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枕长江,东临黄海。20年前,当江苏如东人带着外地客商遥指海上,说远处就是未来的洋口港时,回应他们的只有声声海潮。潮起,是一片茫茫无边的大海;潮落,是仅露出海面一点点的沙洲。
潮起潮落,岁月如歌。20年后,汽笛长鸣、巨轮出港,这片孤悬海上、曾被看作“建港禁区”的沙洲浅滩,已跃升为国家级能源岛“阳光岛”,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潜力可期的深水大港正迈向港产城联动的海滨新城。
江苏首座跨海大桥黄海大桥建成通车,国家一类口岸正式开放,长三角地区最大的LNG(液化天然气)接卸站投产运行,金光、桐昆等超百亿元项目相继落户……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东风,如东人向海而兴、耕海图强,勇担长三角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江苏如东洋口港航拍图片。赵敏 摄
廿年奋斗 大港梦圆
如东人的“大港梦”,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颖带领科研团队进行海洋调查时发现——洋口港水道正是三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通道,其主潮多年来相当稳定,直连深海外洋。
有航道,不代表能建港,而在辐射沙洲上建港当年更被视为天方夜谭。1992年秋,秦皇岛到天津的火车上,反复播放一则寻人启事,寻找的正是时任交通部天津第一航务设计院总工程师顾民权——国内公认的“港口设计大师”。原来当如东人到天津求助扑空后,租了一辆吉普车登上了顾民权出差归途中的火车。被这份迫切与执着感动的顾民权来到如东,找到了一片可以构建人工岛的浅滩沙洲,解决了深水区离岸过远的问题。
历时10余年,如东先后邀请10多位两院院士、3位国家港口设计大师、20多家国内顶尖研究机构以及百余名专家学者研究论证,最终得出了“两个稳定,一个没有”的科学结论:这里深水航道是稳定的、在沙洲建设人工岛是稳定的;在洋口港建设深水海港和LNG接收站没有颠覆性问题。
然而能为与有为之间,依然隔着鸿沟。尽管退休多年,杨镜吾夜里还是经常陷入同一个梦境:背着包奔波于南京和北京,在看不到尽头的走廊里一个一个办公室问,但并不知道要找谁,敲门也没人应,然后在焦急中惊醒……作为原洋口港开发办公室一员,这确是杨镜吾当年的真实经历。
杨镜吾的老搭档、原洋口港开发办公室主任袁新安告诉记者,洋口港开发建设初期几乎没有市级以上的资金支持,唯有举全县之力倾尽所能。从争取原油进口单点系泊项目失败,到武钢矿石中转码头被上级叫停,再到LNG项目未列入国家计划而暂缓,袁新安已经记不得多少次满怀希望地带着一批又一批客人,先坐拖拉机过滩涂、划小舢板登渔船,再迈上那片承载着如东人梦想的建港沙洲,最后又一次次折戟沉沙。
“屡败屡战,但并非无功而返。”袁新安说,一次次失败促使他们从理论可研转向工程可研,再迈入项目可研,逐步摸清规律,形成愈发成熟的建港条件。后来,当“西气东输”工程不断推进,引进LNG作为“西气东输”工程补充气源渐成共识,洋口港终于应运而生。
2003年11月18日,洋口港打下第一根桩,随后不断刷新我国港口建设纪录:首次在辐射沙脊群和淤泥质海岸线建设深水大港,开创无遮掩(无海港庇护)外海人工岛施工先河,第一次由国务院特批将地方性港口确定为国家级口岸……
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时任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曾担任南通洋口港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回望披荆斩棘的历程,他感慨如东人“海子牛”般的开拓进取、坚韧不拔。
“洋口港建设开发正是‘四敢’精神地方实践的生动体现,面对前进道路上不断出现的困难,躺平没有出路,等待没有前途,唯有敢字当头,负重前行。”罗一民说。
许丛军 摄
双向奔赴 港口腾飞
在洋口港所在的如东县长沙镇,钟先平深刻感受到近年的变化:镇上店铺越开越多,原来天黑街上就没人了,现在凌晨夜宵店还有客人。
钟先平是洋口港首家落户企业昌九农科负责人,回想2011年刚来时园区只通了一条路,配套设施还是一张白纸。如今,超百亿大项目接连落户,他的企业也在谋划扩大产能,“选对了投资地,就是抓住了新商机”。
也正是在2011年,洋口港首个LNG项目投产。到“十四五”末,洋口港LNG预计年接卸周转能力将是江苏现有用气量的10倍。今年前三季度,洋口港规上工业产值、工业应税销售实现三位数增长。港口与产业双向奔赴,激发出澎湃的强劲动能。
——科学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站在今天的洋口港观光塔上眺望,蓝天白云下,LNG储罐群昂然挺立;码头栈桥向大海延伸,码头上正停靠着一艘远洋轮船在卸载液化天然气;临港工业区内一栋栋厂房在大海与陆地连接的地平线上若隐若现。眼前的一切,竟与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20年前制作的规划效果图如出一辙。
“反复论证,谋定后动,从筹备建港开始,‘科学’始终是洋口港建设的关键词。”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主任周梁告诉记者,开启新征程,洋口港再次邀请邦城顾问团队规划下一个20年,锚定“国际绿色能源岛,东方开放深水港、江海新兴产业城”,未来将形成“港城”和“产业”交叉发展轴,串联起生活配套、产业配套、保税物流、智慧物流四个服务中心,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新局面。
——向海向绿,基于资源禀赋强链延链。3条深水航道横贯洋口港,LNG、通用散货和液化品等7座码头全面启用,江苏首座跨海大桥(黄海大桥)串联陆岛,洋口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更重要的是,不仅毗邻上海、辐射长三角,洋口港还拥有相对突出的土地资源优势。
“在长三角地区,兼具港口、土地、化工、绿能复合优势的临港工业区并不多见,同时我们也看中这里产业链上下游贯通合作的新优势。”法国爱森(如东)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晨光说。作为江苏为数不多的化工园区之一,洋口港新能源、新材料落户项目超百个,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放大。
——懂商亲商,发展环境“如鱼得水”。几乎与洋口港开工建设同步,今年也是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许姚军进入洋口港工作的第20年。“港口工作专业性极强,潮汐水文、油气电力、化工工程,一切都要从零起步慢慢学,只有懂商才能亲商。”许姚军如今成为“背包客”,包里装着洋口港画册、项目规划图,“不是在谈项目,就是在跑项目的路上”。
项目签约只是开始,落地推进才是关键。总投资450亿元的桐昆聚酯一体化项目刚签约,包括人才公寓、污水处理在内的46项配套工程同步启动。“政府部门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服务窗口搬到建设现场,多项审批并联推进。”该项目副总指挥宋才华没有想到,原计划2026年投产的一期项目今年底就能全部投产。
“随着LNG接卸能力不断提高,20千伏电缆已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已开工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一年内将建成江苏首个海岛型变电站。”国网江苏如东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蔡忠豪说。
8月13日,装载着16.8万立方米LNG的塞浦路斯籍“利特克”轮靠泊位于江苏省如东县洋口港的LNG码头(无人机照片)。许丛军 摄
融入大局 服务新局
2019年,“加快上海、江苏如东、浙江温州LNG接收站扩建”作为协同推进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如东第一次被写进国家规划,也是洋口港发展里程碑。
如今,平均每天都有超过3000万方天然气外输,通过十余公里跨海管道,从阳光岛不分昼夜向长三角奔涌。除了中石油LNG接卸站已建成投产外,国信、协鑫、华润3座LNG接收站也相继开工,全部建成后洋口港LNG年接卸量预计突破2000万吨,成为我国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的重要交汇点。
“保障长三角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气,助力形成长三角地区多元能源供给格局是基本要求,但我们并不满足于仅仅是LNG接卸基地。”如东县委常委、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邵锋表示,洋口港致力打造国家级LNG仓储基地和销售基地,形成覆盖长三角的能源大宗物资交割交易中心,有效服务长三角清洁能源发展。
争取更大作为,需要更大平台。10月25日,洋口港金牛码头区开工,一期将建设2个5万吨级通用泊位和1个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这一靠岸式港口,将与离岸式港口阳光岛形成互补,打通物流供应链,促进重型装备制造等近岸式港口产业发展向腹地布局靠拢。
洋口港金牛码头区开工,许丛军 摄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金牛码头将成为洋口港起航的新起点。”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港务公司总经理何淑华介绍,洋口港将进一步对接上海、融入苏南,加强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加快区域内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
如东洋口化学工业园化工中试基地项目由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其纳米微球精准制备和应用平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解决“卡脖子”瓶颈。微球之于乒乓球,就像乒乓球之于地球,是化工新材料研发测试关键领域。该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满足研发成果中试产业化需求,也将为园区引入科创项目提供载体平台。
在纳微科技创始人江必旺看来,充裕的土地资源、便捷的原料运输,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了理想之地,“要依托中试平台为省内外科研团队做好服务,释放洋口港潜力”。港口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联通、临港工业区要素资源齐全,制造业发达、开放程度高……正是看中这些优势,上海联风气体、无锡远东电缆等企业纷纷跨江北上。
新能源和化工产业上下游如何进一步完善;土地使用效率如何进一步提高;大项目招引能否保持连续性,排放和空间指标如何实现内部平衡;随着港城发展,怎样为越来越多外来人口提供优质服务保障……邵锋等受访干部认为,站在新起点,洋口港要冷静思考如何放大优势,尽快补齐短板。
“洋口港是如东向海图强的主引擎,只能做强,不能削弱。”如东县委书记陈慧宇表示,站在百年不遇的发展风口,将全面加快赶超步伐,把潜在的实体经济优势、港口引领优势、特色产业优势、空间承载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奋力打造江苏向海发展先导区、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城,勇担长三角沿海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来源:网络
举报/反馈

中国日报网

1568万获赞 316.7万粉丝
中国日报网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最具影响的英文网站,为全球网民提供多媒体资讯服务。网站及本账号运营主体为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日报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