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遇到一个和自己有共同爱好、观点、性格或背景的人时,会感到一种亲切和舒适的感觉,甚至会对这个人产生一种特别的吸引力。

这种现象被称为相似吸引效应,即人们倾向于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而不喜欢和自己不相似的人。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倾向呢?相似吸引效应背后有什么心理机制呢?

心理学家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解释。

其中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理论是平衡理论,由海德尔(Heider)于1958年提出

平衡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交关系中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即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态度要保持一致,否则就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从而导致不舒服和不满意。

例如,如果你喜欢一本书,而你的朋友讨厌这本书,那么你们之间就是一种不平衡的关系,你会感到困惑和不快。

为了恢复平衡,你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也可能会改变对朋友的态度,或者干脆结束这段友谊。

因此,平衡理论认为,相似吸引效应是一种维持社交平衡的方式,人们喜欢相似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够给自己带来一种和谐和稳定的感觉。

另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理论是自我验证理论,由斯威恩(Swann)等人于1987年提出

自我验证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交关系中追求一种自我验证的状态,即自己的态度和他人的态度要与自己的自我概念相符,否则就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感觉,从而导致不自信和不开心。

例如,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而你的朋友认为你是一个比较笨的人,那么你们之间就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关系,你会感到沮丧和不满。

为了恢复自我验证,你可能会努力证明自己的聪明,也可能会质疑对方。

因此,自我验证理论认为,相似吸引效应是一种维持自我验证的方式,人们喜欢相似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够给自己带来一种认同和肯定的感觉。

但是,相似吸引效应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人们如何知道自己和他人是否相似。

这就涉及到了人们的认知过程,即人们如何获取、处理和评估关于自己和他人的信息。

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社会比较理论,由费斯廷格(Festinger)于1954年提出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在缺乏客观标准的情况下,会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态度。

这种比较可以分为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前者是与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比较,后者是与比自己更差劲的人比较。

向上比较可以激发人们的进步和学习,向下比较可以增强人们的自尊和满足。

但是,社会比较理论还指出,人们更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进行比较,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更准确和更有意义的信息。

例如,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英语水平如何,你可能会和你的同学或同事进行比较,而不是和英语老师或外国人进行比较。

因此,社会比较理论认为,相似吸引效应是一种促进社会比较的方式,人们喜欢相似的人,是因为他们能够给自己提供一种可靠和有用的信息。

相似吸引效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人们的动机、认知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相似吸引效应有利于人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人们提高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当然,相似吸引效应也有一些局限和缺陷,比如可能导致人们忽视和排斥不相似的人,也可能导致人们过度依赖和盲从相似的人。

因此,我们在享受相似吸引效应的好处的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开放和批判的态度,尊重和欣赏不同的人和观点,从而使我们的社交生活更加丰富和多彩。

举报/反馈

漫迷小宅

1.2万获赞 1729粉丝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快乐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