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清华本科生特等奖学金

投票结果前十名

(以上顺序不代表票数顺序,按照院系顺序排列。此结果不作为最终获奖结果,仅作为特等奖学金评选的参考材料提交校务会议,最终获奖名单将由校务会议审议确定后在校内信息门户公示。)

答辩风采

以下按答辩顺序排序

电子系—李智毅

个人简介

男,无01班。星火计划十六期学员。曾任电子系无01班班长,电子系学生文艺中心主任,天文协会观测部部长。曾获国家奖学金,蒋南翔奖学金。曾获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一等奖,“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挑战赛一等奖(队长)。

“李智毅同学也曾对未来迷茫,却对一切都想‘试一试’。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试一试’中,他走向了文艺舞台和学术前沿,不断成长、不断探索着无限可能。”电子系汪玉教授这样介绍道。从这个简单的动词,我们看到了一位少年如何在焦虑与迷茫之中破局,又如何从“自我”走向“世界”

受高中化学竞赛经历所带来的学科思维差异影响,初入清华的李智毅在面对大量数学和物理课程时,有些措手不及。面对挑战,他先抛开具体的公式定理,开始逐渐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渐渐有了头绪。此外,他在缺乏编程经验的背景下,还与其他同学组队参与了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大赛,最终获得一等奖。这一次挑战所带来的正面反馈,给予了李智毅持续深入探索的勇气。

逐渐摸清成长道路后,李智毅并不满足于“星尘”一般的飘渺感,更渴望成为“星光”去散发光芒、照亮他人。而启发他回应这一自我需求的是大一时的电子系学生节。彼时李智毅坐在观众席中,感受着夺目的舞台灯光与热烈的观众氛围,由此他萌发了参与校园文艺事业的想法。从组织班级文艺晚会,到新生舞会主持人,再到电子系第24届“光刻记忆”学生节舞台总监,李智毅的校园文艺参与愈发深入,他身上的光芒也愈发闪亮。“学生节结束的瞬间,灯光亮起,掌声雷动,那一刻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用星火点燃科研灵感”,这是吸引李智毅加入“星火计划”的原因。智能超表面被认为是未来6G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因此李智毅毅然选择了深入研究这一技术。但在调试超表面硬件系统的过程中,他发现其在使用时会产生严重的热效应。对此,李智毅迎难而上,据此设计了一套新算法,为降低通信能耗提供了有效方案,最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于通信领域国际会议IEEE IWCMC发表论文,并前往摩洛哥参与学术会议,向全世界分享研究成果。

“与其说是带来希望的光,我觉得自己更像星尘”,在提问环节里李智毅这样解释道,“尽管星尘渺小,但它一直在成长为星辰的路上,从未丧失过想要成为星光以照亮世间万物的希望。”

答辩语录

我希望自己可以努力成长为繁星,用星火点燃灵感、用星光照亮世间万物。

新雅书院—梁奕飞

个人简介

男,新雅02/新雅-哲政经0班,入选“星火计划”十六期。曾任新雅书院团委办公室组长、校团委科创中心副组长等,现任新雅02班学习委员、新雅读书会会长、新雅书院科协主席。曾获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金、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清华大学第40届挑战杯特等奖与最佳新秀奖。

给已在休养的学术泰斗写信阐述想法、全盘推翻自己原有的培养方案、成为给书院建设提意见最多的同学……在特别优秀之外,梁奕飞的“特别勇敢”更引人注目。这位由梅赐琪副教授言明将在新雅书院十年院史上多次出现的同学,用自己大学历程中的诸多“第一”诠释着“敢为人先”的生动含义

大一的成绩,催发了梁奕飞的勇气——理科出身的他一度困于不前不后的成绩排名,社工上的尝试也算不上成功。“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梁奕飞开始居家“闭关”思索自己的定位与未来的发展可能;出关后,他便做出了第一个大胆的决定——“理转文”,他自行制定了大一下学期的全文科课表,自此开启一往无前的国学之路。

梁奕飞称政经哲文科交叉专业与哲学学科为“此心安处”。初入学时的挫折在他找对方向后,奇迹般地发生扭转——梁奕飞成为了新雅书院首位提前完成除毕业论文外,所有专业课程拿到绩点满分的同学。有了一点勇气后就会有无限勇气。梁奕飞在之前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发现了从“制度-家庭-信仰”层面分析商周之变的新视角,也因此成为第一位以人文方向研究获得清华挑战杯特等奖的同学

在学术之外,他更将“小我”的存在拓展至“大我”的意义,积极为新雅书院的培养体系建言献策。从对自己培养方案的调整与了解出发,不断向上反馈,院长笑称他为“意见最多的同学”;在新雅书院科协活动、读书会和研讨课中勇担重任,新雅的同学们也叫他“学术带头人”。大一时的虚无与怀疑在一次次勇敢的尝试中落地,梁奕飞不仅找到了自己的意义,也为帮助更多人找到意义而持续努力着

变通文理,荟萃中西,贯穿古今,一个个“第一”是对梁奕飞勇敢尝试的嘉奖;广泛涉猎,积极投身,带头引领,一项项革新与成果是他对“现代君子”的淋漓阐释,由十年新雅走向百年国学,这是属于他的深耕远行之路

答辩语录

以梁启超先生对清华学子做可堪民族希望的现代君子的期许为鞭策,带着面对一切事情的勇气继续努力前行。

人文学院—韩书缘

个人简介

女,英01班,入选“思源计划”二十期,“白杨计划”六期,曾任人文学院英01班班长。获国家奖学金、唐立新优秀奖学金、清荷奖学金、人文学院院长奖学金、2021人文学院年度人物、紫荆五星级志愿者。曾获“21世纪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北京冠军、全国第四,挑战杯二等奖(第一作者),学推计划A类评级 (项目负责人)。海外实践支队获校级银奖、院系金奖(担任支队长)。曾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实习。

“两年前我带韩书缘同学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时,她还是一名稚嫩的大一新生。两年后的今天,她已经是一位沉稳大方、自信优雅的姑娘,多次在新华社、中国日报等媒体平台,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人吴霞老师在答辩现场说。

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是吴霞和其他人对韩书缘的评价。去年秋天,韩书缘在哈佛访学。受中国日报所托,她完成了海外的相关采访工作。令她出乎意料的是,这所优秀的学校里仍然有很多人对中国的一些重要理念和关键词非常陌生。她深感解决中国国际话语权“卡嗓子”的问题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为中国发声,她勤修内功亦苦练外力

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社会实践,是韩书缘内功提升的“三项法宝”。专业第一、挑战杯二等奖、第一作者完成英文论文……除了在校内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韩书缘的足迹也遍布世界各地。她作为“思源”计划一员,实地走访粤港澳大湾区的服装纺织企业,在社会实践这门生动的“大思政课”中深入了解国情。为了进行国际案例对比研究,今年暑假她作为支队长赴日本东京湾区开展海外实践,支队荣获校级银奖、院系金奖等荣誉。

演讲辩论、对外交流、国际组织实习,则是韩书缘外力增长的“尚方宝剑”。赴哈佛访学时,她努力挤出学习科研外的时间,与当地学生深入交流,入选哈佛大学女性中心学生大使。在亚投行实习期间,她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共同筹备疫情后首次线下年会,深切感受106个成员国代表团对亚投行的高度认可,更欣喜地看到三个国家加入亚投行的申请在本届年会中顺利通过。记得在提问环节,评委老师要求韩书缘在现场用英文介绍何谓“全国政协”,场上立刻响起了流利的英文叙述,令人印象深刻

助力中国建设互利共赢的“朋友圈”是韩书缘的人生理想。本科毕业后,她选择进入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深造。她将带着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断前行,向世界讲述真实客观的中国故事。

答辩语录

勤修内功,铸造中国灵魂;苦练外力,培养全球视野。

行健书院—蒋玉骅

个人简介

男,行健-力0班。曾获综合优秀奖学金、首都挑战杯特等奖、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特等奖第一名、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北京市大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获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

“行健‘钱班’要培养解决大问题、学科交叉问题和‘卡脖子’问题的人才”,在介绍人陈常青教授口中,蒋玉骅正是这样一个典型。“他精深的数力基础和科研主动性特别突出,在这一过程中蒋玉骅有挫折、有坚持、更有收获。”

刚入学时,科研对于蒋玉骅而言是遥不可及的。但随着踏实的学习脚印,他逐步取得了27门专业课满绩的成绩,也获得了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首都挑战杯特等奖等专业竞赛奖项。

优异的学业成绩和科创奖项给予了蒋玉骅开展科研的信心,而一次华为通信专家提到的“卡脖子”问题和用无线通信技术引领万物互联的设想,则让他对通信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就在蒋玉骅尝试结合当下最火的AI算法改善通信信道反馈时,大量的神经网络调参并没有让性能得到本质性提升,首篇论文也遭到了拒稿。

此后,蒋玉骅不再急于产出,而是用自己的数学力学知识重新审视了所热爱的专业。就这样,数理课程中框在白纸黑字间的知识,在他手里成为了灵活的工具。一次流体力学课程中处理地面边界的方法给予蒋玉骅启发,他借由这一想法在半年内成功建模近场通信信道,还指出了在一定区间内放设基站的最优高度,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古老的数学力学知识与前沿的6G通信探索交融,蒋玉骅在这条路上再接再厉,借助本专业的偏微分方程知识进一步探究,让普通的通信设备有了感知世界的可能。3个月后,相关成果发表在影响因子10.4的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上。国际大会IEE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in China EI论文、ORIC A+评价、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一个个成果也如期而至。

答辩时,蒋玉骅的语调从容而沉着,但那些一步一个脚印的进步和成果却有力地阐释着这位学子以知识、智慧和努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的决心

答辩语录

交叉创新深入探索,志存高远勇攀高峰。

材料学院—林祐均

个人简介

男,材02班。星火十六期学员,未央“北辰”人才培育计划特聘顾问,曾任清华大学科协星火组副组长。曾获第四十八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评审团特别嘉许金奖(Gold+)”、教育部台湾学生一等奖学金,晋级第十八届全国“挑战杯"主体赛决赛,获青创北京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主体赛一等奖、清华大学第四十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及最佳新秀、2022年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优秀项目特等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重点领域支持项目"、学推计划A类评级、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金、科技创新优秀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等。

方印有五星红旗的精巧芯片,由银色的镊子夹着,被小心地安置在集成电路板上。这是林祐均答辩PPT封面上的图片,也是他怀着“中国心”在大陆为“中国芯”的铸造而不断挑战的三年。

正如介绍人王琛副教授所言,当前中国芯片领域最紧缺的也许不是一闪而过的天才型的人物,而是有情怀、有理想、有抱负、有坚持、有领导力的顶尖创新领军人才。生于宝岛台湾,林祐均在长辈的谆谆教诲下,始终心系大陆。当美国对华为的芯片制裁再次升级时,从高中起就对相关领域抱有强烈兴趣的他知道,自己必须为祖国做点什么。

挑战从不是一件易事。跨越海峡的旅程让林祐均在初入清华时感到“水土不服”,教学的差异、课程的挫折、身体的问题让他一度“溃堤”。好在,来自辅导员与同学的陪伴帮助他快速调整状态、适应融入。但科研领域的挑战则更为棘手。林祐均自大一起加入了课题组,开始探索将失配半导体材料合理集成以实现性能突破的可能——一件学界公认“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面对这堵高墙,林祐均没有退缩,“芯片产业过去无数次的突破,正是来自科学家面对一次次不可能的迎难而上。我也要坚定,让“中国芯”在后摩尔时代取得先机。”

幸运终会照亮有准备的人。大年初一,林祐均在一次因气流控制器错配而产生的意外结果中,收获了他的“新年礼物”。从这次“失败”的实验出发,林祐均跳出传统静态条件框架,直接调制集成反应动力学,建立了一整套旨在原子级精确调制反应动力学的脉冲气流技术,最终实现了半导体的连续界面超失配集成。

林祐均打破这面高墙,在新道路的起点插上了他心中的那面五星红旗。清华挑战杯特等奖、全国挑战杯特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嘉许金奖……从清华到中国,再到世界,林祐均正带着他的“中国心”与“中国芯”,走在那真“材”实“料”的芯片科技创新报国路上。

答辩语录

将挑战化作信仰,择善固执,以国家重大科技难题为己任。

求真书院—林奕然

个人简介

男,求真12班。现任求真书院科协部员。曾获国家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曾获第13、14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分析与偏微分方程方向金奖,第14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几何与拓扑方向金奖、个人全能金奖,求真书院普特南数学竞赛一等奖,2023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银奖。

为了扎根中国本土,培养世界一流的数学人才,丘成桐先生亲自成立了“求真书院”,将“数学领军计划”和“数学英才班”纳入求真书院进行培养。仅仅成立两年,求真书院已经在诸多赛事中崭露头角。而作为首批入选“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代表,林奕然没有辜负丘成桐先生的创立初心——他不断深耕数学领域,不仅脚踏实地学习基础课程、积极参与国内外数学竞赛,也始终将振兴祖国基础科学事业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使命

“斩获三项金奖”、“全能金奖”、“蝉联”……这些足以作为中国数学科学人才培养成果明证的字眼,一个个淡然地从林奕然口中说出。与其用“谦虚”“低调”等词去模棱两可地形容他,倒不如用“足够热情”这一个词来得准确。在大一学年,除了求真特色的基础课程,林奕然还参加了“代数几何讨论班”。讨论班中的内容于研究生而言尚且深奥,而届时刚步入大学的林奕然却坚持参与、乐在其中。

在基础课程之外,林奕然的身影还活跃在求真书院各处。他坚持学习丘成桐先生的《数学史》课程,以史为鉴、品味发展;他长期参加丘成桐先生开设的“院长讨论班”,并多次作为主讲人指导研读Calabi-Yau定理等经典数学文章。今年夏天,林奕然还作为志愿者,参与由丘先生牵头组织的第一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ICBS),与来自全世界的顶级科学家进行交流……若非发自内心的热忱与求知欲,又何来如此一如既往的深入研究与不懈坚持?

大一升大二的暑假,林奕然首次参加“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不仅斩获分析方向金奖,更是打破赛会纪录、成为第一名大一参赛便获得金奖的同学;第二年再次参赛,更是拿下包括全能金奖在内的三项金奖。参加被誉为“全球大学生数学竞赛天花板”的美国普特南数学竞赛时,林奕然总排名第二,力压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学子

尽管成绩斐然,林奕然却从未自满。目前,林奕然已经通过求真书院博资考,进入博士阶段的学术研究与学习,进一步开启搜真穷理的数学前沿之路。

答辩语录

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搜真穷理,无界无彊,致力于成为一名世界数学前沿的领军人才!

交叉信息院—戴言

个人简介

男,计科02班,入选“星火计划”十六期。曾任计科02班学习委员、交叉信息院游泳俱乐部创始人、泳队队长。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资助名单。曾获国家奖学金、“一二·九”奖学金、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金、“姚奖”(Yao Award)金奖、商汤人工智能奖学金等。曾获清华“马杯”游泳比赛乙组100米蝶泳冠军、全国大学生水球锦标赛甲组亚军(团体)。

他大一进组就给博三师兄研究的问题提供想法,两个多月之后就开始撰写论文了。”介绍人黄隆波副教授简单的一句话就激起了评委和观众的好奇。发布多篇优秀会议论文、多次应邀担任国际会议审稿人......戴言的科研之路,比大部分人开始得都要早一些。

自中学时期起,戴言便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获得诸多信息学竞赛金牌;进入清华后,他经二招进入“姚班”,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如鱼得水”。3.99的平均学分绩是他投身科研的底气,主动和坚持则是深入探索的助力。

戴言大一时便与授课老师联系进组,此后与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合作研究,力图将强化学习理论逐渐推向更新、更深的层次。他付出的努力显化为一项项丰硕成果,六篇一作或共一论文发表于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提出的算法被领域内的前辈称赞“高效”“普适”“有启发性”。在尝试后深入,在深入后传播,他也多次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并应邀担任国际会议审稿人,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发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清华声音。

科研履历“干货满满”,但在体育上戴言却是个“爱水”的人。他是校游泳队的首批非特长生成员,曾在马约翰杯比赛中获得100米蝶泳冠军;也是参与全国大学生水球锦标赛的主力队员,与队友一起为清华夺得亚军。他是院系游泳俱乐部的创始人,带队创下院系马杯历史佳绩;还是清华大学学生水球协会骨干,帮助协会获得“学生社团优秀风采奖”。在与水有关的日子里,他的体魄愈发强健、心性愈发坚韧,拥有了“言必行之”的底气。

在科研与体育的道路上,“如鱼得水”像是为戴言量身定做的词语,他的严谨勤勉与坚定赤诚将成为人生之海中最有力的风帆,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实现“真正的智能”

答辩语录

“智”存高远,“言”必行之——找寻“更好的自己”,实现“真正的智能”。

水利系—郝悦延

个人简介

女,水利03班。现任清华大学未来灾害调控兴趣团队理事、理事长,校团委学生科技创新中心星火组副组长、组长,水利系TMS协会会长、团委副书记,曾任水利03班组织委员、体育委员。曾获国家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科技创新优秀奖学金、大学生研究训练(SRT)计划优秀项目一等奖。

屏幕上,郝悦延静立在金秋的银杏树下,如同她现场给人的感觉一样——温婉而安静。介绍人张嘎老师说:“我对悦延的印象非常深刻,不仅是因为工科女生比较少,还因为悦延是一个相当有好奇心、敢挑战的同学。”如郝悦延自己所说,“至柔至刚”是她为自己定下的目标。

家乡甘肃每逢雨季就会面临严重的滑坡灾害问题,这促使郝悦延开始思考——如何以水利民?新一代水利人该怎样报效祖国?她的选择是专业固基、科研行路。

非均质土坡的滑坡治理是行业内的挑战难题,缺少可参考的成熟理论。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郝悦延也毅然投身这一灾害治理问题的研究。她针对性地创新微电极孔压测量系统,并进行水位下降条件下的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然而,实验开展后频繁遭遇瓶颈,试验结果不合预期——“这是否真的是研究禁区?”逐渐成为她心中的疑云。水流至韧,通过调整微电极设备、不断试验,分析滑坡形态与过程、分析土坡变形和破坏,郝悦延百折不挠、终获理想成果。

科研生活外,郝悦延也积极参与文体活动。曾有先天性心脏室间隔缺损病史的她,依然非常向往校园中“无体育,不清华”的运动氛围。在医生的科学指导下,郝悦延广泛尝试各项运动——射击、篮球、乒乓球……还在今年“马约翰杯”射击比赛女子气步枪中荣获第三名。传播体育的迁移价值、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成为了她的生活追求。

现场,评委老师问及她的京剧爱好,她直言自己在入学前没有京剧表演的基础,但是在校内的艺术课程中,她爱上京剧、爱上青衣、爱上了《穆桂英挂帅》这出戏。水至柔、亦至刚,正如不断奋斗拼搏的水利人,郝悦延。

答辩语录

以水利民,做至柔至刚的清华人。

未央书院—朱颖雷

个人简介

男,未央-机械01班,入选“星火计划”十六期。现任清华大学第四十二届学生科协副主席、未央书院学生科协研创中心部长、校答疑坊特级志愿者、未央-机械01班副班长。曾任校团委志愿中心大型赛会组副组长、未央书院团委志愿组组长、未央-机械01班学习委员、组织委员、体育委员。曾获国家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学业优秀奖学金、志愿公益优秀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五星级紫荆志愿者。曾获清华大学第41届“挑战杯”特等奖、首都“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赛特等奖、第十一届北京市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RoboCup2023机器人世界杯国际第四名。

介绍人赵慧婵副教授满怀笑意,分享道:“我第一次见到颖雷是在一门0学分的创新实践课程,没有学分他却带领队友坚持了三年时间,直到把一个仿生机器人带到了北京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决赛场。”在老师眼中,朱颖雷是“理工融合、强基固本”的优秀典型——勤学善思、极具创造力,但更重要的是他具有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品质。这也被老师言明,将会是朱颖雷未来攀登学术高峰的关键潜质。

答辩一开始,朱颖雷介绍了由他编写主要决策算法的机器人Carol。Carol今年出战了法国机器人世界杯,并打入了近年来的第一粒球,“不过遗憾的是,这是一粒乌龙球”,在场的同学老师都被朱颖雷的幽默打动。就像在选择和挑战中寻找方向的Carol一样,朱颖雷也在有着12个衔接方向的未央书院探求理工融合的纵横之道。三年总修189学分,朱颖雷横跨数、理、机、电、信多个学科,获得24学分A+、96学分A及以上成绩。

取得优异成绩的朱颖雷不算是优胜者,更像是破局者。受到微积分老师的鼓励,他在大一刘加入答疑坊,边学边讲,在微积分课程中收获了第一门A+,服务与奉献的果实让他受益匪浅。如今,他也成为了校答疑坊特级志愿者,在校讲解队、关爱老人等志愿项目中都总有他的身影。

扎实的多学科知识支撑着朱颖雷向科技竞争新高地进发。由他牵头组建的团队开发出首个10自由度双腿轮足机器人Whleaper。不过今年春天,Whleaper在迈出第一步时就摔断了小腿。朱颖雷并不气馁,而是带领团队追溯最基础的理论建模和最底层的算法,为我国未来机器人通用平台继续做出自己的探索。就像蹒跚学步的婴孩总要学会蹦蹦跳跳,最终Whleaper一步步站起来、走起来,完成了跳跃、滑行等类人的高性能运动。该项目斩获校挑战杯和首都挑战杯双特等奖,投稿一篇机器人顶会文章,并得到清华大学、北京日报等媒体的广泛报道。

在科创的追光路上,朱颖雷从参赛选手到校科协副主席,从仰望者、亲历者到组织者、奉献者,将一件事情做到底,立志做一个有方向感的强基机器人工程师,守护挑战精神的浪漫

答辩语录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日新书院—应文昱

个人简介

男,日新02班。现任清华大学哲学学堂班班长。曾获国家奖学金、蒋南翔奖学金、一二·九奖学金、“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奖学金、日新书院好读书奖学金、日本文部省JASSO奖学金,以立项人身份主持的SRT项目获校级优秀二等奖。以独立作者身份在《清华西方哲学研究》(CSSCI)发表论文一篇,以第二作者身份在《国际儒学》(CSSCI扩展版)发表译作一篇。

两年多的学术阅读能带来什么?应文昱的答案是:近十万字的文本报告、近十场的专题汇报、近二十篇的学术推文,和一篇即将发表的学术文章。

三年前,日新书院的老师告诉这批刚刚踏入大学的强基学子:作为基础文科的探索者,既要有敢出思想的自信和勇气,也要有扎实的文献积累和功底。从那时起,应文昱就知道自己将走上一条厚积薄发之路,在艰深和枯燥的文本前,以谦逊的姿态辛勤耕耘。

应文昱遇到的第一片沃土,便是介绍人韩立新教授口中“人类最难、最具有挑战性的经典之一”——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组建读书会开始研读《法哲学》时,应文昱并没有料到,这一读就是风雨无阻的两年。以笔做锄,密密麻麻、新旧交叠的笔记记录着他耕耘的日夜。春光下的探讨、寒风中的争论,朋辈之间的思维碰撞点燃了火光,思想的嫩芽终于在这片沃土中生根发芽。

“厚积”之下,“薄发”成为必然。得益于读书会的长期积累,应文昱详细梳理了黑格尔本人及中西方学者对《法哲学》中贫困问题的解读,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模型,最终将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文章。

嫩芽还在生长。站在特奖答辩台上,应文昱的视线与百年之前梁启超先生的期望隔空交汇——“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

答辩语录

回头望去,正是因为不断的“厚积”,我才得以看到现在这小小的“薄发”。

计算机系—高焕昂

个人简介

男,计04班。现任计算机系学生科协主席、计算机系系聘助教。曾获综合优秀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曾获第七届“龙芯杯”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大赛总决赛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项目资助,CCF优秀大学生。

“与同龄人相比,高焕昂同学最大的特点便是在最有学术活力的时间,早早地确立了学术理想,同时一直在稳步前进”,刘洋教授在陈述介绍词时,语气里满是自豪,将高焕昂称为人工智能最前沿领域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

答辩过程中,高焕昂也毫无保留地展示着自己的学术热情。当一位评委问道:“你有了这么多学术成果,那你平时生活中怎么娱乐呢?”高焕昂咧嘴笑着回答:“对我而言,我的人生价值在于不断学习知识、传播知识,这就是我的娱乐方式。”

“高焕昂”,人如其名。当他乐观而高昂的声音传遍答辩现场时,老师同学们都深深受到感染。“将成为一名学者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一名学者立身的根本在于专业知识的储备”,正因如此,高焕昂不仅努力取得了3.98的成绩和专业第一的排名,还在不同竞赛中屡次斩获佳绩。在参加“龙芯杯”时,高焕昂本可以选用国外研发、已成为事实标准的架构作为工作基础。但他并没有,因为高焕昂坚信未来的中国芯上应该运行中国自主可控的架构。“如果这条路上鲜有前人的工作,那么我就立志建设它!

“从课堂外到课堂内,我与朋辈者助学同行”,高焕昂的学术追求不只局限于学习知识,还包括了传播知识的追求。同时担任院系科协主席和“答疑坊”特级答疑助理的他,对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诉求有着更清晰的认识。高焕昂还牵头建构了计算机系科协的系统性培训体系,也在同学们对作业框架感受不佳时组织调研、促进课程改革。课堂内外,他始终在助学路上。

如今,高焕昂已经在人工智能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一作论文,并将计算机视觉如何应用于机器人场景作为自己的未来研究方向。“让我最幸福的是学习知识、传播知识和尝试发现新知识的每时每刻。我想告诉大家:这,就是热爱的感觉。”始于学术热爱,延续学术热爱,这便是高焕昂学术之路最贴切的注脚。

答辩语录

回望过去三年的本科生活,让我最幸福的不是取得的那些成果,而是学习知识、传播知识和尝试发现新知识的每时每刻。

周汝赟 建筑学院

个人简介

女,景观0班。现任清华大学学生击剑协会会长兼教练、马杯教练团成员、建3学生班主任,曾任马杯击剑比赛裁判员、规景0班班长、第1届求真书院tms协会副会长等。曾获国家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曾获首都高校击剑比赛女子佩剑(高水平组)个人冠军,两次作为队长获得首都高校击剑比赛女子佩剑(高水平组)团体冠军。

“剑&建”合璧是她双倍努力的负重前行,亦为她双份的荣耀与担当。奖牌三金两银,三年综合成绩与推研绩点均为全系第一,33门课程获A+及A等级评定,周汝赟用实力击碎了“体育生文化成绩不行”的刻板标签。在击剑之路上披荆斩棘,在建筑之路上斗志昂扬,正如她名中的“赟”字所指的文武双全,在清华的舞台上,她生动诠释了“无体育,不清华”的精神内核。

以击剑高水平特长生、国家一级运动员的身份考入清华,周汝赟挑战自我,选择了建筑专业。三年如一日奔波于繁重学业与训练的两点一线,但仍能够在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令介绍人庄惟敏教授对她印象深刻;顶着期末周与体能上的双重压力拿下首都高校击剑比赛冠军更令全场同学敬佩。

周汝赟用生动真实的故事呈现亮剑精神,更以实际行动传承清华体育人的使命担当。她是指导超700人次本校学生参与各项击剑相关活动的协会会长;是带领建筑学院同学实现院系击剑成绩从零到一再到第一的马杯教练员;也是奏响“强国必先强种”时代强音的马杯裁判;在建筑领域,她亦为坚定的引路人,作为建3小班主任,她鼓励更多新清华人不言放弃,勇敢前行;同时,她也是班长、tms副会长、乡村振兴支队长、志愿者……从体育到社工,从学习到实践,她始终不忘体育由己及人的迁移价值。

击剑之外,建筑是她的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的底色。如何兼顾学业和训练的焦虑迷茫没有将她打倒,反而昂扬起前进的斗志,使她从大一时的3.74逆袭到连续两年满绩。当被问及逆袭方法时,她强调要过“体力关”与“心态关”——要在一时看不到进步的压力下坚持保持学习的“主动权”,培养强健的体魄和稳定的心态,而后“在坚持到极限的时候能再拼力坚持一下,才是突破的关键”。在平衡学业与训练的生活里,这样的“咬牙”时刻有很多:右手骨折就左手画图设计并获得A+,比赛与期中期末时间冲突仍奋力苦读。宝剑锋从磨砺出,周汝赟在专业的突出表现得到认可,还被老师推荐参与清华“Re+”文旅科创项目,并成为中国建筑学会年级最小的学生会员

“剑&建”合璧,筑梦四方。周汝赟在击剑拼搏过程中扎实体育根基,在建筑与实践中实现学业与自强文明精神的共同进步;以亦张亦驰之长远,在未来继续坚定践行清华人“百年接力,强国有我”的郑重承诺。

答辩语录

君子志在四方,志在万里广厦的人文关切,在乡野泥泞的践行守望,亦在剑影不息的坚韧自强。

致理书院—赵海萌

个人简介

男,致理-物01班,入选“星火计划”十六期。曾任致理书院科协学习内联部部长。曾获国家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数学物理银奖与团体铜奖、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奖学金、“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科协骨干。

如介绍人祝伟教授所说,“在与赵海萌同学的交流中,我发现他的交叉学科背景深厚,对各类知识都有所掌握,常常能让自己也学到很多。”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追求,正是赵海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从小阅读西西弗斯的故事、萨特的作品,赵海萌一度陷入存在主义危机的困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个体应如何度过一生?”对哲学世界观的思考,让他意识到自己首先要对自然世界建立起深刻的理解,才有可能提出实践上有意义的问题。进入大学后,从物理学开始,再到统计学、信息科学,逐步深耕,他发现了自己最想要研究的理论问题:是否存在一种将科学发现作为一个物理过程研究的学习理论?

在实践层面,赵海萌立即投身自动化天文学的研究,并成功建立起第一个全自动的微引力透镜分析技术MAGIC。在完成这一工作的过程中,他又发现计算能力是限制许多科学发现的关键瓶颈,于是又将目光转向量子计算,而实现传统计算的超克成为了他的下一个追逐点

现场的评委老师问:“你曾在加州2个月写出了68页长论文,在北京能不能做到?”赵海萌自信地回答到:“未来在清华,我们的科学研究一定会做的更好!”之所以有这样坚定的信念,是因为他知道一代代清华科研工作者在不断接力传承。他也在行动,为了让更多人感受科学之美,他不仅志愿参与中小学生科普讲座,还在公众平台持续五年撰写专业回答,收获130余万阅读量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先生的这句话激励着赵海萌兼顾个人的生命追问和国家的重大战略、社会的科技革命,将自己的志向坚定地扎根在量子信息研究中。作为清华强基的第一代,身负使命,继续前行!

答辩语录

在交叉学科研究中追寻生命的意义。

车辆学院—王子丁

个人简介

男,车辆01班。曾任车辆01班班长,行健、探微男足教练,车辆零党支部副书记。曾获国家奖学金、一二九奖学金、法拉利奖学金。曾获首都高校男足甲级冠军、马约翰杯男足冠军、“临门一脚”全校足球比赛第二名。

在介绍人张亮老师眼中,王子丁是一位“三好”学生——好班长、科研好骨干和好助教,并称他为“车辆学院的一面旗帜”。

在转型的第一年,当穿着胸口印有“清华大学”四个大字的球衣驰骋在足球场上,面对劲敌,王子丁没有丝毫的胆怯和退缩,在大一时就获得了首都高校足球比赛的冠军。在全国赛上,面对由部分职业球员组成的体院队伍,他曾一度双腿抽筋但仍坚持比赛,罚入了关键点球力克对手。大二学年,王子丁亦带领车辆男足时隔四年再次夺得全校总冠军。

英雄难过数学关,绿茵场上的常胜将军也在微积分期中考试中栽了跟头。体育特长生是否真的缺少学习天赋?王子丁不甘心给自己打上这样的标签。在下半学期,即便面临每周10小时以上的高强度训练,他也坚持在训练结束后前往清华学堂学习到深夜十一点半,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4.0的成绩。

三年以来,训练、学习,王子丁不放弃一分一秒。就像足球一样,无论倒地还是射门的瞬间他都不会停下。从足球中悟道,他意识到与在球场上抓住关键空间塞出的手术刀传球类似,学习上也应抓住关键点进行突破。最终王子丁有27门课获得A及以上评定,推研排名为专业第一,打破了身边人对“体育生”的刻板印象。正如足球的使命是落地,王子丁在科研方面把研究与工程结合。他在新能源汽车科普标准制定、电池热失控问题等项目中崭露头角,逐步取得成果。

王子丁最喜欢的足球教练是奉行团队足球理念的瓜迪奥拉,同偶像一样,他将体育氛围带给了更多人。班级、院系、乃至其他院系都受到了他的鼓舞,其中由他执教的行健书院男足在一年内从乙级十六强提升到亚军,成功冲甲。那个曾奔跑在国内外绿茵场的足球小将已成长为饮水思源的清华学子,努力诠释着清华的体育精神,“未来,我也会将体育的迁移价值继承到工程与科研当中,努力成为有担当的卓越汽车工程师”

答辩语录

做不被定义的学生运动员——诠释清华体育精神,传播体育迁移价值。

社科学院—尤丽娅

个人简介

女,社科03班。现任社科03班班长、清华大学学生会体育部部长、社会科学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国际学生学者中心学生助理、苏世民书院学术部助理。曾获社科学院院长奖学金、清华大学社会实践优秀奖学金,国际学生工作奖。曾获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清华大学先进个人、清华大学全球传播学生使者,清华大学国际学生大使。

学堂路上,一位国际生在尤丽娅的海报前驻足良久。这是彭凯平教授在前往答辩现场时看到的一幕。为了讲述这个画面,他临时改写了自己的介绍词:“我忽然想,这可能就是我们社科学院推荐尤丽娅站在这个台上的重要原因和象征意义。

彭老师口中的“原因”和“意义”源于尤丽娅长期以来的实践。作为疫情时代入学清华的第一批国际生,尤丽娅凭借良好的中文水平,怀揣着帮助身边人的微小善意,用行动架起不同国家学生之间的桥梁:从为所在年级来自数十个不同国家的同学梳理入境与返校手续,到加入国际学生学者中心义务翻译小组完成各类通知与文件的双语化,再到组织过勇老师与留学生的疫情座谈会。

在这条“非常规”的社工道路上,尤丽娅写下了诸多国际生群体的“第一个”。第一个国际生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第一个国际生校会部长、第一个外籍本科特奖候选人……入学时那个在课堂上挣扎着用中英俄三语记笔记的俄罗斯“老外”,成长为被同学信任的“尤妈”

尤丽娅将自己比作“清华国际化培养的果实”,她在中国大地上吸收着养分。当看到疫情期间外方媒体抹黑中国的不实言论时,她义无反顾地带着13位国际生同学站了出来。他们前往武汉开展社会实践,用镜头记录疫情下的真实中国。恰如此后的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她与清华园里的其他国际生站上国际舞台,以外国人的身份向西方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比起感恩清华培养所作的回报,尤丽娅将她的选择称为“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学堂路上的国际生看向她的海报时,他或许也在透过尤丽娅的选择与担当,看向千千万万个新一代国际青年所向往的未来——即使风浪肆虐,“我们紧紧相拥”

答辩语录

以行架桥,向世界讲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路虽远,行则将至。

总结点评

校党委副书记过勇在总结讲话中对候选人表示了祝贺,肯定了同学们的突出表现。他回顾了学校围绕学生评价和奖助体系改革所做的工作。近年来,学校重新梳理和设计了学生奖励荣誉体系,不断加强奖学金筹款力度,持续扩大奖学金覆盖面,在评选中强调“以德为先”,关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

过勇还从三个方面分享了对特等奖学金评选的感受:一是特等奖学金作为学校奖学金体系中的一环,坚持贯彻多元评价理念,鼓励同学们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学校也将努力为同学们发展提供支持资源;二是要正确、理性地看待特等奖学金,获得特等奖学金意味着此前取得了优异成绩,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无论是否获奖,都需要不断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方能行稳致远;三是要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冲刺时的结果,也在于沿途看到的风景,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人生道路。过勇老师提到,在学校眼中,清华学子都是优秀的,学校也为每位同学的成长而感到骄傲。

来源 | 清华小五爷园

视频 | 视频中心

排版 | 彭程勃 吴新姿

编辑 | 江盛盈

责编 | 赵姝婧

审核 | 许亮

举报/反馈

清华大学

599万获赞 89.5万粉丝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里是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