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字子秉,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名家学派集大成者及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辩论奇才,同一时代的众多大师都被他驳得哑口无言,曾被诸子百家称为辨家,即"杠精"学派,各学派曾一度群起而攻之,以至于他的学说在后世千余年中屡遭非议,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无用之谈,而今天他却拥有哲学家、思想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符号学家、术语学家及辩论家的多重头街。
何谓名家学派?顾名思义就是以事物名称定义为核心而展开辨论的学派,名家强调“控名责实,参伍不失”,名称和事实必须完全相符。其见解每每和当时流行的看法相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认为一切差别、对立都是相对的,于是就过分夸大了事物的同一性,而重在分析感觉和概念,区别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抽象,过分强调事物的个性。这种思想虽然有些偏执,被认为是混淆是非,令人难以接受,但无形中却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名家学派以善辩著称,以语言逻辑与分析见证,故又称辩者,其所辩论的命题往往脱离实际,让人觉得是无稽之谈,令闻者哭笑不得,在当时各学派都认为这完全是对伪命题的诡辩。这样的命题在名家文献中有二十一个,例如:
1、卵有毛。卵者,蛋也。蛋无毛人人皆知。名家偏说蛋有毛,其推理是:蛋能彤化出有毛之物,故而蛋必有毛。
2、马有卵。马为胎生,禽为卵生,马根本不可能产蛋。可名家却偏偏说马能生蛋,理由是:万物本质是统一的,胎生的马与卵生的禽都是,所以马也可以有蛋。或者可以卵生。
3、鸡有三只脚,理由是:除两只脚外,再加上"鸡脚"这个名称,所以得出鸡有三只脚。
4、龟长于蛇,蛇比龟长,人人皆知,可名家偏说龟比蛇长,其理由是:龟有大小,蛇有长短,大龟可以长过短蛇,所以说规避蛇长。
5、狗非犬。狗就是犬,犬就是狗,一物二名而已。可名家说狗不是犬,《尔雅》中曾解释,犬没有长大时叫狗,公孙龙据此论道:二物必有二名,狗就是狗,犬就是犬,狗不是犬。这并不是大小之别,而是二者的实质区别。
6、钉子有尾,丁子是楚国人对青蛙的称谓,人人皆知青蛙没有尾巴,可名家偏说青蛙有尾巴,理由是:青蛙的幼虫蝌蚪是有尾巴的,可见青蛙原本是有尾巴的……
我们在看到如鸡有三只脚这些命题理论时,都会认为这不就是现在所谓的抬杠吗?而作为名家学派的集大成者的公孙龙,正是辩者中的"杠精大师"。说到公孙龙其人,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白马非马这个词语。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在政治课本上第一次看到这个词语的,它作为一个割裂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反例出现,意图证明古代时期人们思想的局限性。然而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究竟是什么意思,反倒很少有人问津了。
白马非马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有一天,公孙龙骑着一匹白马从赵国出发,来到函谷关,正打算进关,恰好赶上官府下达禁令,由于赵国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秦国严防瘟疫传入国内,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禁止赵国马匹入关,只许人出城,不许马入城,因此公孙龙刚一走到城门口,就被一个守城士兵拦下了。士兵说今天所有的马都不允许入城!公孙龙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道:"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关吏说:“白马就是马。"公孙龙说:“我名字叫公孙龙,我是龙吗?〞关吏一愣,但仍坚持说:“按照规定只要是赵国的马就不能入关,管你是白马还是黑马。"
公孙龙微微一笑,道:“ '马'是指名称而言,而'白’是指颜色而说,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 和'马'或者是'马'和’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说你要马,给黄马、黑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由此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非马。”关吏越听越迷糊,被公孙龙这套高谈阔论搞得晕头转向,彻底被侃晕了,不知该如何对答,无奈只好让公孙龙骑白马过关,于是就有了著名的《白马论》。
公孙龙正是由于白马非马看似抬杠的理论而名扬列国,他也是名家诸子中唯一留下学术著人。什么是白马非马?公孙龙这样解释: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青宫也,故曰白马非马。意思是说白是马的颜色,马是指马的形体,白是用来称呼马的颜色的,不能称呼马的形体。因此,白与马两个概念合在一起,所包含的意思就不是马了,即不是抽象的马的概念。
如果你到马厩里去取马,黑马与黄马都是你取的对象。如果你只取白马,黄马和黑马不是你取的对象;取马的时候,如果黄马和黑马都来了,他们可以看成一样,姑且说作有马,而不可以说做白马。可见,白马不是马的道理就很明白了。在公孙龙看来,白马的概念是非常具体的,马的概念是非常抽象的,然而常识的判断却是非常矛盾的。白马是马,这等于说,具体的白马是抽象的马。如果把他的这个哲学命题诠释一番,则应读作具体的马不是抽象的马,具体的事物不是抽象的事物。由此可以看出,白马非马这个哲学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已经注意到了具体的抽象、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公孙龙首次提出这样的问题,为哲学增添了新的范畴,其提出的哲学观点远远超过他所处时代人们的认知水平,这是他的观点在当时不被诸子百家所理解的原因。
公孙论还提出了著名的坚白石论,在他的著作《公孙龙子·坚白论》中举了一块坚硬的白色石头例子。他认为,白色与坚硬这两种属性不能同时存在于石头中,而且两者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意思就是眼睛只能看到石头的白色,但是看不到石头的坚硬,此时就相当于石头的坚硬属性藏了起来,也就是说,此时只有白石头,而不是白加坚硬的石头,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无白也。意思就是用手摸能感受到石头的坚硬,但却感觉不到石头的白色,此时就相当于石头的颜色属性藏了起来,也就是说,此时只有坚硬的石头,而不是白加坚硬的石头。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谓之离不见,一二不相盈,故离。
白色与坚硬这两种属性是不能相容的。一方出现,另一方就离开了,自动藏起来,也就是说,石头不是因为白而坚硬,反之也不是因为坚硬才白,同样,人的高矮也与才能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最后公孙龙得出了坚与白是独立存在于石头之外,意思就是物体的属性是独立于物品存在的,且彼此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的,这就是离坚白学说。
从这些例子看,名家学派确实有混淆事物的诡辩嫌疑,但在2000多年后,人们发现,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是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立场,属于逻辑哲学的范畴,而且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类似于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本体理论,这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一个独特贡献。另外,公孙龙提出的坚白石说,也与同时代的希腊三贤之一柏拉图的共相理论惊人的相似。这样,公孙龙构造了一个相当丰富的关于语言本身的哲学理论,他的成就并不比亚里士多德逊色,是中国逻辑学理论大厦的真正奠基人。
文忠三式国学:道法自然
2023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