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代表人物: 班杜拉。
(2) 含义: 即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 观点: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天因素的影响。
①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 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 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 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 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
②期望除了结果期望外, 还包括效能期望。
a.结果期望: 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是传统的期望。
b.效能期望: 人对自己能否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的推测或判断, 即人对自我行为能力的推测。
(4) 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因素
①直接经验。 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成功的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反之, 多次失败的经验会削弱自我效能感。
②间接经验。 学习者通过观察别人的成败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
③书本知识和别人的意见。 通过阅读或跟别人交往获得的经验。 这种经验若得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支持, 效果会更好。
④情绪唤醒水平。 高水平的唤醒会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 而当人们不为厌恶的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⑤身心状况。 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评估也会影响其效能期望。
(5) 教育启示
自我效能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 重知轻情的倾向, 把人的需要、 认知、 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行为动机, 是动机理论的一大进步。 该理论教育启示:
①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显著影响, 因此,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以促进其设定合理的、 能够实现的目标。
②在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时, 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对拟定的目标做出承诺并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 这样学生就能提升自己的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