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的孩子,身上有这个明显习惯,父母要注意了
一个逐渐蜕变为优秀的孩子,往往经历了对精神内耗的拒绝阶段。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在试错中不断成长。然而,当我们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我们采取的心态决定了我们面对境遇的方式。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主题是精神内耗。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会陷入一种不利于成长的焦虑状态。
精神内耗就好像身体里住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小人。当面对某些事情或做决定时,这两个小人开始内讧。
一个小人充满期待和自信,对事物充满美好期望;而另一个犹豫不决、自卑怯懦,总是胡思乱想。
举个例子,开学季,孩子背着书包踏入新学期的第一天。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与父母分离,充满期待和自信的小人说:“没问题,我可以的,下午放学就能回家。”
然而,犹豫而怯懦的小人开始胡思乱想:“不行,我害怕。如果同学和老师都不喜欢我怎么办?没有朋友陪我一起上厕所,我也不敢一个人去。如果能待在家里不上学就好了…”
这样一来,精神内耗状态下,脑海中涌现出两个不同的声音。这种不同声音导致不同的思考和顾虑,使本应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而难以决定。
因此,良好的成长始于拒绝精神内耗,而积极的心态是通向精彩人生的必要条件。
特别是当孩子表现出以下四个明显的习惯时,说明他们可能持续或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
想得太多
精神内耗状态下的孩子最明显的表现是焦虑。简单的事情可能被过度思考,产生许多无谓的画面。
比如,朋友的女儿娇娇,上初中三年级了。最近她提到准备住宿需要的日用品时,就开始陷入了高度的思考。
一会儿说不用准备那么多,缺了再去学校超市买;一会儿说还是把所有能带的都带上,省下的钱可以在学校买吃的;一会儿说算了吧,学校能买什么好吃的,都是些不爱吃的东西;一会儿又说到底怎么弄,为什么这么烦,到底带还是不带呢……
看,这就是精神内耗。孩子在这种状态下缺乏主见,喜欢在事情上犹豫不决。在长时间的内耗中,所有思考都会被无限放大,简单的事情因为想得太多而变得复杂,难以做出决定。
比如,像娇娇去年开学时就因为是否住宿而陷入了迷茫。一方面,她想做走读生但又担心时间太紧,学习会变得太辛苦;另一方面,选择住宿又害怕与室友相处不好。结果,等到她还在纠结“走读还是寄宿”的时候,宿舍已经分配完了,最后只能遗憾地说:“没办法,只能走读了”。
有一个孩子,总是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精神内耗的习惯,随时可能罢工,经常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我的朋友的女儿娇娇就是这样的孩子。
娇娇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学校组织了新生入学典礼。在挑选新生代表上台演讲时,老师一眼就选中了娇娇。这本来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是娇娇却变得胆怯起来。
自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她对比幼儿园更大的场地和更多的人感到不适。她的脑海里充满了可能被嘲笑的画面。为了避免这些糟糕的情况发生,娇娇私下找老师表示:“我不愿意上台表演。”于是,原本属于她的演讲名额被她主动放弃,给了其他同学。
后来,新生入学典礼按时举行。台上的新生代表走出自信的步伐,赢得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然而,这之后,娇娇经常回家抱怨:“我也好想上台表演,可老师不选我。”
为了让孩子在学校有更多表现的机会,娇娇的妈妈私下找到班主任沟通。结果是班主任不了解情况,听到娇娇主动放弃演讲机会后,她回家就责备了孩子一顿。这件事后来也经常被提起,特别是当娇娇遇到困难想要放弃时,妈妈会一再提醒:“不是别人不给你机会,而是给你机会了你却不知道珍惜。”
随着年龄增长,娇娇对学习似乎越来越不感兴趣。平时,她表现得对生活充满精神,一提到学习就变得没动力。妈妈一直以为是“天生没有学习的料”。
然而,在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揭示了真相。原来,娇娇在学校属于那种“只有在老师盯着时才写作业,一旦不盯就会懒散”的状态。在老师的开导和沟通下,娇娇透露了她隐藏在心中的秘密:“每次写作业我妈都会批评我,不是说字写得太丑,就是坐不端正、错题太多……”
在批评中缺乏动力和失去信心,这也是一种精神内耗。家长施加的压力和包袱就像马路上行驶的汽车,没有发动机就无法前进,也无法动弹。孩子需要内在的驱动力来运转,如果这种内驱力不足,就容易陷入迷茫,缺乏目标和计划,对事物也无法保持兴趣。
思想上的自我敏感,有时候会导致精神内耗。
女儿的班上有个叫浩浩的男孩,他总是在学校独来独往,放学回家也总是刻意回避人群。
有一次下雨,我和浩浩恰好同路。看着他被淋成落汤鸡的样子,我赶紧递给他手里的雨伞。
一开始,懂事的孩子不愿接受帮助,嘴里一直说着“谢谢”。雨越下越大,女儿看着同学拒绝帮助,心一横把伞扔下就走了。
不到5分钟,浩浩气喘吁吁地追上了我们。仔细一看,小家伙竟然红着眼眶。
他小心翼翼地解释说:“对不起,我把伞弄坏了。”
我检查后才发现,原来是伞绳不知何时掉了。看着自责落泪的浩浩,我不停地安慰他:“没事,伞绳本身就没什么用。”
但浩浩却一直哭个不停,嘴里还喃喃自语地表示:“如果妈妈知道了,一定会打死我。”
为了让孩子走出自责、内耗,我又暗示女儿告诉浩浩:“伞绳之前就丢在家里。”
直到意识到伞绳丢失和自己无关后,一场稀里哗啦的哭声才在雨声中终止。
后来聊天才得知,浩浩敏感脆弱的背后都是源自儿时的一段阴影。
那一次,浩浩陪着妈妈去亲戚家玩。当时和几个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大家不小心把主人家的花瓶给碰倒摔碎了。
浩浩的妈妈知道后,二话不说拎起孩子就狠揍一顿。尽管主人一直在强调“没事,碎了就碎了”,妈妈却依旧没停止批评。
人生本来就是在试错中不断成长,我们不希望孩子经常犯错,可避免孩子犯错的方法绝不是批评打骂。
你现在用相对于暴躁的方法遏止犯错,无非就是用打压方式去压制孩子。
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敏感自卑,这是属于思想上的短板,在人际关系、和成长生活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育儿经中曾提到:“一个孩子能不能走上坡路线,最大的阻碍不是家里有多穷,而是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内耗。”
实际上,优秀孩子背后一直都少不了好的家庭气氛。
每一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犹如一张白纸,随着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什么样的环境变化,孩子这张白纸就会受到怎样的状态影响。
如果孩子所生活的环境是批评不断、争吵包办的,那一个家庭就会笼罩在相对于压抑的气氛中。即将开学,学校的劳动实践作业大家也在紧赶慢赶。
闺蜜昨日给我打来电话,向我倾诉她的烦恼。她的女儿雯雯在厨房学习帮忙洗菜,而闺蜜却站在一旁时而拍照,时而不断纠正步骤。
然而,雯雯听到她母亲的纠正后显得异常不满。她不停地在嘴里纠正:“你这样不对,老师说了,应该是这样的…” 当她母亲想再次提醒一些小细节时,雯雯却直接发脾气制止:“停,闭嘴吧,我自己知道该怎么做。”
然而,当真正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任务时,她却在一旁故意慢节奏磨蹭,明明可以在十几分钟内完成的实践作业,她非要花费三四十分钟,甚至更久。最终,实践作业完成得并不尽如人意,而雯雯也不允许任何人多说一个字。
面对如此脾气暴躁的孩子,闺蜜感叹道:“你看看,她就是故意跟你唱反调,现在就那么叛逆,完全不把我当回事,以后怎么办?还不得翻天覆地。”
孩子做事拖拉、磨蹭,还显露出脾气急躁的一面。在我看来,这正是一种精神上的内耗,因为孩子感到自己的努力和想法并没有得到认可。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教育都是父母习惯性地以家长的身份或过去的经验去要求孩子。然而,我们期望孩子言听计从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渴望拥有自己的主见。如果父母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他们会感到反感、排斥,并且会努力抵抗,就像雯雯一样故意唱反调,主要原因是实践时的突然打断。
这就好比你满怀期待去跑步,还没跑几步就被告知:“你不适合跑步”,这种信心的打击会导致信心丧失,拖延行为也是因为缺乏底气而产生的。
拒绝精神内耗,孩子方能自信快乐。焦躁内耗对孩子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和伤害,而一个焦躁内耗的父母更难培养出自信快乐的孩子。特别是在面对烦恼和负面情绪时,不同的心态将产生完全不同的境遇。
正如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的孩子,他们容易想得太多、失去动力、过于敏感,还会总是拖延。这些精神内耗的习惯往往来源于家庭的影响。要让孩子走出内耗,家长就需要养成一些拒绝精神内耗的习惯。
比如,以下8个好习惯对于摆脱精神内耗大有帮助:耐心等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周期,开窍的时间也不同。不要把孩子的未来仅仅看作一张成绩单。
学会接纳:拒绝内耗就是深刻理解与接纳。理解并接纳孩子,相信他们会取得优秀的成就,是摆脱精神内耗的直接方法。
别瞎揣测:每个人都会犯错,成年人如此,孩子也一样。不要因为犯错而敏感,不要瞎揣测。坦然面对问题,做一个能够应对困难的父母,孩子才能有更多施展的空间。
懂得和解: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是一切开始的地方。在争吵时要学会和解,不要在矛盾中不断翻旧账。放过过去,将眼光投向更长远的未来。
释放情绪:情绪是需要释放的,特别是不好的情绪。及时调整情绪,不要让发脾气成为育儿的常态。找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发泄情绪,以爱心的态度产生积极作用。
行动起来:教育孩子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包办指挥。想让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就要朝这个方向行动。当你能够带动孩子一起行动时,就已经迈出了摆脱精神内耗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