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每个清晨,女孩们高声诵读校训的声音都会响彻华坪女高的操场。
她们正青春,一身红装,满腔热血。
在过去的15年间,她们脚下所踏着的方寸土地,曾经编织出许多的奇迹。
图源凤凰网《舍得智慧人物》
张桂梅:大山的女儿
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创建于2008年,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
与全国各地的重点高中相比,它既没有悠久的历史,也没有“优质”的生源,但这所年轻的学校敞开怀抱接纳着来自丽江及周边贫困边远山区的女学生们。
这些“大山里的女孩们”普遍学业基础薄弱,连小学初中的知识都掌握不牢,想要通过高考上大学听起来就像是痴人说梦。
女孩们的家长不相信,女孩们曾经的老师们不相信,甚至连女孩们自己也不相信。
但是历尽千辛万苦创建华坪女高的校长张桂梅相信——她的女孩们可以当医生、当律师、当警察,可以走出大山,走出一个和祖辈们全然不同的人生。
从早上5:30起床晨读,到晚上12:20结束最后一堂晚自习,女孩们的学习时间长达近19小时,平均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
她们的时间以分秒为单位计算,从宿舍楼到教学楼,从教学楼到食堂,从食堂到操场,她们一直在奔跑。
她们曾因贫困而裹足不前,当她们终于能抵达同龄人早已甩在身后好远的那条“起跑线”,便要奋力奔跑,步履不停。
而那个一直站在她们身后,给予她们无尽前行力量的,是一个年过六旬、疾病缠身、朴素消瘦的女人——是孩子们的“张老师”。
近年来,收获各项荣誉的张桂梅有了许许多多不同的“名号”,她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是“时代楷模”,是“七一勋章”获得者,也是刚刚公布的新一届全国妇联副主席......
在这些闪耀着光芒的荣誉背后,在她的学生们面前,她还是最爱“张老师”这个称呼。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师”仅一字,却微言大义,“师”中有张桂梅毕生追求的事业,也有她愿意以身相殉的道。
从2011年的第一届毕业生算起,华坪女高连续12年高考综合上线率达100%,高考成绩亦连续多年居丽江市综合排名榜首。
华坪女高的女孩们考入浙大、厦大、川大等等国内顶尖名校,毕业后成为职业女性,活跃在全国各地各行业,传承着“张老师”曾经的谆谆教诲。
当“张老师”和华坪女高的奇迹故事传得越来越远,赞美声中也开始夹杂一些不那么悦耳的质疑声。
有人批评她的“填鸭式教育”和如今全民素质教育的潮流背道而驰,有人质疑她不支持毕业生做“全职太太”是无视家庭主妇的价值,更有甚者说她为学生所做出的牺牲是一场沽名钓誉的“表演”......
面对这些质疑,她说:
她们不需要感谢张桂梅......她们后面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
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家境优渥的孩子们可以用父母的资本堆积出无数个选择和再选择的机会。但对于华坪女高的孩子们而言,这是她们改变命运的唯一一次机会。
家乡同龄的伙伴已经被迫结婚生子,她们却能在女高继续免费读书,还能努力的时候,有什么理由不拼搏?
“填鸭式教育”能快速补足孩子们缺失的基础知识,只有达到高考分数线,孩子们才能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大千世界里的万千选择。
家庭主妇照顾家庭、抚育后代,当然有其价值所在。
张老师在采访中说不愿她的学生成为“全职太太”本意是惜才爱才,更何况她创办华坪女高的初心即是希望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从而终结“低素质母亲养育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只是她的话无意间被舆论放大镜照出了一种被隐藏很久的社会性焦虑——远离职场、经济不自主的“全职太太”们在遭遇婚姻危机后往往会陷入前无进路、后无退路的境地。
张老师希望她的女孩们可以经济独立,可以永远把选择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至于沽名钓誉之说,更是无稽之谈。
张桂梅的确是为华坪女高和她的学生们无私奉献,她像“大山里的一盏灯”,燃亮了女孩们的梦。但华坪县热心的百姓们也曾在张桂梅人生最灰暗的时候,燃亮了她的前行之路。
在伟人成为伟人之前,也曾是个凡人。
张桂梅并非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1957年,她出生于黑龙江牡丹江。
图源CCTV《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17岁那年,她跟随姐姐远赴云南中甸林业局支援边疆建设。少女时代的她没有想到自己会就此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因为长期的颠簸流离,常常要寄住在别人家的张桂梅渴望有一个自己的家庭。
在丽江教育学院学成毕业后,张桂梅经人介绍认识了她的丈夫。每次回忆起他们的初遇,张桂梅不会用“一见钟情”这样的浪漫修辞,只说“见了之后彼此都满意”,就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演员胡歌在片中饰演张桂梅的丈夫
婚后,张桂梅跟随丈夫回到他的家乡大理喜洲。丈夫在喜洲一中担任校长,她则在学校担任老师。
图源CCTV《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两人的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在风景如画的喜洲,张桂梅与丈夫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
图源凤凰网《张桂梅:我也想有一个家》
那时的她会涂口红,会打扮得花枝招展,还会去舞厅里一展舞姿......然而这样的幸福却在1993年丈夫确诊胃癌后戛然而止。
为了给丈夫治病,张桂梅倾尽所有,掏光了小家庭的家底,在丈夫表露放弃治疗的意愿后,张桂梅又跑去找亲朋好友借钱,但最终,还是没能挽留深爱的丈夫。
经历与爱人死别的张桂梅心情陷入了低谷。
学生们再也看不到张老师脸上的笑容,张桂梅也确实挤不出一点笑容,喜洲有太多她与丈夫幸福的回忆,分别之后,当年琴瑟和鸣的场景都变成了撕心裂肺的熬煎。
不愿自己的悲伤影响到学生们,张桂梅决定申请调离,她想离开喜洲,离开这个伤心地。去一个没有灼灼同情注目的地方,了此残生。
1996年,在处理完丈夫的后事之后,张桂梅被调往丽江华坪县中心中学任教。那时的她还不知道,在这个滇西北的小县城里等待着她的将会是什么。
张桂梅带领着她的四个初三毕业班冲刺中考,忙碌的工作逐渐麻木了丧夫的疼痛,而新的环境和孩子们朝气蓬勃的面容好像也给她注入了开启新生活的力量。
然而,命运在此时又跟她开了一个玩笑——张桂梅确诊子宫肌瘤,巨大的肿瘤侵蚀着她残存的意志。
原来不想活的时候都有,如今想活了却又让她活不成?
为丈夫治病已经掏空了家里的积蓄,正在中考冲刺的学生们也离不了他们的班主任,“临阵换将是大忌”,张桂梅决定不治疗,先带着孩子们完成考试。
当孩子们终于完成了人生的大考,张桂梅的病情和困窘的经济状况也被老师们和校领导县领导们知道了。
在这个经济落后的小县城里,人人都不富裕,但知道张桂梅之前为学生们尽心尽力的每一个人都拿出手里的钱,五块十块,聚沙成塔。
有来自山区的妇代会代表毫不迟疑地掏出自己的五块钱车费,宁可走十几公里山路回家,“和救一条命相比,多走点路算不了什么”,这份感动让张桂梅铭记于心。
即便她的小家破碎了,即便命运一次又一次给她考验,可她知道,她从这个世界上收获的爱和善意并未减少,而她也将用更大的爱和善意去回馈这个世界。
后来,她担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儿童之家”院长,给了孤儿们一个温暖的家;她创办华坪女高,给了女孩们一叶逐梦的舟......一路艰辛,可想而知。
她也许害怕过、彷徨过,却从未放弃过。如果奔跑是宿命,她将带领着她的孩子们,步履不停。
图源凤凰网《张桂梅:我也想有一个家》
11月24日,改编自“燃灯校长”张桂梅真实事迹的传记片《我本是高山》即将登陆全国院线。
该片由青年电影人郑大圣、杨瑾执导,袁媛、陈麒凌编剧。而片中最受瞩目的张老师则由实力派演员海清饰演。对于诠释张老师这个角色,海清有无限大的欲望。
我希望成为她,而不是扮演她。
影片筹备之初,海清曾和剧组其他主创一同前往华坪女高探望张老师,观察她的生活,征求她的允许,也收获了张老师的鼓励和祝福。
为了深入角色内心,海清跟着张老师走进大山家访,体验她每一步的艰辛和每一步的坚定。
为了更贴近角色形象,海清也不顾女演员的“美貌包袱”,暴晒在滇西北炽热的阳光下,逐渐黝黑的皮肤和不加掩饰的皱纹令刚到片场的小演员惊叹——还以为她就是现实中的张老师!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在2019年的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闭幕式上,海清曾代表“中年女演员”发声,恳求青年导演和制片人给予演出机会。
我们是一群非常热衷表演的女演员,我们一直在坚持,基本上没有傍大款,也没有靠父母,靠自己努力从小走到大。但说一句实话,我们中的大部分人是被动的。
市场、题材……各种局限常常让这些中年女演员远离优秀的作品,甚至从创意之初就被隔离在外。
直至今日,能在大荧幕上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像《流浪地球》、《封神》这些男性作者、男性主演的“大片”,就连《消失的她》这样的暑期档爆款也是打着“女性主义”的旗号,污名化、刻板印象化和矮化女性。
那些真正发出女性声音的作品却在低成本、低宣发预算、低认知度的循环中困于小众圈层。
虽说在逆境中求学的经历并非人人都有,但正如海清在制作特辑中所说,这部影片想要传达的核心理念是“就算全世界放弃你,你也不能放弃自己”。
“大山里的女孩们”不应该放弃自己的学业,张老师不应该放弃帮助她的学生们“闯出去”,海清不应该放弃为“中年女演员”争取机会......
还有你和我,都应该有些永不舍弃的信念。
剧组里的素人小演员们起初对自己并没太大信心,但在亲身“经历”了这一段故事后,也能坚定地说出:“做自己人生的主”、“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再做出选择”。
她本是高山而非溪流。
她本是人杰而非草芥。
女性的世界也可以无边宽广,只要你敢,闯出去!
文:Remi
编辑:福尔魔歌、Remi
举报/反馈

凤凰卫视

1.1亿获赞 215.9万粉丝
凤凰卫视,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
凤凰卫视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