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本号尊重原创,公益推荐,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寓言《刺猬的困境》中说,刺猬因寒冷而挤到一起取暖,又因靠得太近刺痛了对方不得不分开。最后,它们找到了一个安全距离,既不刺痛对方,又能相互取暖。这个安全距离,就是边界感。

人与人相处,也存在边界感。但有的人边界感模糊,有的人边界感清晰。你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边界感?请你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守相处边界,享舒适人生

何有湖 江西省特级教师

两只刺猬找到彼此的恰当距离,相互取暖又不刺痛对方。这是一种远而不疏、近而不入的智慧。因为,它们守住了相处的边界,才相处得如沐春风。物如此,人亦然。

(简洁概述材料,适当评价后,引出本文观点)

所谓边界感,是能分得清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界限。在心理上既是对自己的隐型保护,也是对他人的尊重。生活中,有些人相处起来不累。因为他们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不随意干扰别人生活,更不随便插手别人的事。在你需要的时候主动伸援手,当事了又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可以说,有清晰的边界感是一种骨子里的教养。

(这是阐释段,对核心概念“边界感”进行具体解释,也是为后文的论证作铺垫,也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不禁想起《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他与林冲亲如兄弟,但在野猪林中,当他准备手起刀落结束了想谋害林冲的两个押差时,林冲的一句话,鲁智深便放下刀。鲁智深的做法让人赞许,帮忙却不添乱。因为他懂得这是林冲的事,自己没有必要在不尊重林冲意见的情况下取两人性命,从而让林冲罪加一等,所以只在暗中保护。在这方面同样有大智慧的,还有唐肃宗。唐肃宗女儿嫁给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将郭子仪的儿子。郭子仪80大寿之际,身为公主的儿媳不拜寿,郭子仪儿子趁着酒劲,动手打了公主。公主告到皇帝处,郭子仪自然是绑子请罪。唐肃宗一句“儿女屑事,何必问?”小事化了。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倘若唐肃宗上纲上线,不仅坏了家庭和谐,说不定还会演绎成重大政治事件,好在肃宗守住了边界。看来,守住边界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尊重。

(这是事例论证段。从正面列举了两个事例论述了有清晰边界感的好处,实际上是分析了“为什么要边界感”这个问题)

然而,现实中有一种关爱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友谊叫“你的事就是我的事”……都是不守边界的表现。亲人之间的关心无微不至,甚至越俎代庖,要么让人窒息,要么催生“巨婴”;朋友之间的帮忙“不分青红皂白”,往往是好心地添乱。其实,边界感的产生与生俱来:动物尚且用尿液圈定势力范围,两岁的稚童还懂用“我的我的”捍卫物品。尽管传统文化中有“亲密无间”“发肤受之父母”等观念,但毕竟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正视边界感,守住边界是良好相处的前提。

(这是联系现实段。联系现实中的反面现象,举例分析其危害。再进一步举例说明边界存在的客观性,为段末的结论“正视边界感和守住边界”作依据。为了使论述更加全面,用“尽管……但毕竟……”句体现一分为二的思考,显得不绝对。这一段实际上也是分析了“为什么要边界感”,同时又引出下文如何处理边界,即需要什么样的边界感这个问题)

当然,守住边界并不是管宁割席式的绝交,更不是别里科夫式的死守,只要像诗人舒婷说的那样——“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彼此独立,心意相通。正如花开未全开,月圆未满盈,这才是人与人最好的相处之境。(897字)

(这是结尾段,提出解决方法。先用“当然,……不是……更不是……”体现论述的全面性,再引用舒婷的诗句指出具体的方法,最后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举报/反馈

老熊作文高中版

9.3万获赞 5.8万粉丝
这里,为作文备考加点油。
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