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1788-1860),出生在但泽(现今波兰的格但斯克),是跨国贸易商人之家的长子,却成长为一个学派的创造者和奠基人,他的人生跨度确实奇幻。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原生家庭背景,包括父母、家庭环境的影响。

即便被尼采称颂为“自己的先驱者”,被托尔斯泰称颂为“人类中最伟大的天才人物”的叔本华也不例外。

但叔本华的非凡,在于他打破和重组了家庭基因,超越了自我,给时代和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一、勤勉战胜欲望

就家庭财富而言,叔本华无疑是幸运的。但更可贵的是,他没有被家庭财富磨灭其才华和勤勉。

那个时代,无论在那个时代,身在当地是富可敌国的家庭环境,没有沾染任何纨绔的习性,却成为欧洲当地百年一遇的哲学大师,他的成长和教育经历无疑是令人好奇的?

他的家庭在当时的但泽,是名副其实的富甲一方。他的曾祖父时期,家庭作为招待所曾接待过访问但泽的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和凯瑟琳皇后访。这份来自原生家庭的破天富贵,使得叔本华拥有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并为他一生心无旁骛地专注哲学研究提供了无忧的生活保障。叔本华一生少有工作,倾心所著的书籍受到冷落,在没有任何收入的境况下,他始终没有放松对学科的研究。父亲留给他的财富和遗产,无疑是最大的保证。

叔本华从10岁开始跟随父亲游历,足迹踏遍了欧洲大陆;在此期间,他在私塾和私人学校接受语言教育,包括法文、英文。之后又请私人教师补习希腊文、拉丁文,兼习德语,为他大量阅读各国原版典籍奠定了优秀的语言基础。

附表1:叔本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及游学经历

18岁到21岁,叔本华系统了进行各种基础学科的学习,除幼年学习的法文、英文外,还包括拉丁文、希腊文、德语等,同时开始研究文学与历史、数学等专业学科。

22岁时,成年的叔本华接管了父亲的遗产。同时,进入知名大学,开始学业的系统提升。在大学四年期间,他一年一个台阶,如同鱼儿游入了大海,在大学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和力量。

第一年,学习了4门专业学科,包括医学、历史、物理、植物学;

第二年,增加了4门专业学科,包括哲学、天文学、生理学、法学;(后三门学科是旁听课程)

第三年,又增加1门学科——自然科学;(这一时期,学习的重点为哲学课程)

第四年,1813年,在叔本华26岁时,学业有成,完成了博士论文,取得了哲学博士的学位。就是在这一年,他的论文受到了歌德的欣赏和鼓励。

附表2:叔本华青年时期的教育及研究经历

20岁开始系统的3年高级中学教育,22岁考入大学,4年按部就班的大学生涯,从受教育的年龄分析,他不是天才少年;但分析他的教育体系,正是他自主的学习热情和丰富的学习内容,为他成为天才提供了养分。

二、乐观战胜悲情

但家庭财富并不等同于幸福。叔本华是不幸的,他的成长和成才历经磨难。

少年时,父亲无视叔本华的“立志做学者”的兴趣和志向,强迫他接受商人顶级培训,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叔本华在父亲的光环和羽翼下,尊从父亲的意愿,放弃了学校的正规教育,逐步学习经商。如果人生平顺,叔本华会成为一名有着深厚教育背景的或成功或不成功的商人。

一个家庭变故改变了叔本华的成长经历。

1805年,叔本华18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了,并且死因不明。当时,风评认为是跳河自杀,是不慎失足还是跳河自杀均无法查实。

父亲虽然主导叔本华的职业方向,但对父亲,叔本华是尊敬和顺从的,他视父亲是他人生中的一束光,霸道而温暖。

所以父亲之死,直接导致了叔本华的叛逆,对学业的叛逆,对亲情的叛逆。

失去了父亲,他与自小就不投缘的母亲关系逐步紧张。1814年,就在27岁的叔本华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母子决裂。母亲将叔本华赶出了家门,二人此生再没见面。

1807年,叔本华放弃商业课程,开始进入正规学校学习;2年后顺利考入知名大学,开始了自己所喜欢专业的学习和研究。

父母亲情对叔本华的影响至深。

性格上,叔本华孤僻,傲慢,喜怒无常,并带点神经质。亲情上,少年时失去父亲,青年时与母亲决裂,一生孤独;婚姻上,叔本华虽有几段恋情,但终生未娶。

就个体而言,叔本华可以说是一个悲情人物。他的成名之路也是充满着悲剧色彩。事业上,他的一生并不得志,在去世前几年才获得声誉,之前一直过着隐居生活。

叔本华一生中,有过三次短暂的大学哲学教授的工作经历,均以听课学生屈指可数而失败告终,他因此彻底放弃了教书等工作,终其一生专注于哲学的研究和创作。

附表3:叔本华的工作经历

遗憾的是,他的哲学著作也如同他的大学课程一样,受到同时代的冷落。

181831岁的叔本华发表了他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认为在这本著作中他揭开了世界的奥秘,他曾为这部悲观主义巨著作出了最乐观的预言:“这部书不是为了转瞬即逝的年代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写的,今后会成为其他上百本书的源泉和根据”。但这本书出版了近27年,仅仅卖出去寥寥数本。

但悲情的叔本华,却另一种形式重塑自我。

1818年,26岁的叔本华完成了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并从中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曾告诫他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当叔本华的代表作品出版10年后,大部分是作为废纸售出的,极度失望的叔本华只好援引别人的话来暗示他的代表作,说这样的著作犹如一面镜子,“当一头蠢驴去照时,你不可能在镜子里看见天使”。

叔本华在《作为意象和表象的世界》中说:“命运就好像在我们的痛苦之外还要加以嘲笑似的,我们的生命已肯定含有悲剧的一切创痛,可是我们同时又不能以悲剧人物的尊严自许,而不得不在生活的广泛细节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些愚蠢的喜剧角色。”

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正是叔本华的乐观和幽默,才使得他突破时代的认知局限,坚持自己的研究和创作,终于在沉寂了35年后,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他的哲学成果受到重视,他的作品引起了轰动,“全欧洲都知道了这本书。“

他终于得到了迟来的声望,时代终于和他走到了一起。

叔本华终用一部代表作,一部悲观主义巨著,奠定了悲观主义哲学家的基石。

要说是天才,那就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努力;要说有成就,那就是保持自己的初心,并坚持不懈的乐观地进行下去。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勤勉和乐观地坚持自己的方向,即使不能成为非凡的人,和周围的大多数人相比,大概率是不会太差的。

举报/反馈

青史人物面面观

414获赞 114粉丝
追溯青史人物,有理、有益、有趣
历史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