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生命的阳光,让心中的花儿开放。“

在镜像理论的逻辑下,《花束般的恋爱》在爱情关系中编织,并构建了一个审视自我与对方的影像镜鉴。

在不同的人物关系里,寻找共性与差异,展现了主人公在不同阶段下,对本体的指认与追寻。

通过回溯个体镜像的爱情记忆,映射屏幕外的群体爱情症候特征,反哺受众从他者镜像中,形成强烈的自反认知。

镜像“自我“误判下的“自恋”

雅克·拉康镜像理论,是指将一切混淆了现实和想象情境意识,称为镜像体验的理论,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前语言期,一个神秘瞬间,即镜像阶段。

婴儿在照镜子时,要经历三个阶段,对于镜中影像的认同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认识,也是一种虚幻。“自我”的确立需要婴儿进入镜像阶段。

婴儿通过凝视镜中的人,再与旁人进行对比,把自己与环境统一起来,婴儿将“我”投射到镜像中,才会逐渐有了“自我“的认知。

这是一种认知和主体的构建阶段,在第一阶段中,婴儿凝视镜中的人,不认为镜子里的人是自己,这一阶段属于敌对阶段。

在第二阶段中,婴儿找到对照物进行对比,逐渐承认镜中影像,开始有“自我”认知,在第三阶段中,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自我认知,把影像当成自己。

但此时的影像是属于理想中的人,影像比本体更加完美,主人公娟和麦构成了第一对“爱与被爱”的镜像关系。

在理解第二阶段时,主体通过与他人的对照,而意识到镜中的人原来是自己,主人公娟与麦在现实生活中,都属于容易被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透明人”,在好友需要时便出现,不需要时被扔开。

通过审视朋友对自己和他人之间,行为差异,在这样的交友环境衬托下,两人都意识到了,自己属于不被友人重视的人群,觉得自己与他人格格不入。

当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惊喜地发现彼此的兴趣爱好,几乎全部相同,如同照镜子般,找到了自己的所属群体,获得了强大的归属感。

此时,两人在相互凝视中进行了误判,误认为对方就是“自己”,逐渐进入了镜像的第二阶段。

通过自身的交友环境对比,开始互相承认对方和自己的共性,把镜中的“他”与“她”理想化地归为同一类人。

在不被认同的社交群体和话题中,找到了另一个“自己”,相互抱团取暖,在这样的误判下,两人迅速地陷入了爱情,并进入了第三阶段即确定对方是“理想化”的自己。

但是这里的“同一性“并不是绝对的,大部分的人都在镜像对照中,寻找彼此的共性,但是两人所认同的共性,都是第三方生产和创造出来的,如书籍、电影、作家、漫画等等。

两人在消费第三方文本时,产生的感受是相同的,而不是二人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即使观点不同,也能让彼此获得的真正快乐,以及共同认识。

因此,这种“共性”带来的快乐,是短暂和新鲜的,因为这种假性的相同,是一种接受性消费的类似,在整部影片中,两个主人公至始至终,从未进行过深层次的思想交流。

而每一次对情感问题产生疑惑时,都是和第三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两人在分手后的促膝长谈中,也聊到了双方初期,在了解阶段时,提及的一些相同爱好和兴趣。

这些“恰似的巧合”,其实有部分是对方在伪装和附和下,延续聊天的方法,两人之间的羁绊,既有出于相同兴趣的成分,也有想象迎合的成分所在。

因此,两人在最初的镜像对照时,互相进行了误判,彼此在幻象中理想化地,塑造了双方的形象,并建立起了恋爱关系。

婴儿在镜像中,认为自己就是跟镜中一样的孩子,两位主人公也是如此,他们认同的不是他们自己的形象,也不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认同的,而是作为一个群体的认同。

这样一种“世界上另一个我”的误认,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对自我的充分认同,以及“自恋”的表现。

主人公麦与娟对彼此的爱,一开始就属于客体的爱,将力比多(爱),从投注的客体中撤回,并且投向自我形成自恋。

两人在看到与自己相似的形象后,并不认为对方是自己,而爱上了对方,彼者和自我直接构成了想象关系。

两人因与和自己有着“极大相似性”的人,相遇而狂喜不已,在映射想象中,对这个既是“己像”又是“彼像”的人投入爱情,对方再将爱投回给自己,麦与娟在相互反馈下形成了自恋。

双方其实爱的始终都是“自己”,从他者的形象和注视中,了解自己并体验自己,于是产生了“自恋”的愉悦,主人公互相构成了一种自恋性认同,且相互联系与认可。

镜像凝视下的“自我“异化

在镜像理论中,拉康以婴儿在统一的视觉镜像中,误认自我的伪开心像为开端,提出自我的异化本体论。

即在虚假的镜像之“我”中,真实个人自我,在基础性上便是空缺的,自我不过是一个以误认的叠加,建立起来的想象中的伪自我。

花开只是一个开始,解决不了生长过程的差异性问题,尤其是两人在到达快乐的顶峰之后,便希望能够在此刻永恒,来维持现状。

但是生活不可能一直维持现状,以及不断地机械性重复。

投入生活和生存的重压之后,必然会出现差异,因此,两人在意识到了双方的个性和差异后,便开始越走越远。

双方在镜像关系中,意识到彼此的差异,了解到现在与过去的差异后,便想要“自我更正”,双方都开始形成新的角色认知和角色期待。

麦由于明确了自己的工作地位之后,便加深了对对方地位的认识、自我的认知,一方面认为自己是家庭责任的承担者、经济的支撑者。

另一方面渴望成为恋爱关系的主导者,直接想要和娟结婚,从而可以让娟天天看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必工作。

在步入职场后,麦被分配到了新的权利和义务,即麦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在工作和恋爱角色中,不断重新构建自我价值,摒弃了自己的爱好与梦想。

甚至将角色期待投射到娟的身上,赋予其一定的行为期望,比如和自己结婚,别去游戏公司上班等等。

此时的麦已经被“理想中的我”所不断诱惑而产生异化,企图把两个人变为一个人,以结婚的方式,扼杀掉另一方的独立性,变成一个共同体。

因“小他者”按部就班地结婚了,便也萌生了应该结婚的想法,主体逐渐认同“大他者”的社会秩序。

如按照时间顺序,遵循他人的行为规律,结婚生子,承担家庭责任,挣钱赡养妻孩,照顾父母等等,为获得社会他者的认同,而复制他人的人生选择,而产生异化。

麦在周围同事的镜像对照下,仍然想追求两人之间的共性,而不是建立在是否“相爱”的基础上,来思考这一问题,仿佛“成为家人”,就是解决所有矛盾的出口。

这里的麦在追逐“他者”脚步中,迷失了自我,并且开始想要控制对方,以符合自己心目中的伴侣形象,麦希望娟能够更加务实,而娟希望麦回归初心。

两人都希望彼此,成为自己想要对方成为的模样,而不是接受彼此原本真实的样貌,因此,双方都开始意识到了镜子碎了,镜像关系不复存在,已经在各种差异中被打破。

镜像欲望折射下的身份重塑

需要、要求和欲望,分别是拉康的欲望理论的三个层次,主人公在镜像阶段中,已经如上述所说“镜子出现了裂缝”,而裂缝的出现,意味着主体欲望的不满足。

虽然主人公麦和娟,最开始的需要是,生存的实在需要比如“吃喝住行”,但是两人之间的经济基础差距、家庭阶级差距,在很大程度下,影响了两人的需求、要求和欲望的不同。

在两人都找到工作步入社会,发展到下一阶段时,裂缝出现,两人之前的需要与要求交织,渐渐地娟要的是爱和陪伴,以及“自由”,比如一起玩曾经趣味横生的游戏,一起看喜欢的展览等等。

但是这一阶段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便产生了巨大的焦虑,麦的每一次缺席,都增加了这种焦虑感,因为主体得不到他者的相互反馈。

欲望即缺乏,裂缝的张开,使娟的主体欲望得不到满足,于是第三人的出现即“游戏公司老板”的出现。

在麦对娟事业的不支持、两性关系的不和谐等情况下,游戏公司老板,变成了弥补焦虑的象征品、实现欲望的假想对象。

但是娟也变成了他者的欲望,老板不仅仅只是想要娟,成为自己的员工,也对娟产生了欲望,形成了一种欲望辩证的关系。

娟与麦在恋爱关系中的权利争夺,谁也没有夺取掌控权,因此陷入了麻木的冷淡期,两人直接放弃了的这段关系,但是并不是结束这段关系。

因为五年的时间,足以让两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从“朋友–恋人–无法割舍的羁绊关系”,在这三类关系中,进行了阶段性跨越。

在时间的维系下,结束也变得十分困难,从“麦的学长–学姐”这一对恋爱镜像中,娟窥视到了另一个“她”,麦也窥视到了恋爱关系中的“他”。

再到主人公相遇时,同一家餐厅进来的“一对青涩的学生情侣”镜像,娟和麦这时窥见的是“曾经的我们”。

在婚礼上,在最美好的时刻,两人不约而同,下定决心结束这段关系,两人都已经意识到。

即使双方再想尽力去弥补欲望的缝隙,也无法破镜重圆,摈除自身的差异性,匮乏也始终存在。

餐厅中的娟与麦,在看到往昔的他们时,他们才真正意识到了,自己既不是“曾经的我们”也不是“理想中的我们”。

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你,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找到爱情与生活的平衡点,以及自己与社会连接最舒服的状态,正确地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份,再次出发。

在爱情镜像的折射下,虽然两人的结局不是约定俗成“和好“的美丽结局,但是两人在雨中各自的小屋里,回忆起曾经的美好回忆。

无论是彼时代表稚嫩的“小白鞋”“共享的耳机”,还是此时相遇后,晚上下起的“朦胧小雨”,都为主人公的情感画上了可能看起来不完美的句号。

为“哀物”“哀景”“哀情”铺垫起了强烈的氛围感,浪漫而忧伤,既然无法预测爱的花期,那么就在相互探索中成长。

以结束的方式来拥抱悲伤,以此获得重生的积极快感,勇敢地说再见,才会被奖励新的开始,这是一种别样的浪漫。

结语

日本爱情电影《花束般的恋爱》,还原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爱情困局,有许多爱情电影,过分突出戏剧化的矛盾,而忽视了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节。

分手和生存,都是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一部分,爱情电影的最终目的,不是让人陷入矛盾和过去,而是既能记得住美好的地方,又能反思爱情中自身的不足之处,看到“纸的双面性”。

在分手中获得成长,然后再次出发,《花束般的恋爱》传递了健康的分手文化观念,我们需要让更多的受众接受爱情中的不同结果。

在自我镜像的对比和冲突中,观他者也观自己,从而成长起来,传达积极的爱情观和正确的价值理念。

举报/反馈

节醉容1233

2662获赞 76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