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全国9500万抑郁症患者中,有30%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而近三千万患抑郁症的青少年中,竟然有高达50%是在校学生。这一数字令人震惊。
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年纪越来越小,我们该如何保护孩子有效预防抑郁症呢?
抑郁症的本质
首先,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
同时,长期的抑郁状态会诱发抑郁症。
抑郁症的病因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涉及个体遗传基因,而外部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遭遇等。
然而,我们很难左右或改变遗传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显示,#优质作者榜#几千万抑郁症学生中,有近70%是因为不良的家庭关系导致的。而打骂、压制孩子情绪表达等粗暴的教育方式是导致不良亲子关系的重要原因。
对此,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多次公开呼吁重视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是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关注和回应,以及为孩子提供安全感、信任、关爱和理解的过程。
然而,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学习成绩。
于是,忽视或不良的心理抚养方式增加了抑郁症的风险。
忽视心理抚养是如何导致抑郁症的呢?
李玫瑾教授认为,大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老话讲:“3岁看小,7岁看老”。
心理学上把3岁前称为依恋期。
依恋简单来讲,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情感的纽带关系。
这个年龄阶段,因父母对心理抚养的重视不同,孩子会出现3种截然不同的依恋行为:回避型,安全型和抵抗型。
第一,回避型的孩子
父母忽略孩子感受、需求得不到及时回应以及刻意训练独立会养出回避型孩子。
这样的孩子虽然更容易适应陌生环境,离开父母时不难过,但再见到父母时会采取回避态度。
第二、安全型的孩子。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充分的呵护和及时的回应会养出安全型的孩子。
他们和妈妈在一起时,很愉快。当妈妈离开时,就会哭泣寻找。而妈妈回来后,则表现的更加亲热。
第三、抵抗型的孩子。
父母抚养孩子时,有时温暖,有时冷淡,回应的不一致会养出抵抗型的孩子。
他们很容易出现强烈的分离焦虑。一旦离开妈妈,便会哭闹不止,难以安抚。当妈妈回来后,一方面主动试图接触,另一方面会对妈妈的安慰行为表现出抗拒,甚至发怒。
美国一所机构对174名孩子长达6年的跟踪考察,结果显示:
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长大后往往表现出更多的自信、积极、坦率和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相反,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容易自卑、懦弱、抑郁以及情绪控制力差。
3岁前的情感抚养是孩子人生的底色。
当孩子成长到第二个关键期,假如父母依然忽视心理抚养,加之打骂等粗暴的教育方式下,会进一步强化他们在依恋期培养出的回避型或抵抗型的行为模式。
这种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孩子对外界产生更多的焦虑和不安,使他们难以建立稳固的自我认同,大幅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如何有效预防抑郁症呢?
李玫瑾说,孩子的问题多是成年人造成的。
无条件地爱孩子,有限制地满足孩子,温和而坚定教育孩子,恩威并施,才能培养出内心强大、抗挫力强的孩子。
只有当孩子具备内在的强大力量时,才能在面对千变万化的环境时保持稳定。
李玫瑾用40年的犯罪心理学经验,在研究了1000多名青少年犯,倒推他们的成长和教育经历后,写的两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有很多育儿书只告诉你如何教育孩子,但几乎没有一本书是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告诉你一个本性善良的孩子,是怎么变坏的。
书中通过一个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案例,揭示了诸多容易被家长忽视的错误的教育方法,避免重蹈覆辙。
这种逆向思维,更容易让我们规避错误,轻松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为了让大家全面的了解书中内容,和出版社商议后,收到书满意并确认收货后,免费领取360集李玫瑾育儿视频和电子资料。
其它平台没有的福利,购买链接在下方,大家不要错过。
孩子的成长不可逆,早买早受益。
举报/反馈

家长必读

167万获赞 184.4万粉丝
家长爱读书,孩子更优秀
济宁悦读传媒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