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炎
左起:钱理群、严家炎、谢冕、卢晓蓉、张宏森
1933年11月14日,著名学者严家炎于上海市宝山县出生。2023年11月14日,正值严家炎先生九十华诞,中国现代文学馆在京举行“求实——严家炎学术座谈会”。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出席并致辞。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主持会议。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及夫人卢晓蓉,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李一鸣,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计蕾、李宏伟,以及30多位学界代表参加会议。
张宏森致辞
李敬泽主持
李敬泽在主持时说,举办“求实——严家炎学术座谈会”,既是庆贺严家炎先生九十华诞,也是庆贺他执教65周年,同时回顾他卓越的学术成就,展现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严家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知行合一的人生信念,将一直激励后来者,为文学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而奋斗。
严家炎曾经说过:“治学与人生是有联系的,不但治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有益于人生,而且治学态度也是人生态度的一种表现。两者具有共性。无论为学或做人,都需要有一点‘傻子’精神,即不计利害,脚踏实地,坚守良知,只讲真话,吃得了苦,经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必要时还得勇于承担,甘愿付出更大的代价。”座谈会上,谢冕、钱理群、温儒敏、陈平原、杜晓勤、刘勇、孙郁、程光炜、许子东、李今、吴宝三、江锡铨、高远东、李惠彬、孔庆东、解志熙等与会者分别发言,从不同角度畅谈严家炎的“为人”与“为文”。
严家炎手书“生命不息 求索不止”
大家谈到,严家炎的学术工作注重传承,他是在唐弢、王瑶等第一代现代文学学者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将良好的学术品格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们。在具体研究中,他敢于发现新问题,依据新史料提出新见解,不断开拓新的学术增长点。他的研究扎实深入,得出的观点有充分依据,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体现了学术上的笃定精神。他认为现代文学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学界应该以一种包容多元的文化视野来进行观照,不必追求整齐划一。这种宽阔的视野让他发现了许多以往不受重视的作品的价值,能够包容面对各种各样的论争。他的学术工作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践行了“生命不息、求索不止”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扑在研究工作上,一字一句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学术大厦。作为后辈学人,要像严家炎一样,扎扎实实做好学术工作,将为人和为文更好结合起来。
卢晓蓉致辞
卢晓蓉代表严家炎致答谢辞。她回忆了严家炎将藏书、手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过程,对文学馆工作人员为保管藏品所付出的辛劳表示感谢。“将这些书和手稿捐给文学馆,就像把心爱的女儿托付给了一个可靠的人。”
严家炎全集
严家炎作品展
严家炎学术年表
座谈会前,与会者参观了同期展出的“求实——严家炎学术文献展”。据介绍,该展览是中国现代文学馆依托严家炎捐赠的一万余件文献所举办的。展览分为六个单元,展出了严家炎的手稿、笔记资料、照片、图书等134件藏品。《新事物在艰苦中生长——重评丁玲小说〈在医院中〉》《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金庸小说研究·序言》《走出百慕大三角区》《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晚清小说》等手稿,及其丰富的授课讲稿、手写日志等,生动展现了严家炎不平凡的学术历程和始终“求实”的学术品格。
与会人员合影
摄影:陈泽宇
相关阅读:
编辑:邓洁舲
二审:张俊平
三审:王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