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帮忙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不知为何,这句话到了父母和子女关系里,就不太管用了。
父母老了,不能做大事,那就帮忙带娃,没有人觉得不妥。
中国老龄中心做了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老人帮子女照顾孩子的比例高达66.47%。
毫无疑问,在一大批老人带娃的情形之下,还是有一部分老人不帮忙带娃。
帮或不帮,都有利弊,作为子女要早知道,科学安排。
01
老人帮忙带娃,是几代人的福气。
有儿媳说:“公公婆婆不带娃,我就不会给他们养老。”
有女儿说:“爸爸妈妈帮哥哥弟弟带娃,那么养老的事情,也就不要指望我。”
就是儿子,也会想到,父母不来带娃,那就是不识趣。
真是因为儿女逼着,老人才来带娃的吗?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老人带孙子、外孙,不是喜欢孩子,而是心疼自己的儿女。”
从感情的角度看,父母无私地爱儿女,因此看到儿女辛苦工作,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照顾孩子,于心不忍。
“能为子女分担多少,就多少”,这是父母真实的想法。
在祖孙两代人的相处之时,慢慢延伸出了“几代同堂的乐趣、孩子给老人的生机勃勃”等。
西晋官员李密,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四岁就母亲改嫁。
若是让李密跟随母亲一起改嫁,遭遇了后爸,日子好不好,得打一个问号。
关键时候,祖母站出来,把李密搂在怀里,并且从此承担了养育的任务。
虽然家庭不太富裕,但是祖母还送他去读书。
后来,李密写了《陈情表》,感动了天下人。也体现了对祖母的反哺。
从祖母的做法来分析,她心疼孙子,更心疼儿子早亡。看到孙子顺利长大,儿子在天之灵,也会欣慰。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移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爱屋及乌。比方说,北宋皇帝喜欢蹴鞠,高俅是蹴鞠高手,顺理成章,高俅被皇帝厚爱,一次次提拔。
善用情移效应,感情一代一代往下传递,老人愿意带娃的真相,就能看清了。
再苦再累,也要子女过得好;带娃的时候,看到子女轻松了,老人就欣慰了;带娃时间长了,老人也有乐趣。
02
老人不帮忙带娃,情况不容乐观。
为什么有的老人,拒绝带娃,就是子女发牢骚,老人也无动于衷?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自己家的经,最难。
以下四个真相,我们不得不知,并且从现实和人情上,去包容老人的做法。
其一,父母真的老了,连自己都管不好了。
和我同住一个小区的刘大爷,每天一大早就去送孙子上学。
孙子活蹦乱跳,走得很快。刘大爷气喘吁吁,脊背几乎弯成了九十度,走得很慢。
不得已,孙子要走走停停。
有时候会发现,孙子一溜烟跑了,刘大爷在背后急得乱叫。情况令人担忧。
人会变老,到了七八十岁,还能健康,这是不容易的。总有一些老人,身体已经垮了,走路不方便,甚至躺着。
作为中年人,不能要求父母带娃,还要想办法照顾父母。若是无法均衡这两件事,娃管不好,孝道也弄丢了。
其二,兄弟姐妹吵闹不休,父母帮谁都是错的。
我的老家有一句骂人的话:“比的和尚不吃肉。”
人与人之间,互相比较,用各种规则去约束,那就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了。
和尚饿得奄奄一息了,看到肉汤,也不能喝,怕违戒。这是不懂变通,做人心狠的体现,并不是修行。
兄弟姐妹之间,都有娃要管,都要父母来关照。而父母无法顾全大局。
不管父母在谁家,其他子女都会争吵,甚至放狠话。导致父母只能保持“袖手旁观”的姿态。
父母闲着,大家都乐意,因为都没有得到劳力上的好处。子女内心的阴暗面,也太大了。
其三,老父母离婚了,大家庭的情况有点乱。
父母在中年时,就离婚了,再次结婚,或者开启破罐子破摔的样子。
大家庭的情况很复杂,有子女,也有继子女,但凡涉及到利益,大家都会闹翻天。
每一代人,只能各自安好。子女不能要求父母做什么,因为怕麻烦,怕被各种言语攻击。
最怕的,就是父母老了,还在到处找真爱,也不管子女活得如何。两代人的联系,越来越少。
其四,父母带着私心,为养老留一手。
有人抱怨:“父母宁愿去看风景,也不带娃。”
似乎,这样的怨气是应该冒出来的,毕竟是父母不识趣。
从法律和道义上看,父母把子女养大了,就没有别的责任了,也应该自己安排余生。
也许父母还想,不带娃,就减少了开销,和儿女是眼不见为净,少了矛盾。
把钱财留下,把自由的生活留下,养老的质量更好,比子孙满堂更好。
各有各的想法,不带娃的想法,不能彻底根除。
03
很多人认为,老人不带娃,儿女不会孝顺,两代人的关系会很糟糕,老人会被大家指指点点,反正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其实,老人带娃是帮忙,这个事实一定要看清楚,不要变成了一场交易,不要去定什么价格。
帮忙是一份爱心,孝顺是一份良心,不要顾此失彼,也不要彼此纠缠。
子女要常常扪心自问,知道父母的好,看淡父母的不好,一切都好。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