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会觉得岁数大了时间过得快了,但很少有人会花心思估摸一下到底快了多少。

一个世纪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随着年龄变老,人们愈加倦怠而世俗,一年中的欢愉体验愈发渐少,年与年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模糊。”也有理论认为,因为每过一年,其占人生总长的比例都会更小,权衡起来便会显得更不重要,过起来也往往不加留意。处在10岁,每一年都非同小可——占生命的1/10。可到了40岁,一年只占2.5%了。

有种现象叫伸缩效应,比方说有人问你最近一次见到姑姑是啥时候,你回答:“嗯……3年前吧?”而实际是8年前。你拉近了时间,将以往的岁月压缩了。当有人问我一件事何时发生,我会将自己最初估计的时长加倍,即使如此常常还会低估,这便是伸缩效应。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辛辛那提大学的罗伯特·莱姆利奇提出:比照实际情况,时间流逝的概念并非它表面如此,应对其进行意义调整。他认为,归根结底时间是主观性的,岁月也是主观性的,计算每年所占人生时间的比例固然可行,但这也只是单纯数学上的处理,并没有照顾到人的感觉。尽管每过一年,它在人生总时长的占比都会更小一些,但还是不能贴近人的真实感受。人们所感受的每一年会更加短一些,因为在人们的头脑中,评估过往一年的长度,所参照的不是实际的年龄,而是他感觉到的年龄。

莱姆利奇还创制了一些公式,将自己的思想量化。通过这些公式的计算,结果令人震惊。试举一例,假设你现年40岁,拿莱姆利奇的公式一算,你现今过一年的感觉比10岁时快一倍。(说到这里,你不妨想想,今年的假期是不是过得挺快?)

不过后面的更可怕,你40岁了,预计能活到80岁,光看日历似乎只活了一半时间,然而莱姆利奇的公式告诉你,下面的岁月会过得更加飞快,让你颇感来日无多。通过计算,你在40岁时便主观感觉生命已流逝了71%!更糟的是,到60岁时,尽管还有20年的阳寿,但感觉就只剩13%的寿命了。

上述数字真令人心惊肉跳,不过没完呢,要是你将数字回推,追问一句:到了哪一年我会感觉人生过半了?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生命转折点:你40岁时感觉人生半途是20岁,而即使你活到一百岁,你所感知的人生折转处,仍锁定在第20个生日。

莱姆利奇为这些数据设计了实验,他让一组学生和成年人估计一下,在自己年龄只有现在的一半或1/4大时,感觉时间过得比如今慢多少?他预测的与答案几乎一致:当只有目前年龄的1/4时,感觉时间过得只有现在一半快;当年龄是现在一半时,感觉时间流逝的速度为现在的2/3。

或许头脑中有什么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改变人们的时间观念?或许是生物钟在岁月的磨蚀下越走越慢?(想想倒时差和工作三班倒的情景,就知道生物钟有多重要了)假使你的生物钟将1分钟估计成3分钟,那么更多的事情将被压缩进那个时间框架下,自然会感到时间过得飞快。

德国杜塞尔多夫医院收治过一个66岁的病人,他的遭遇提供了一个极端的例子。经过检查,他的大脑左前叶有一肿瘤。住院前,日常生活已令他难以忍受:眼前的一切都仿佛在飞奔。驾车时他会屡屡将车停在路边,因为车流快得吓人,原本就乱糟糟的电视节目现在更是闹心3倍,他不堪重负,开始遁世。在医院,当请他默数60秒时,他花了4分半钟。试想一下,如果4分钟的车程压缩进1分钟,车速得快成啥样!这个例子表明,干扰大脑中的某个部位,会改变人对时间的认知。诚然,上述的例子过于极端了,不过可以设想,生活中很可能存在比较平缓的版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每个人的时间感觉。

试一试:想对自己的主观年龄有个大概了解吗?其实很简单: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寿命,用你的实际年龄除以那个估值,你得到了一个百分数,代表着你已经走完的人生岁月。现在,将那个百分数开平方,得到一个新的百分数,那便是你的主观年龄。拿我来举例吧,不过,小心,别吓着!我本人来自长寿家庭,所以有理由相信自己能活到90岁,也就是说,我还有20多年好活。不过经过上述的计算,20年只占我整个生命体验的11%,也就是说,从感觉上讲我90%的生命已过完了。心酸呀!

你也许会想,真闲得慌,何苦花工夫整个公式计算我们的时间体验呢。好吧,我至少敢讲,知道了这些数据,英国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在1837年的描绘格外令人印象深刻:“不管你活多久,头20年总是最长的半生。经历时如此,追忆时亦然;记忆里充满早年的影子,盖过了此后的经年累月。”

试一试:下次再逢一月,注意一下:你有多少次将日期错写成了上一年。我总犯这样的错误,往往到了一月末才能改过来。但近两年我却再没写错过年份,我也不知这是怎么回事。你可以留意一下自己的情况,希望将你的发现与我分享。

举报/反馈

悟空科学世界

6.6万获赞 2.6万粉丝
感悟世间之哲理,探索万物之奥秘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