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产品都只提供了单一或者少量的感官刺激,而多感官体验设计则是让用户在感知产品时可以有更多的感觉介质参与进来,从而使得用户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真实的感觉体验,进而更容易地对产品产生认同。
比如一系列的果汁包装设计,从“本觉”出发,运用将将“本觉”与“通觉”相融合的理念,提取不同水果的特征元素,如颜色、肌理和触摸感受等,应用于包装设计中可以引起用户对水果的联想,这些多感官信息的果汁包装将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融合交织。
一、打造情感共鸣体验策略
情感共鸣的目的是让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能够自然地转换和融合不同感官之间的体验,从而体验到设计所表达的情感和功能信息。
用户的个人经历、认知方式和感知能力的不同,会影响他们对产品情感共鸣的程度。
为了增强用户对产品的情感共鸣,产品设计应该以用户的生活背景、感知能力等为基础,寻找与产品的“本觉”和“通觉”相互转化的特征。在长岛冬奥会的节目单设计中由原研哉提出的一款视觉设计提案,在雪白蓬松的纸张上凹印文字和图案,呈现一种朦胧的效果。
使得字迹与背景交相辉映,犹如脚印在雪地上般若隐若现。此设计方案能够唤起观者对于冬日里触觉和听觉的记忆,使其仿佛置身于雪地之中,聆听到脚步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咯吱咯吱”声响,这种设计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冬日雪景所带来的美好感受。
1.通感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包含要素
由表及里的介绍了与通感相关的理论,包括符号学、由符号学延申出来的产品语义学、感官体验和感知觉理论,深入理解符号学、产品语义学与通感之间的联系,以及符号学和产品语义学在通感设计中的作用。
同时,探讨了基于感知觉理论的感官体验与多感官体验设计,并分析了联觉与通感之间的差异。在理解这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深入了通感的内涵、特点、形式和作用,为后续的玩具设计奠定基础。当涉及到学龄前儿童时,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分析尤为关键。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与成人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设计适合学龄前儿童的产品时,需要从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考虑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对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认知方式和心理特点。
为他们设计出适合他们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的产品。如,学龄前儿童在认知上更偏向于感性和具体的体验,需要通过感官刺激来获取认知信息。因此,在设计产品时需要更注重对学龄前儿童的感官刺激性,比如颜色、形状、纹理等方面的设计。
2.认知发展理论主要人类认知的发展规律和阶段特点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人类思维、感知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心理学分支。通过人类的认知过程和结构,揭示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几个常见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包括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等。认知发展理论主要人类认知的发展规律和阶段特点。
信息加工理论主要人类在接受和处理信息时的心理过程。人类的信息处理过程可以分为感知、记忆和思维四个基本阶段。在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人类会先通过感官器官获得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注意力的过滤、筛选和处理,最后储存在记忆系统中进行思考和推理。
二、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内涵
通过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本质。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和认知能力不断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他们开始发展出自我意识,独立思考,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
此外,他们开始与人互动,发展出合作、分享、交流和沟通的能力。逐渐理解规则和共享玩具,并开始感受友谊和归属感。学龄前儿童表现出探索、实验和创造的天性,他们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充满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了他们的认知和智力发展。
开始展示出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例如穿衣、洗手、吃饭等,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喜欢、厌恶、愤怒、担忧等,并逐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是指在心理发展方面,该年龄段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普遍特征。
1.心理特征主要包含方面
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儿童认知、语言、社会情感、性别角色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学龄前儿童表现出来的情绪较为复杂多变,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需要周围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的积极引导。在认知方面,学龄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为感性思维。
即通过感觉、印象和感觉的直接经验来获取和处理信息。在语言方面,学龄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但在语言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好奇心比较重,也喜欢模仿身边的成年人。儿童的情绪不稳定,需要成人创造一个温暖和放松的环境。
帮助儿童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并学会适当地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此外,幼儿的社交能力也需要得到关注。为了帮助幼儿适应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锻炼幼儿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同时,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谈和表达,帮助幼儿理解语言的内涵和情景下的含义。
2.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特征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多方面综合表现的结果。因此,如果我们了解和掌握这些特征,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就能使后续的玩具设计事半功倍。儿童的情绪容易波动,因此,在玩具设计中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与玩具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3-6岁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正在快速发展,他们开始建立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模型,掌握语言、思维和社交技能,以及发展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的一些特征主要表现在观察力和好奇心、记忆力、注意力和专注力、语言和交流能力上。
3.学龄前儿童的好奇心的外在表现
学龄前儿童的好奇心强,会观察周围的一切,并问很多问题来探索世界。这种好奇心也是他们学习新事物的主要动力。学龄前儿童的记忆力很强,尤其是在视觉方面。他们可以很快地记住事物的外观、颜色、形状和位置等信息,并在以后的记忆中使用这些信息。
学龄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丰富,可以把简单的物品和玩具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把一条毛巾当成超级英雄的斗篷。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很短暂,通常只有几分钟。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在学习语言,开始学习发音、词汇、语法和语调。
三、学龄前儿童的表征能力训练
接下来主要从学龄前儿童的感知觉、表达能力、思维想象力和情感方面进行分析。学龄前儿童对于事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通常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有语言、手势、绘画等。孩子的表征能力包括感知、记忆和表达外部世界的能力,是孩子认知和智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感知方面,学龄前儿童正在通过感官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会使用五种感官来感知外部世界,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类。在记忆方面,学龄前儿童正在发展他们的记忆能力,会通过观察、经验和体验等方式记住外部世界的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存储在他们的大脑中,以备后续的使用和回忆。在理解方面,学龄前儿童正在通过感知和记忆来理解外部世界的信息。他会使用简单的逻辑和联想来理解信息,并将其与之前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
1.学龄前儿童对于形状的认知发展
在表达方面,会使用简单的语言和图形图像来描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和情感。学龄前儿童的形状认知是指儿童对不同形状的事物进行识别、分类和比较的能力。形状认知对儿童的学习成就、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学龄前儿童对于形状认知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2-3岁是基本形状识别阶段,能够辨别一些基本形状,可以用手指画出这些形状,并且开始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这些形状;3-4岁是组合形状识别阶段,能够识别和描述更多的形状,开始不同形状进行组合,创造出新的形状。
2.学龄前儿童对色彩的认知和偏好
4-5岁是形状比较阶段,能够比较不同形状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如两个圆形的大小等;5-6岁是形状分类阶段,能够将不同的形状进行分类,如将圆形和三角形分为两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形状认知能力会不断提高。
他们可以识别更复杂的形状、进行更精细的比较和分类,同时也会开始使用更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形状的特征和属性。色彩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龄前儿童可以识别、区别、分类颜色,同时对于颜色也有一定的偏好。
学龄前儿童的感知能力主要依赖于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和听觉。在这些感觉中,视觉是儿童建立认知的主要通道。通过观察世界,儿童可以建立对于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认知。除了视觉,听觉也是非常重要的感官通道。
总结
儿童的感知能力还包括时间和空间感知。他们可以感知物体的大小、形状和距离的远近等方面。因此,在设计适合学龄前儿童的玩具时,需要考虑儿童的感知能力和特点,以及孩子对于色彩的偏好,从而创造出能够帮助他们认知和探索世界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