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的出现时计算机技术发展与网络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向人类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高校管理者和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充分借助网络这个便捷的、无时空限制的工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也应看到网络作为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它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着质的变化,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考虑到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这就大大的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与深度。
1、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虽然在现实环境中,大学生对自身的定位与角色能够有清晰的认知;然而在网络环境下,海量的网络信息与极为容易且广泛的获取途径,将会对那些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认知产生明显的影响,使其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展现出真正的自己。
其结果是造成大学生的认知存在困境,即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漠视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不愿承担网络环境中的责任;不能理性判断自我价值,如网络环境中的价值与实际环境中的价值存在巨大落差,将导致情绪失落、沮丧,甚至恐惧、焦虑的思想;个人功利主义行为膨胀,即网络环境中对物质、金钱的低俗炒作诱发大学生享乐与功利主义,使其定位存在明显偏差。
2、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网络环境在给大学生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多包含不健康信息的内容,而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必然导致判断力较弱的大学生在人格发展方面出现不健全的现象。
例如网络游戏虽然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消遣与娱乐,但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仅会造成孤独症的产生,还会产生网瘾。此外网络环境还会导致大学生的人格出现变异,如偏执型人格、分裂型人格、情感型人格、爆发型人格。
3、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对信息接收并处理,会导致他们情绪起伏不定而出现学习兴趣低落、脾气暴躁而无法安心学习,使其情感出现损伤而无法正常学习。在宽松和自由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不再受到现实环境的各种约束,从而丧失主动性与自觉性。
这将表现在现实环境中缺乏情绪准备,处处被动。网络环境会使大学生疏远现实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他们会利用网络环境缺乏道德监管的漏洞而出现发泄情感、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造成自身情感的损伤。网络环境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无法获得真情交融的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变得愈来愈淡漠。
4、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意志的影响
网络环境会给大学生的意志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包括使其意志力薄弱、轻率与冲动、承受挫折能力弱化。
网络环境的便利性与娱乐性将会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特别是在大学生遇到困难时,网络环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压力缓解的空间,分散其注意力,使其放弃原有的目标与理想。各类媒体与商家为吸引大学生会给他们提供各种暗示,促使其经常做出过于轻率的错误判断,不进行周密思考,做出冲动的事件。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学业、就业与情感压力,当大学生在现实环境中产生委屈、不满的情绪时,将会依赖网络环境得以心理平衡,久而久之造成承受挫折能力弱化。
5、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社交存在着隐蔽性、可塑性、多中心性的几个特点。大学生通过不同的窗口与界面的切换,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与兴趣随意定义自己的角色,而且可以在不同的虚拟世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对自己在虚拟环境与实际环境中的定位进行随意的改变。
这种徘徊在不同的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将很难使大学生对自己进行完整而统一的认知,从而导致自己对不能正确的开展社交活动,导致大学生社交方面存在困难。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认知、人格、情感、意志、社交均有着显著影响,其原因使网络环境不仅有其虚拟性特点,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变化也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期。而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训工作是开展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这就要求高校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师与工作者的培训纳入到学校的正常培训中,定期地、有计划地、阶段性的对其进行培训。
只有不断的提高教师与工作者网络知识水平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才能保证他们能够识别网络环境可能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还应建立以胜任力素质模型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针对其胜任力弱点进行培训,使培训的目标更为明确,达到有效提升培训效果的目的。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诸如低专业化、低专职化、低职称化等特点,高校应当从质与量两方面着手,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保障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应加大对高校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与教育工作者的引进,要保证专业从事心理健康教师与教育工作者的数量,同时要兼顾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带动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建立合适的管理与激励制度,调动心理健康教师与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规范的网络心理咨询制度。网络心理咨询需要有大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与教育工作者予以保证,因此高校可以建立由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为核心,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发挥主要作用,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协助的人员体系,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师与教育工作者的优势,保障心理咨询始终处于高水平的开展。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网络心理健康意识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根本动力来自于个体内部,是个体通过自我组织、自我构建、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过程,而外部施加的力量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提升网络心理健康意识只能依靠大学生自身。
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过程,通过积极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达到提高并促进网络心理健康意识的发展。
网络道德心理健康教育。面对“黄、黑、毒”的出现与泛滥、网络信息犯罪愈来愈猖獗,高校教育者与心理健康工作者认识到必须建立网络伦理道德规范,达到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规范的目的,从而更好的维护网络秩序。
大学生的特点在于其社会阅历浅,不能识别糖衣炮弹下的网络信息犯罪,面对外表纷繁华丽的网络世界,对那些善恶美丑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就在于其网络行为、语言的道德自主性培养。
网络人际交往心理教育。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聊天、交友,而且不受地理位置甚至时间的限制。也正是这种原因导致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不愿意去进行现实交际活动,疏远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关系与联系,甚至出现迷恋网络、网瘾等现象。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教育,不仅能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而且能促进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提倡大学生以健康的、正确的心理状态上网,并规范他们的网络人际交往规则与艺术,从而达到网络良好人际关系与现实生活良好人际关系的匹配。
网络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健全。档案的建立需要对大学生个体的信息尽可能的全面记录,如姓名、性别、年龄、专业、年级、兴趣、爱好等;还应包括其家庭情况,如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还应包括其教育背景,即入学前在什么样的学校就读;最后还应包括其心理健康测试结果及个性心理特征。
档案的建立必须是保密的,不能对外公开或外泄,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档案的建立就是为系统化的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撑,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
3、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
在心理教育论坛的留言板上留言,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困惑解决的一种方式。当前公众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网络空间,这就使其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高校可以请知名的心理专家回答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某一心理问题话题的讨论,专家可以通过讨论阐明健康的心理是如何养成,如何用清晰的舆论观点引导大学生的思考方式。
网络聊天咨询与前两类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它要求在某个固定时间段有专家或者心理教育工作者值守。聊天可以通过QQ、微信、MSN进行,也可以在专门的聊天室内进行,聊天的方式可以分为文字聊天与语音聊天。由于信息传递的即时性,文字聊天的效果要远远强于传统的书信咨询,而语音咨询更有对某些大学生心理危机更好的干预效果。
网络会议最大的特点是能够采用摄像技术让专家、工作者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从大学生的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这些最直观的视觉感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
同时网络会议还打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使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成为可能。虽然现在这是一种比较昂贵的方式,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将会使众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益。
小结: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客体与内容均显著区别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模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与探讨中,还应从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心理障碍出发,从实践操作中进行细致化研究,使教育的内容更为接近大学生实际,从而提高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