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终极形态是人形,行走是仿人机器人的基础,续航能力、动态性能、安全性、高成本是阻碍双足机器人发展的世界难题。


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清都教授在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上讲道。

从“行星一号”到“小贝4.0”李清都在机器人赛道的10年长跑

2023年,“小贝4.0双足人形机器人”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式亮相,即刻吸引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在性能、安全、成本等世界公认的机器人发展难题上,它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李清都教授正是小贝4.0研发团队的核心负责人。

李清都教授公开表示,小贝4.0突破了传统双足机器人弯腿行走、步幅小、大平脚等技术难点,是真正自然步态的双足机器人,也是全球目前唯一可以同时做到“平衡、高效、智能、安全、经济”5个关键特性的大双足机器人。

2013年,李清都从康奈尔大学学成归国,那时他连一颗螺丝钉都没有,但凭借他在行走理论方面的涉猎研究,以及在通信、电路、应用力学、应用数学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李清都毅然决然开启机器人研发领域的拓荒史。

从“行者一号”成为全球能效最高、续航最远的足式机器人开始;到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小贝人形机器人3.0形成独创的行走算法优势、跨模态交互和自主学习三大优势;再到采用了独创的“白+黑”的跨模态学习技术的小贝4.0,它终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人形机器人和人工智能(AI)的有机结合。

“打造物理世界的人工智能,全球正在你追我赶。研发过程中我们培养了很多人才,在一些技术上做了很深厚的积累,这些都对未来有非常大的帮助。”李清都说,赛跑还没到终点,但团队成员们清楚,他们正并肩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

今年8月,小贝4.0凭借其“高层次、应用性、创新性、引领性”兼备的特性,成功入选“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SAIL TOP30”榜单项目。据悉,SAIL奖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最高奖项,也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最高规格的官方奖项,这是对李清都的小贝4.0,亦是对双足人形机器人研究价值的鼓舞与肯定。

人形通用机器人正进入更经济、更通用阶段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已经进入社会生产和生活,代替人工在不同作业场景下发挥作用,而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也已经进入了如何更经济、更通用的阶段。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精力把机器人打造成人形?

李清都教授回答,“研发智能人形机器人是为了打造一个能不断加载技能、替代人类完成低级繁杂高危工作的通用平台。它是最能适应人类的环境和工具的,在人机交互上也有天然的优势,感情的投射、人机对话都很自然。而且它一旦学会一样就可以大量复制,通过一个通用平台加上技能迁移复制的方式批量生产,逐步把人类从比较繁琐的、脏累的事情中解放出来。将来每个人都是领导,领导一帮机器人干活。”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当前,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正极大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在养老、社会服务、教育科研、宣传表演等领域更将迎来应用需求的巨大蓝海。

继往开来,共创智能制造与智能生活新图景

11月19日,我们特别邀请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清都教授出席总裁班合肥课程,为我们带来《多模态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和前沿趋势》主题分享,梳理介绍人形机器人发展历史、现阶段主要技术演进路线,以及其团队主要机器人的研究进展以及应用案例,共同探讨、展望、构建机器人参与下的智能制造与智慧生活新图景。

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

人划线

举报/反馈

先进制造

42获赞 6粉丝
先进制造,我们在路上!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