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刀划破我的手,再一次体验到那种疼痛时,我才感觉到自己活着。”
“对我而言,流血使我内心平静,使我的压力减轻。”
以上两句话出自一位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也道出了很多自残者的心声。
在知乎上看到一对焦急的父母在网上求助:
他们的儿子小华(化名)是一名15岁的高一学生,平时看起来十分懂事听话,是个让父母非常省心的孩子。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让父母省心的孩子,却让父母吓了一大跳。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竟看到孩子的两条胳膊和手腕上布满了密密麻麻,深浅不一的伤疤,有些伤口还很新,一看就是最近造成的。
经过仔细询问,才发现这是孩子自己用小刀划起来的。
事实上,青少年自残是很常见的。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近20%的学生有过自残或自伤的行为。这意味着,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有过自残行为。
在中国,最近的调查数据发现,青春期男孩的自伤自残率在6%至14%之间,青春期女孩的自伤自残率在17%至30%之间。
这究竟是哪里出错了?被父母捧在手心的孩子们,为什么会用自残的方式虐待自己呢?
1
自伤和自杀之间存在高相关性
自伤自残,远不是现在这个时代的新产物。
青少年期的八十、九十年代就亲眼见过男孩女孩用烟头烫自己,用小刀在手臂上歪歪扭扭的刻上个“忍”字的情况,可在那时他们往往被认为是“二流子”,被划为异类。因此,少有人去关注他们的行为出自于什么样的情绪,甚至他们自己也把这种行为当成是小团体之间彼此认同与接纳的信号。
虽然自我伤害行为并不总是表明有自杀意念或意图,但是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高相关性。
据估计,有70%的自我伤害青少年至少尝试过一次自杀,55%的青少年试图自杀过一次以上。
自我伤害的易上瘾性使得年轻人可能升级自我伤害行为,包括更具有破坏性和危险性的行为,其中可能包括自杀企图。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当出现自伤行为后,自杀行为的可能会显著增加,这点不容忽视。
尽管有些自我伤害的青少年可能会留下显眼的伤口,想引起别人的关注以寻求帮助,但是大多数割伤自己的人会隐藏起伤口或疤痕,或者编一个受伤的理由,例如,把抓痕归咎于宠物或者是摔倒。
由于自我伤害的伤痕和伤口易于隐藏,再加上社会对自我伤害缺乏普遍的认识,使得识别自我伤害的预警信号很难。
1988年美国研究者Barent,W.W.和Paul,M.R从行为层面所造成的对身体改造,从身体损伤的轻重程度、行为发生时的心理状态、社会对行为的容忍程度进行了考量,对自伤进行了这样的分类:
自伤最常见的形式是割伤皮肤、撞头或者击打头部以及烧伤。在众多的自我伤害类型中,割伤是最常见的,约占自伤的70-90%。
2
“伤口一点都不痛,是心里痛。”
看过一部纪录片——《镜子》。有一个孩子叫家明,上高一的时候,突然辍学不想读书了,每天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上网。于是,父亲请来干预学校的老师,试图将家明带走治疗。家明激动地指着胳膊上的伤口狂喊:
“你知道不知道我伤口是怎么弄的?是我自残的。”
“你们要再敢控制我,就等着我进医院吧!”
父母不理解家明的叛逆、自残,将之统统归因于孩子沉溺网络学坏了。但问题真的是网络吗?在一次沟通中,家明愤怒地痛诉:
“他们(父母)永远都觉得我不行。”
“永远都是他们说了算,衣服鞋子都是他们买。什么都要听他们的。”
“我恨他们。我伤害自己就是要向他们证明,我可以做到。”
孩子在成长中,难免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挫折。当孩子的种种情绪和压力都“不被看见”、“不被理解”、“不被倾听”时,他们就很可能会选择残害自己身体来发泄内心的苦闷和压抑。
研究也表明,肉体的疼痛,有的时候是可以缓解我们内在的痛苦,自伤就是一种快速释放压力的方式。临床实践中,当心理咨询师问及“为何自伤”时,他们回答最多的是“伤口一点都不痛,是心里痛。”
这种身体上的疼痛会引起一种平静和解脱感,对一些人来说,甚至会产生一种欣快感。但这种即刻的满足和解脱感,很快就会被罪恶感和羞愧感所取代,使得自伤的冲动变成恶性循环,再次重复。
心理学上说:每个人都有自救的本能。自伤,其实就是孩子向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号。他们都渴望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援手。如果得不到,孩子就很可能走向心理的死角。当一个孩子自伤,真正的伤口,一定是在心里!
3
每个自伤的孩子背后
都有一个生病的家庭
很多人对青少年自伤有着诸多误解,认为他们不懂事,或者盲目追风在耍酷,却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像是生活在一个孤岛中,万般窒息下才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实证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残行为和情绪表达无能、情绪调节困难悉悉相关。所以,与其说青少年更容易用自残的行为伤害自己,不如说他们相比较别的群体,更难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生活中,容易造成孩子烦闷和委屈的主要就是家庭环境因素。
心理专家认为,青春期的孩子,不论是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都还不够健全,正处于身心“断乳期”,内心非常渴望家人的尊重和关心。
如果在这个阶段,父母没有及时觉察到孩子心理上的变化,还是用指责、干预等高压的教育方法,那么孩子就会像一根弹簧,你越是压迫,他越叛逆。
当孩子缺乏关心和尊重,亲子关系生疏,就会造成他心理扭曲,选择用自残的方式逃避问题。
《少年发声》栏目里,有一个叫小依的女孩,每当题目做不出来,她就会不自觉地啃咬指甲,甚至把自己的手抠破流血。初二的暑假,她的“自残行为”愈演愈烈。等到上高中,为了不留下疤痕,小依开始用铅笔划手臂,会肿起来,出荨麻疹,但不会破,不会出血。
整整7年的时间,父母都只觉得女儿自残,是在威胁、闹情绪而已。可事实是,小依自残,一方面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另一方面则是永远无法得到父母的理解。
从一年级开始,她的生活就被各种补习班填满,父母一左一右夹着她,一边哭一边练听力。二年级时,开始学奥数,父母找关系把她塞进了超常班。可是她根本听不懂,做题也做不对,一路挫败,她每天都深陷自我否定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初二。初中时,她一直是班级里第1-4名,可她依旧不能满足父母的期待。
外在的压力加内在的焦虑,小依就只能不断向内自我攻击,最后发展到自伤成瘾。小依心理“生病”,病根却是背后的家庭病了。
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孩子享受着丰厚的物质条件,丰富便捷的资源,但也承受着很多的压力:学业压力、来自父母的情感压力、家庭矛盾、社交压力...父母无视孩子的心理压力,反而还用自己的期望,给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势必会让孩子痛苦不堪。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过: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孩子出现自伤行为,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
4
如何应对孩子的自伤行为?
如果你的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且不是一次或者偶然发生的,请各位父母不要再说他们矫情,不要再说他们不懂事,不要再说他们不爱护自己,更不要说瞎折腾不作不死等等这类指责性的冰冷的语言。这样只会让他们更难受,做出更加过激的行为。我们要积极、理性的应对。
1
及时察觉,尽早干预
父母作为孩子的守护人,要具有敏感性,能够及时察觉孩子的性格、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可疑变化,尽早发现孩子的自伤行为并予以坚决制止,避免行为的强化。
2
管理好自己情绪
发现自己的孩子正在自我伤害行为可能会让人非常沮丧。你可能会感到震惊、难以置信、悲伤或者愤怒。这些情绪都是合理的。重要的是要记住,你的孩子可能也会感受到这些情绪中的一些或者全部。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一直在伤害自己,第一步是要保持冷静。
3
学会寻求帮助,及时带孩子就诊
孩子出现自伤行为,家长要引起重视,千万不要想着孩子是威胁自己,不理他就好了,也不要一味迁就和退让。重视孩子情绪的同时,及时与老师沟通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如果孩子确实存在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精神卫生门诊就诊咨询。
美国作家Marilee strong说过这么一句话:当你割伤自己的时候,并不觉得是在自我伤害。相反,你觉得这是唯一能照顾自己的方式。
孩子自伤,其实是他向外界发出的求救信号,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学会识别这种信号,千万不要用我们的无知和冷漠,把孩子推向更绝望的深渊。
END
其实心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近年最受关注的如何缓解疫情带来的焦虑、恐慌等情绪,都在范围内。我们学习心理学不仅是为了成为心理咨询师,更是为了可以做自己的心灵导师,自我调节。
然而心理咨询作为一项专业技能,不仅仅需要通过阅读和学习了解心理学理论,更需要专业指导和练习。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如果你想考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师证书,欢迎你来找华东人才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