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2023年11月6日,在上海进博会举行的第六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共享农业服务贸易发展机遇共促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分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进行了主旨演讲。
他提出,农业服务贸易是下一阶段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新路径,应从农产品贸易转变为农业服务贸易。
发展中国家不应放弃农业基本战略
目前世界粮食供需虽然总体平衡,但由于一些国家粮食生产能力较低、粮食分配的结构性矛盾严重,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通过进口来弥补粮食供需缺口,形成依赖国际市场的粮食供给体系。在这种模式下,若全球市场出现价格大幅波动,则对依赖进口解决粮食供给的国家形成巨大冲击,陷入“买不起”粮食的危机。
2022年全球小麦产量为7.76亿吨,消费为7.65亿吨,略有盈余。大米产量为5.25亿吨,消费为5.23亿吨。“在这个背景下,由于部分发展中国家国内粮食生产能力较弱,全球粮食分配存在结构性矛盾,导致许多国家长期以来依赖进口弥补粮食缺口,形成了依赖国际市场的粮食供给体系。”程国强说。
发展中国家购买小麦的总产量为3.77亿吨,消费为5.04亿吨,因此必须通过世界市场进口1多亿吨才能解决需求。自新世纪以来,超过50%的国家共有三次大的价格波动,分别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2012年和2020年至今。
他说,“这种大幅度价格波动对依赖进口解决粮食供给的国家造成巨大冲击。”
但是,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粮食目标,希望在2030年实现零饥饿。然而,这个目标与粮农组织的预测相距甚远,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阿卜杜拉·沙希德先生表示,若粮价上涨趋势无法遏制,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零饥饿目标的前景将更加渺茫。
对粮食基本战略态度上,各国的做法相差较大。
目前,一些认为市场化市场会为粮食生产和分配提供最有效的体系,因此很多国家放弃了粮食基本战略,强调农业的比较优势。“如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是我们目前面临的课题。我认为中国的探索值得相关发展中国家参考。”程国强表示。
他给出了建议——以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为导向,从过去的农业产品贸易,转向农业服务贸易。
中国经验可复制
总结中国经验,他给出了两条可复制的路径。
“一是实施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四川崇州的农业共赢制——农民外出务工,无人种地,最后聘请了职业经理人,他一个人无法管理300亩或者1000亩地,需要社会化服务来支撑。通过新型主体对小农的带动作用,提高了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效率,一直保持至今。”程国强说,“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机制已成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载体、平台,带动作用至关重要。”
其次,中国采取了科技进步和提高职业教育,利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弥补水土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缺陷。
“农业服务贸易是从现在开始,许多缺粮的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有效路径。这些国家应该转变过去新自由主义农业战略,以提高国内农业生产能力为导向,从过去依赖进口产品转向专项农业服务贸易。“程国强说,“这个服务贸易相当于中国国内跨国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采购,包括产权服务贸易、种子与融资供给服务、农业技术培训、成套技术集成、农机服务、土地整理能力、灌溉经营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
对于中国来说,现在有机会通过“一带一路”和金砖机制构建以农业服务贸易为依托的双向共享的产业链供应链。这其中有很多模式,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走出去”。
程国强去云南调研时发现,云南的大型化肥企业出口化肥时,附带了技术服务,同时兼顾产品回购等问题。通过提供服务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可控性和稳定性,利用流通营销型和信息服务型等各种方式,构建了以农业服务走出去为依托的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
程国强主张,国内相关农业服务提供企业应引入粮食生产国,特别是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共同建设,共同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仓储运输、市场营销、风险管理和国际贸易等全链条建设。
“我们也主张国内各方面提供技术、购销、储藏和加工服务的企业与这些国家共同打造持续稳定安全的供应链。”他说。
(编辑:孟庆伟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