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亚洲教育论坛年会青少年心理健康分论坛)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玉金 成都报道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性难题。中国也不例外,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展延伸至大中小学生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尤其是受疫情影响,超过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有抑郁、失眠等症状,疫情后厌学、厌世,因为心理健康停学、休学青少年急剧增加,极端事件也频发。

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11月12日,2023亚洲教育论坛年会青少年心理健康分论坛在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召开,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有关人士就“积极响应学生心理健康国家战略—如何让青少年更加快乐幸福?”这一议题展开讨论。落实行动,创造希望,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论坛重磅推出四个行动的方案,真正落实学生心理健康的国家战略。

(青少年心理健康分论坛推出四个行动方案)

化解青少年心理问题,要做到多方合力。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威同志表示,“今年5月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共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落实专项行动计划,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党政领导齐抓共管,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社会各界把这项工作纳入社会服务体系,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来协同推进、共同发力。”

青少年心理“生病”

“她女儿班里35个孩子,两个孩子抑郁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孩子们压力太大了,我只希望我家小孩开心快乐,鸡娃不如鸡自己。”一位海淀妈妈11月12日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青少年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叠加新冠疫情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

最新发布的《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15—20岁青少年自杀率是3.34/10万;另据2021公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高达17.5%。

中国残联副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告诉本报记者,全球有超过20%的儿童青少年罹患精神障碍(婴儿约18%),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其中只有不足1/5的(精神障碍)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青少年自杀占全球死亡原因的第3位。

“重度抑郁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遍布各个国家,可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的危险。”郑毅进一步表示,与行为有关的品行障碍会延续至青少年甚至成人,表现为药物滥用、少年犯罪、成人犯罪、反社会行为、婚姻问题、工作关系不良、失业、人际交往问题和健康状况低下。

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也认为,目前学生教育出现了5大怪现象,也就是孩子们要啥有啥,就是没有快乐;孩子们分数越来越高,学习动力越来越低,创造力越来越差;学习软硬件条件越来越好,学生反而越来越厌学、弃学;父母竭尽所能,父母越努力,亲子关系越差;孩子苦,老师累,家长急,满盘皆输。

各方压力袭来

压垮青少年心理的因素并不单一,除了疫情的突发影响因素外,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都在向青少年传导。

郑毅分析,社交孤立,饮食和睡眠习惯改变,活动空间和运动的不足,学习压力,住房问题,噪音问题等都是精神障碍的风险因素。

“孩子没有玩伴,全在家学习,接受各种教育、补习,但是玩耍是十分重要的,玩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养,比如通过玩耍建立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懂得合理竞争。”郑毅还指出,睡眠时间减少也在影响青少年的情绪和健康,较短的睡眠时间造成青少年头脑清醒度低、学习效率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恶性循环。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边玉芳则先提及了近期的热门话题“消失的课间10分钟”,也就是除了上厕所,学生都要静悄悄地在教室里。她详细描述的很多学生一周生活,周一至周五,早6点起床上学,满满当当上完一天课。下午放学,吃过晚饭后,写各科作业到晚上10点11点甚至更晚,周末也沉浸在作业中,有的学生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

边玉芳认为,暴露中国教育问题的一句话是,“你只要好好读书就好了,其他不用管。”她表示,孩子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从小不愁吃不愁穿,但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却在每一分钟都被完全利用下变得不快乐。

除了学校,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场所,完善家庭政策,创造一个更加关怀和支持家庭建设的良好环境,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但随着当前家庭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化,父母也在将压力传导至孩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第14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兰分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当前我国家庭发展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值得重视,归纳为五点,家庭规模持续缩小,家庭结构日渐离散,家庭养育负担增大,家庭文化受到冲击,与家庭有关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加,而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

李兰分析指出,青少年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两个群体值得特别关注,一是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教育资源匮乏;二是城市中忙于生计、忙于事业的父母不少也忽略了对家庭的关怀和投入,有些父母不自觉地将社会压力传导到家庭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徐凯文也认为,家长、教师的焦虑压力层层传递给青少年,成为很多极端问题爆发的导火索。

“家长和老师的压力也传达给青少年,老师不快乐,孩子们快乐不起来,家长不快乐,孩子也会受到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现在离婚越来越多,单亲家庭孩子增多,我们调查的城市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低的20%—30%,高的有50%—60%来自单亲家庭,孩子成长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支持不够,”徐凯文总结,父母是孩子最重要老师,如果父母出问题,家庭出问题,就会导致父母生病孩子发烧。

四项行动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

身病易治,心病难医,化解青少年心理问题,要做到多方合力,齐抓共管。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本次青少年心理健康分论坛,重磅推出四个行动的方案,真正落实学生心理健康的国家战略。

第一个行动为“点亮者乡村教师成长计划”,该行动以科技为手段,以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提升为基础,为乡村教师群体提供资源支持、职业技能提升与自我成长提供养成式培训,最终实现守护乡村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关爱乡村青少年内心世界,推动乡村教育均等化。

北京至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理事长肖昱欣告诉本报记者,2018年北京至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发起了点亮者乡村教师成长计划,得到了中国乡村发展协会,高校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对全国13个省市、19个区县的教师进行了心理培训,通过精准培训的方式,让乡村教师具备更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更少的职业倦怠,这种状态本身就会成为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最有效最重要的资源,教师们将所学的心理教学技巧用于学生。

另外两项行动分别为由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发起的危机干预师的注册标准和伦理标准的制定工作,以及由大儒心理发起的构建城市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预防体系的安心工程。

徐凯文表示,危机干预相当于医学中的急诊和急救手术,这就要求危机干预师有极高的专业能力。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危机干预师研究危机干预师的胜任力模型,制定危机干预师的注册标准和伦理标准,提升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危机预防和干预水平。

“解决青少年极端事件发展,关键走中国道路,建构基于城市的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预防体系,为城市解忧赋能。”徐凯文表示,2022年迄今,大儒心理团队帮助某985 高校建立校园危机干预体系,一年来成功达到从高自杀率到零自杀的目标,在深圳某区中小学爆发自杀传染后,大儒心理团队及时介入,有效遏制了传染蔓延。

大多社会心理心态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往往很复杂,是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在内诸多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社会心理心态问题应该要基于系统思维,从多视角、多维度和多方面统筹考虑,整合多学科、多专业和多领域的理论方法,寻求全方位、全链条和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论坛的第四大行动则是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发起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为基层公务员,社区、乡村医生,社区干部等社会治理群体赋能心理科学与技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华夏时报》社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家闫洪丰告诉本报记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顶天立地、四面八方”的基本原则。他解释,“顶天”即在政策规范引领下坚持政治性与人民性;“立地”指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坚持实践性与服务性;“四面”指在国情文化基础上融合心理学、社会工作、社会治理等学科领域的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坚持科学性与融合性,“八方”即打造以人民为中心,覆盖自我、家庭、亲朋邻里与同学同事、社区(村)与单位(组织)、专业机构与行业组织、政府与法治、社会与文化、生态环境的八大层社会支持系统,坚持目标性与系统性。

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对应的是,在群众有诉求、社会有需求的情况下,要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的专业人才,即社会心理服务师。闫洪丰表示,社会心理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育,采用“1+X”人才培养模式,“1”为通识系列,为各试点城市、地方政府及相关系统单位培养一支了解政策、视角全面、合作无间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职能人才队伍,“X”为岗位系列,为社会各行业领域提供提升心理层面胜任力的课程,以帮助岗位员工应对工作压力带来的影响以及提升岗位心理工作技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社会心理服务,聚是一道光,给更多青少年带来阳光和温暖,散是满天虹,给社会和青少年带来色彩和美好,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闫洪丰总结。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

举报/反馈

华夏时报

362万获赞 45.5万粉丝
【人道、公益、民生】
华夏时报社,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