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开始接触心理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推荐我学习一本重要的书,那就是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很多人把阳明先生看成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位圣人,也有很多营销商家把阳明先生的言论归类成国学。然而在我的眼中,阳明先生是一位非常厉害的心理学家。不管是他的理论基础,还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逻辑,都非常符合我们中国人的认知观念。所以,我特别喜欢向我的求助者推荐阳明先生的《传习录》。

01.心理症结一:想不通怎么办?阳明先生答案是:在行中知。

这其实也是很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在解决求助者问题的时候,采用的最直接的办法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我们思考得多,而行动太少了。但是我们的思维本身就会被个体主观的情绪干扰,从而造成更多的思维误差。认知和情绪支配我们个体的行为,同样行为也能带给我们新的认知。在我们陷入纠结和拧巴状态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心理疾病最容易产生的时候。

如果你身边有抑郁和焦虑这些心理疾病的患者,你就会发现他们行动力很迟缓,乃至最后会拒绝行动。而阳明先生则是告诉了我们对抗这些心理疾病最直接的办法,那就是行动起来。现在想不明白的,我就先不想,先过好现在的生活,以后生活会告诉我答案。现在担忧害怕的东西,我先去行动,在行动中找到自己对生活和自己的掌控力,那么你的自信就会随之而增长。

在心理治疗中,运动和体育是求助者最方便,也是最容易实现的治疗方法之一,这其实就非常符合在行中知的理论。当我们处于负面情绪的包裹中的时候,让我们的身体运动起来,占据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不仅有效避免了空耗精力,更有利于维持一个健康的生理状态,来面对生活的挫折。而不管是什么样的挫折,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都会变成过去式。那么最后收获的,就是新的认知经验。

02.心理症结二:自我失控怎么办?阳明先生的答案是:在知中行。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心理咨询中常常遇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特别是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他们的自我完全失控。或者是很多处于情感危机中的人,因为依赖心理太严重,就完全失去自我意识。从人生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人生课题。从哲学的角度看,当一个人都不能大约明白“我是谁”的时候,这个人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心理学中把“我是谁”归结为“自我意识”,然而从现实的角度讲:我们还没有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我们无法给自己定义一个准确的“我是谁”。我们理想中的自我,从心理角度讲是属于“客体我”,而这种“客体我”是支配我们做出行为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说,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讲,是否要搞清楚“我是谁”,是否要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会对我们的主观感受和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

所以阳明先生给了一个指导方案是在知中行,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想不想得明白不重要,但是我们是需要思考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如果一个人没头没脑的活着,不在主观上思考一下自己存世的意义,那么作为主体的自我就会受到干扰。而一旦主体被压制的时候,就会产生各种不适应,进而影响自己的行为。所以,遇事先思考一下,找到最符合自己需要的路去前行,这样才能做到不悔。

03.心理症结三:认知失调怎么办?阳明先生答案是:知行合一。

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服务群体中,就有大部分的患者是属于认知失调。简单理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违背了普世价值和观念,或者是违背了基本人性和伦理道德,或者是违背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更加容易理解的就是我们的一个成语:指鹿为马,这个成语从心理学的角度,就表明一个人的认知出现问题的时候,不会符合客观现实。而认知失调的患者,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往往采用认知重构这种心理技术。

认知重构是什么?其实就是让患者重新在另一个角度,去收集更符合客观事物的经验,然后构建起来更贴合客观事实的思维逻辑。当这种逻辑体系建立起来的时候,那么患者就会更加客观的认知事物,也会采用更加客观的姿态去处理各种冲突,那么患者也就康复了。而在重构的过程中,除开咨询师的引导之外,非常重要的点就是患者需要去行动,同样的需要在行动中进行思考辨别和总结。

而阳明先生给的最直接的答案就是知行合一,在行中知也在知中行。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不要停下来,不要空想,也不要光干不想,更不要先想后行,或者是先行后想。阳明先生的意思是边知边行,边行边知。也就是我们在行进的路上,要积极去思考更好的方法,而当我们思考出更好的方法的时候,我们需要积极行动,去实践证实自己的思考经验。在这种边行边知的过程中,我们就更容易成为一个成熟的个体。

04.心理症结四:如何处理矛盾冲突?阳明先生的答案是:致良知。

在人性心理上,人所有的行为,包括那些看起来是利他的行为,最核心的目的都是为了利己。这是生物的本能性决定的,并不以道德为转移。哪怕是那些超我道德非常高的人,看起来完全无私的人。最核心的地方,还是在于证实自己的价值,这本身也就是利己。而我们在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不管是自我矛盾冲突,还是和他人的矛盾冲突,核心的地方都是因为要利己。

为什么这样说?当我们产生自我矛盾冲突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的现实我和期待我无法抉择出谁的选择更符合自己的利益。而当我们和其他事务产生冲突的时候,更大的原因是这些客观事物损伤了我们自己的利益。这个利益不光是实物上的利益,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精神感受。而当我们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我们就会下意识的维护自己的利益,不管是采用强硬的态度,还是采用低姿态,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最主要的利益。

而在这个时候,最容易发生的就是:一边是道德带来的负罪感,一边是自我利益折损的愤怒感。这两种感觉的纠缠,就会让一个人陷入左右为难的状态。而阳明先生教给我们的,是致良知。注意:致,是一个动词,意思就是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念认可的方向去前进。适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准确的描述应该是:你认为什么样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价值认定,那么就选择这条路。

05.心理症结五:怎么样正确认知关系矛盾?阳明先生答案是: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心理学对于意义的定义很有意思,在心理理念中,事物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而我们觉得这些事物是有意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附加给了事物意义。打个比方让大家通俗理解: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中,两个人相处得很好很愉快,具备了互相依恋得信念,绝大多数人就把这种感觉定义为爱。然而如果你和另外一个人,同样相处得很愉快,也具备了互相依恋的信念,这个时候,你可能把这种感觉认知为亲人。

如果从客观角度看待,同样的相处体验,同样的相处诉求,仅仅只是因为个人的认知,就造成了最终对待彼此的态度行为的不同。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很多时候,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的条件下说出来,带给我们的感受都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在这个时候,有些人就会产生疑惑,特别是女生喜欢咨询的一个问题:自己的伴侣到底是不是真的。

而阳明先生的思想很好的解答了这种情况,我们并不需要去知道对方是否认真。因为在很多时候,当下的是否认真并不能对是都持续发展关系产生影响。我们要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要尊重自己内心的需求,这也就是心即理的意义所在。你并不需要去甄别对方的真假,只是需要告诉对方你的感受,只是需要让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就足够了。如果对方重视关系,那么自然会选择更好的相处方式。

阳明先生的心学智慧,是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学习的。可以给我们构建一个健康,客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当然,我之篇幅,难以概述其中的万一。我觉得每一个处于心理情绪纠结,又难以实现自我脱离的人,都应该去好好阅读一下《传习录》。可能当你能对这本书有万分之一的理解和接纳的时候,你的人生都会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举报/反馈

心理咨询师何欣

6323获赞 1419粉丝
一个客观又直接的心理咨询师,擅长婚姻关系处理,恋爱关系处理。个体心理擅长理情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不会主动联系人,有疑惑可以作品留言,看到会回复。
乘风计划作者,心理咨询师,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