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选出了,世界范围内的最佳旅游乡村,江西的篁岭就名列其中,那么对于这样的一个地处相对偏远的小村落来说,它的美在哪里?它的独特之处又在哪里?曹加祥,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用照相机,敏锐地、细致地在发现这个地方每一处的美。
相机记录的美也藏着发展机会
“篁岭晒秋”一炮而红
篁岭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地处偏远、山路崎岖,在建村5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默默无闻。但仿佛突然之间,这里成为热门的旅游打卡地,这里的一道生态农俗景观“晒秋”成为它的标志。
摄影师 曹加祥:原来其实不叫晒秋,我们叫秋晒,把我们当地老百姓辛辛苦苦种的丰收的粮食、瓜果蔬菜晒干容易储存,到其他季节拿出来吃。但是没想到现在把我们以前的乡俗变成一种风景;另外还得了一份丰厚的收入。
乡俗成为风景、风景带来收入,曹加祥参与了这个过程。但十几年前,篁岭村也和很多村子一样,面临“人走、屋空、田荒、村散”的窘境。
摄影师 曹加祥:因为当时山上交通也不便利,水比较缺,再一个没有公路、没有电。小孩上学(不方便),还有就是看病,诊所那时候很少。所以大家都到外面去打工,好多房子就坍塌了,基本上这里就成了一个空心村。
和很多人一样,曹加祥高中毕业后也曾外出务工。
摄影师 曹加祥:自己有个想法,有个梦想不能待在这个穷山沟里面,一定要往外面走,因为我听到有些比我年龄大的人,他们回来说外面世界多美好、多精彩,外面赚钱比较轻松。
2012年,篁岭村开始旅游开发,通过古村产权收购,村民搬迁安置,古建筑集中保护的方式,篁岭古村的美焕发生机。当时,正在浙江打工的曹加祥回家帮父母采摘油茶籽,遇到篁岭景区招收员工,37岁的他辞去杭州的工作,加入到景区农业拓展部种油菜,每月1500元的工资不到打工收入的四分之一,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交学费都有困难。他的选择自然遭到全家的反对。
摄影师 曹加祥:我父亲那时候跟我天天板脸子,他说你发疯了,你干吗回来?我一直在想我有这个机会一定要把握。在家乡如果有份工作,晚上可以陪陪家人,白天跟父亲、小孩吃吃饭,工资低一点没事。像我们一九九几年刚出去打工的时候工资也很少,才三四百,现在回来以后,肯定有一个成长发展的环节,一定有过程的。
春晒茶叶、水笋,夏晒茄子、南瓜,秋晒玉米、稻谷、红辣椒,冬晒香菇和腊鸡腊鸭……四季流转,篁岭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跟随季节变迁变化着自己的颜色。曹加祥喜欢摄影,这个爱好激发他在空闲的时候,寻找美景,记录美景。也因为爱好,他投资巨款买了一部单反相机。
摄影师 曹加祥:大概花了七千多块钱,我就买了第一台单反。我能不能利用我的镜头、我的影像,把家乡每一刻、每一秒,最精美的时刻记录下来,推到外面去让更多人知道。
爱好里藏着曹加祥一直寻找的发展机会,2014年国庆前他提出创意,在晒工坊的场地上用500斤红辣椒、稻谷和白芸豆,“晒”出了一面长5.76米、宽3.84米的“国旗”,这面国旗,令篁岭一炮走红,“篁岭晒秋”获得“中国最美乡村符号”。无形之中,曹加祥为篁岭村的对外传播作出了贡献。
裘容花和江时英是篁岭村村民,如今他们的身份是乡村旅游的推介人。曹加祥被调任民俗体验组,专门指导村民“晒秋”。
旅游带旺竹编生意
传统手艺人开始赚大钱
曹敬松是篁岭村远近闻名的篾匠师傅,13岁开始学习编造晒秋用的竹匾,村里人叫“晒匾”。但以前晒匾需求量小,很难维持生计。但旅游开发带来了改变,因为被篁岭景区聘请为竹编手艺人,现在的曹敬松每天早上从篁岭新村的新家出发,坐观光缆车到篁岭老家上班。
篁岭竹编手艺人曹敬松:13岁开始学,没有出去打过工。我到二十岁的时候,跟我哥哥一起榨油,榨了十年,后来旅游就来了。
竹编工具不多,但工序复杂、编织技法多达一百多种。旅游增加了需求,曹敬松也与时俱进,开发出很多新产品。
这么多年来,老曹给村子里面的乡亲们做竹匾、修竹匾,可是几十年下来,他的收入应当说是微薄的。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了这个村子,老曹的手艺开始给他赚大钱了。
记者 董倩:做这么一个能赚多少钱,一个多少钱?
篁岭竹编手艺人曹敬松:一个15元,一天做30个,我赚一百多块钱。
篁岭竹编手艺人曹敬松:还会编这个,一个130块钱,一天做一个,还做菜篮子。
这条近五百米的“天街”贯穿整个篁岭古村,“天街”两旁,徽式商铺林立。曹敬松的摊位,就在一家竹器店的门口。路上行人如织,但曹敬松总是埋头专注于手里的活计,竹条在他的手指间上下翻飞,变化出的产品成为供游客购买的旅行纪念品。而曹敬松也成了老街风景的一部分。
小小油纸伞
让游客把篁岭美景带回家
油纸伞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诞生于婺源县甲路村的甲路油纸伞有800多年的历史,在江南地区远近闻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文娟2015年在天街开了这家油纸伞店。
篁岭油纸伞店经营者 曹文娟:游客最喜欢的就是这个晒秋图,因为来篁岭看晒秋,要把这个景色一起带回去。
摄影师 曹加祥:现在融入了当地的元素,在原来的基础上面,油纸伞是单色的,现在就把篁岭这些文化晒秋画到伞上。
和曹加祥一样,曹文娟也是看到了旅游业的机遇,在离家20年后,和丈夫一起回到家乡。旅游业的发展让曹文娟有了主动选择的机会。但回乡不等于回家,回乡需要和在城里打工不一样的挑战。
记者 董倩:你们俩的夫妻店,你画他刷桐油,有多少工序?
篁岭油纸伞店经营者 曹文娟:76道工序。
开店辛苦而忙碌,但这样的生活和在外打工最大的不同,是曹文娟终于可以做一个妈妈想做的事。
篁岭油纸伞店经营者 曹文娟:孩子回家时候我就在这里,早上把饭烧好、菜烧好就过来上班了。以前正月出去的时候丢大丢小的,那时候心里就不知道什么滋味,不舍得他们。在以前想我哪一天不用出去打工了,每天都待在家里和家里人一起生活,那是很早以前的愿望,今天终于实现了。
偏远村落开起咖啡店
“对篁岭的未来有信心”
老街人流如织,每个店面都有自己的故事。
篁岭咖啡店经营者 林碧玉:我是这家咖啡店的老板,我们是去年开业的。
林碧玉是福建泉州人,2010年与在泉州打工的丈夫结婚。3年后,跟随丈夫回到了他的家乡篁岭,促使他们这样做的,还是因为旅游开发。
篁岭咖啡店经营者 林碧玉:我父母刚开始都不愿意让我来。我是不怎么想过来,刚开始不确定会不会好起来,就觉得那边发展毕竟要好一点,但后来就觉得赌一把。不一定在繁华的城市里就一定会发展得很好,在这种慢慢发展的地方,说不定你能发展得更好。
利用自己的房子开民宿是林碧玉和丈夫的第一选择,几年摸索后,民宿经营渐渐上了轨道,他们又把目光瞄准了景区内,在繁华的天街开了这家咖啡店。
记者 董倩:你对未来有信心吗?
篁岭咖啡店经营者 林碧玉:当然有信心。
曹加祥的相机不光记录了篁岭村的美景,还收集着篁岭村人的信心。篁岭村的山川风物源于自然的赠与,但机会、努力和信心造就了篁岭今天的美景。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举报/反馈

光明网

1.8亿获赞 621.9万粉丝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引领者。主办单位为光明网传媒有限公司。
光明网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