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疫情形势下,我们必须坚定大学生群体面对重大疫情的信心,凝聚成网上网下齐战疫情的合力,有针对性地从各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将抗疫过程中党和政府培育的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1、强化大学生危机意识,提出科学应对策略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防控期间确保大学生的平安健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要务。
对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阅历较浅、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加之高校人口密集、流动性大,一旦重大疫情等危机发生,后果将难以预料。
当今世界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危机处理的难度也有所增加,由于疫情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等特征,需要国家和人民在短时间内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如何科学地应对重大疫情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应对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的能力上仍不乐观。尤其在重大疫情的背景下,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强化其危机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2、维护社会稳定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是推动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
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疫情防控和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趋势下,必须把握好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尤其是在重大疫情发生的背景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是十分必要的。
要建立重大疫情预警机制,提高党和政府的政治敏感性和判断力,坚定捍卫国家的政治稳定,推动党和政府对疫情防控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措施的落实。
及时发现、处置虚假的疫情信息和流言,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重大疫情中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
3、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实现民族复兴
重大疫情的发生会对人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关键,是无可取代的。
重大疫情期间,线上教育逐渐兴起,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导致网络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不实的言论容易引起人们的恐慌。
另外,西方的敌对力量从未放弃过将我们西化、分化的企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还散播“新冠病毒是由中国传出的”的谣言,企图瓦解中国人民的信息并将世界人民的愤怒聚焦到中国身上。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必须不断优化教育环境,增强育人效果,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1、增强大学生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力度
新冠肺炎疫情的可变性和复杂性,给缺乏疫情防控知识储备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情感焦虑和心理恐慌,若不能及时缓解,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比疫情本身更大的伤害。
所以,我们必须增强大学生疫情防控知识的储备和防控力度,做到“知疫防疫”,加强疫情相关知识的宣传。第一,要加强大学生的疫情防控意识。
尽管大学生群体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但是不排除部分大学生意识不到疫情防控的严峻性和重要性,对疫情防控不以为意。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疫情防控宣传,增强大学生的疫情防控意识。
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群体的作用,加强线上线下与学生的实时沟通交流,促使大学生对于重大疫情的相关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疫情防控意识。
第二,加强对大学生的疫情知识教育。通过开展讲座、在线答疑、知识手册学习等方式,增强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知识的了解,解答大学生对疫情的疑惑,对疫情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另外要加强校园文化防控宣传。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外延,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育人环境的形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办板报、设宣传栏等方式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高校必须要在现实生活和网络平台上都加大对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用科学的知识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从而使大学生对我国疫情防控措施能够产生一个正确的认知。
一个国家在重大疫情中的社会心态可以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社会心态是应对重大疫情的有效措施。在重大疫情中,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战胜自己的不良情绪,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防护措施。
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充分发挥高校心理育人的积极社会心态引领作用,对当前的高校疫情防控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提升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与网络素养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催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活动,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和渠道逐渐多样化,为了引导大学生正确辨别网络信息,文明上网,必须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网络素养。
第一,要“识谣”,增强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网络上的信息虚虚实实,一些不实信息会导致社会阅历较浅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吃大蒜可以消灭新冠病毒”“板蓝根可以根治新冠病毒”等网络谣言时常活跃在各类社交平台。
思政工作者应该引导大学生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将网络谣言的特点和识别方法等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教会学生如何甄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增强大学生的知识储备。
另外,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第二,要学会“辟谣”,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识谣”是基础,针对网络空间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要引导大学生敢于对不实言论和网络谣言予以抨击,学会“辟谣”。
一方面要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作用,首先从教师自身做起,在网络空间中积极发声,对错误思潮予以批判。另一方面也不能忘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通过辩论会的形式让同学们对网络谣言展开讨论、加以分析,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第三,要学会适度接受信息。引导大学生学会适当的放下手机、离开电视,不要把时间全部用在关心负面事件和新闻上,只需要关注官方新闻媒体发布的信息,多留意一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新闻事件。
另外,引导他们把时间多放在学习或者阅读、运动等其他兴趣爱好上,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不断充实自己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让大学生在面对“万花筒”一般的网络环境时能够从容应对,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和网络素养。
3、注重疫情下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并举
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波动,及时做好心理调适,不然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第一,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又要教育学生在重大疫情面前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而心理疏导则是一剂“良药”。
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做好防范突发事件的准备,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引导他们调适自己的情绪,与家人、朋友多交流,分享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和家人、朋友一起做家务、做游戏、做运动,转移注意力等。
另一方面,学校要时刻注意学生心理的变化以便及时提供心理疏导,同时要教会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情绪问题的时候可以寻求老师、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或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帮助。第二,加强人文关怀。
学校要提前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援助体系,多与大学生沟通、互动,将疫情防控工作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困惑和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关怀,去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消弭他们的恐慌情绪。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双方平等、相互尊重的气氛中开展人文关怀,在语言表达上注意分寸感,与大学生实现“共情”。
同时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对不同处境的人群进行分类指导,比如对居家隔离的大学生做好安抚工作,对正在接受治疗的大学生做好心理建设等等。
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平台,搭建起大学生线上交流和宣泄的空间。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教会他们今后面对重大疫情突发事件时应该如何应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培养大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提高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在未来面对某些心理问题时,能够实现自我疏导,知道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定期的回访,以巩固心理疏导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七十几年来,经历了鼠疫、非典、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其中新冠肺炎疫情是传播速度最快、防控难度最大的。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争,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疫情防控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本文主要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重大疫情形势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