资料制造众多数目的幽灵党员,矛头直指新的当权所在选区,结果提出问题的人被“清洗”了一批,而这些被处理的人大部分都是李三春时期提拔的人,此举引发基础党员空前不满,当权派成为光杆司令,党争直到当权派于1985年在法庭中承认有2万余假党员并下台后才结束,受内讧影响的公会在1986年的选举中仅获17席。新任的总会长林良实致力于解决马华财政问题和团结党内,并积极充当巫统与华人社会的媒介提升,加强了公会与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莫哈末的友好关系,从而维护华社的利益,以至于马华公会在重拾人心后,在90年代的选举中获得一系列胜利。
然而胜利未有消除党内斗争,特别是马华总会长林良实与马华署理总会长林亚礼的“双林党争”。双方在1999年的选举后因官职分配问题产生岐见,2001年马华收购南洋商报事件更是让双方矛盾公开化,林良实计划由公会控股企业收购南洋报业,林亚礼一派则以此举是政治势力干涉新闻自由而反对林良实。高层的权力斗争迅速从文斗变成武斗,公会青年组织青年团在吉隆坡郊区一家酒店举行大会时,酒店收到虚报炸弹事件而会议中止,事后青年团中双林两派的支持者互指为对方所为,最终引发殴斗事件,马华内讧的愈演愈烈以至于马哈蒂尔介入纷争,最终以林良实和林亚礼双双辞去党职结束。
新任的总会长黄家定上台后开始着手党内民主改革、限制党内领导层的权力,公会在其领导下恢复团结,同时得益于国民阵线(联盟改组后包括公会在内的政治团体)在90年代经济危机中的优秀表现,马华公会在2004年大选中再次取得优良成绩。事实证明双林斗争的结束仅仅是内讧的暂时,2008年初副总会长兼卫生部长蔡细历与一位女性“不可描述”的视频流出而被迫辞职,当然蔡细历称此事为党内政敌所为,值得玩味的是事件发酵不久,黄家定指定的新会长翁诗杰拿此事做文章排挤蔡,蔡的支持者则对翁投出不信任案进行弹劾,后者拒绝下台,党同伐异的故事又开始上演。
公会的内讧使其失去许多选民,并且随着国民阵线执政的马来西亚经济放缓、腐败频发及种族矛盾等问题,公会对巫统畏首畏尾的角色越来越被华人唾弃,所以更多的华人转而将票选投给公开支持民族多元化的反对党。同时公会在国阵中的席位也被巫统及其他土著党压缩而失去影响力,彻底沦为国阵“妆点各族参与”的“华派吉祥物”,以至于后来被马哈蒂尔嘲讽为“代表不了任何人的党”。事实也是如此,公会在国会的席位从2008年到2022年的四次大选中,所获得的席位分别是15、7、1和2席,马来西亚华人公会作为曾经的马来西亚华人第一党沦落为如今的政治“小角”,无不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