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太平洋证券,谭紫媚)

一、ADC 药物综述

(一)ADC 药物概念

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是一类新的治疗肿瘤、传染病和免疫疾病 的生物治疗用药,它由三种不同的成分组成:负责选择性识别癌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 负责杀死癌细胞的药物有效载荷,以及连接抗体和有效载荷的连接子: 针对癌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Antibody):可以特异性的靶向特定抗原,该抗原 在肿瘤细胞过表达,而在正常细胞内不表达或低表达。而且应具有和其他组织细胞最 低的非特异结合活性。 可使细胞毒素共价附着在抗体上的连接子(Linker):作为ADC药物的桥梁,通 过可切割或不可切割的连接物与抗体连接,需要精妙设计,既需要具有稳定性,防止 生理状态下的断链,又要具有在特定的部位,比如肿瘤细胞释放的特征。 高效的细胞毒性药物(小分子,Drug):应具有高细胞毒性和低免疫原性的特征。 而且还需要具有和连接子连接的活性基团以及明确的作用机理。

(二)ADC 正在引领肿瘤精准化疗新时代

ADC既有抗体的高靶向性又有化疗药物的强杀伤力,因此也被称之为“生物导弹”。 最早的概念可追溯到1910年代,化疗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 教授首次提出“魔术子弹”的概念,即寻找一种化合物能够选择性靶向致病有机体而 不产生其他副作用,实现定向杀伤作用。但是局限于技术的发展,直到2000年FDA才 批准了第一款ADC药物,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随着技术的不断的改进,更多新型的ADC药物被开发。2013年批准了第一款用于治疗实体瘤的ADC药物。从此ADC药物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对比传统疗法,ADC具有独特的靶向能力、更好的治疗效果。2019年起,行业进 入爆发阶段,获批频率加大。截止2023年3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 准了15个ADC药物。

国内获批的有7款,包括罗氏的Kadcyla(恩美曲妥珠单抗)和Polivy(维泊妥珠单 抗)、Seagen/武田的Adcetris(维布妥昔单抗)、辉瑞的Besponsa(奥加伊妥珠单抗)、 荣昌生物的爱地希(维迪西妥单抗)、吉利德/云顶新耀的Trodelvy(戈沙妥珠单抗)和 阿斯利康/第一三共的Enhertu(德曲妥珠单抗)。

(三)ADC 药物的作用机制

ADC药物的适应症主要集中在血液瘤和实体瘤,这类药物就像精准制导的“生物 导弹”,能够精准摧毁癌细胞,提高治疗窗口,减少脱靶副作用。

1. 给药方式一般是静脉注射:由于ADC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差,为了避免消 化酶对蛋白的降解,故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之后药物先被分配至血流丰富的 器官,再逐渐进入间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足够稳定的连接子来最大限度的 减少载药的释放和脱靶毒性。 2. 抗原抗体结合:ADC抗体部分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单抗应 具备高亲和性。 3. 内化:ADC和抗原结合后的复合体经历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这一步往往因为 抗体的靶向抗原水平有限,导致内化效率低下,从而使细胞毒素在细胞内无法 达到有效阈值浓度。 4. 释放:溶酶体与内涵体融合并释放出有效载荷。ADC必须有效释放出活性形式 的细胞毒分子。其中一部分药物会由于与FcRn结合的过于紧密,导致被排出 胞外,减少有效载药的释放量。ADC有效载荷的细胞毒性应该非常高,这样在 ADC分布到实体肿瘤组织后,有效载荷可以在细胞中在低浓度时杀死肿瘤细 胞。 5. 靶细胞凋亡:细胞毒素分子发挥作用,有的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有的诱导细胞 凋亡。此外,将靶细胞杀死后,毒素分子还能继续发挥作用,杀死相邻的肿瘤细胞以及肿瘤的支撑性组织,以增强ADC的功效,此即ADC的旁观者效应。 游离药物通过细胞膜从肿瘤细胞输出到肿瘤微环境,具有杀死邻近肿瘤细胞的 潜在治疗益处,包括那些表面上可能没有相关抗原的肿瘤细胞。 但并不是所有的ADC药物都具有旁观者效应,具有旁观者效应的ADC药物需 要同时具备膜渗透性的有效载荷和可裂解的连接子。

ADC还有一种非内化机制:连接子在细胞外的肿瘤微环境中断裂释放出载荷,不需 要细胞的内吞作用,因此可以选择非内化抗原作为靶点。此外,ADC药物的抗癌活性 还可引发抗肿瘤免疫,包括CDC,ADCC和ADCP效应。一些ADC的抗体Fab片段可以 结合病毒感染细胞或肿瘤细胞的抗原表位,而FC片段结合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 胞等)表面的FCR,从而介导直接杀伤效果。 ADC的抗体成分可以特异性结合癌细胞的表位抗原,干扰靶标功能,抑制抗原受 体的下游信号转导来抑制肿瘤生长。ADC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为ADC 和免疫疗法的联合治疗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四)ADC 药物设计的策略

药物的结构设计是ADC药物成功的关键:理想的ADC药物在血液循环中保持稳定, 准确地到达治疗靶点,并最终释放靶点附近的细胞毒有效载荷。每一个因素都会影响 ADC的最终疗效和安全性,通常ADC的开发需要考虑所有这些关键成分,包括靶抗原、抗体、细胞毒有效载荷、接头以及连接方法的选择。

2023年8月份,Aarvik Therapeutics在《mAb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Exploration of the antibody–drug conjugate clinical landscape》,就临床ADC药物靶点,linker, 载 药选择进行了深度的分析:

1. 靶抗原的选择: ADC药物通过靶向具有足量抗原表达的肿瘤细胞来递呈有效载荷,以达到扩大治 疗窗的目的。选择靶抗原时,应在获得充分的基础研究信息,并明晰临床病理机制的 基础上,精心寻找和选择靶抗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 特异性:靶抗原应仅在或主要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不表达或 低表达,以降低脱靶效应及其毒性。 2. 非分泌性:选择的靶抗原应该具有胞外域且为非分泌的,即靶抗原应该在肿瘤 细胞表面表达。分泌的抗原会结合血液循环中的 ADC,这样会减少与病灶部 位肿瘤结合的 ADC,从而导致对肿瘤靶向性降低。 3. 可有效内化:ADC 药物的抗体识别靶抗原后在受体介导下,经细胞本身的内吞作用使 ADC-抗原复合物进入肿瘤细胞内部从而发挥作用。 目前,ADC药物靶抗原的选择已逐渐从传统的肿瘤细胞抗原扩展到肿瘤微环境中 的靶抗原,例如基质和脉管系统等。

截止到2023年3月,ADC候选药物已针对总共106种肿瘤抗原。从靶点分布来看, 包括:HER2(41个候选物)、Trop2(14个候选物)、CLDN18.2(11个候选物)和EGFR(11 个候选物)。不到2%临床ADC候选药物靶向选定癌症抗原的1个以上表位。

2. 抗体的选择: 靶向抗原的抗体对于ADC的特异性结合至关重要。理想的抗体应与靶抗原的结合 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亲和力,还可促进有效的内化,在体内表现出低免疫原性且保持 一定时长的药物半衰期,同时也需关注抗体本身是否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此外,较高的亲和力可能会导致更快的内化,但是也可能降低抗体对某些实体瘤 的渗透;同时抗体的分子量大小也会影响肿瘤穿透效率。因此,需要根据拟针对的肿 瘤细胞生物学特点以及靶向抗原的分子结构特点,在靶细胞的快速结合和内化效率的 平衡中,选择与抗原表位亲和力恰当和分子量大小适中的抗体。

3. 连接子选择: 连接子作为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连接起来的桥梁,对于ADC的稳定性、有效载 荷释放曲线有着显著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疗效和安全性。根据释放机制不同,linker可 分为“可裂解”或“不可裂解”两类。 可裂解的Linker利用血流和肿瘤细胞内细胞质之间的条件差异,当ADC-抗原复合 物内化后,环境发生变化触发Linker的切割和活性Payload的释放。对于可裂解型连接 子,需关注其是否足以识别循环系统和肿瘤细胞之间的环境差异,从而准确地释放游 离的细胞毒药物。可切割的Linker分为三个主要类别:酸不稳定型,例如腙键;可还原 型,例如二硫化物还原;酶可裂解型,例如肽和葡萄糖苷键连接。

非裂解型linker的ADC被吞噬到细胞后,进入溶酶体途径,在各种裂解酶的作用下, 待单抗降解完全后,释放药物的衍生物,对靶细胞进行杀伤。 对于不可裂解型连接子,其最大优势在于可以降低脱靶毒性。然而非裂解型linker 有很明显的缺陷,比如:(1)linker在细胞外不存在降解的条件和因素;(2)ADC胞内 降解后的药物衍生物也应具有可观的细胞毒性,所以该linker的使用对药物的要求比较 苛刻;(3)药物释放速度相对较慢;(4)一般ADC胞内降解后的药物衍生物水溶性较 好,甚至带有荷电基团,具有更低的膜渗透性,较难发挥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kill effect)。 理想的连接子通常能够与抗体有最佳结合位点,不诱导ADC聚集,在生理环境中 保持稳定不易断链,而到达肿瘤细胞中后可以有效释放。不同类型连接子各有优势和 缺点,在临床阶段的ADC药物中,最常用的接头类型是可裂解型,少部分使用了非裂 解的接头。

4. Payload选择: 有效载荷是在 ADC 内化到肿瘤细胞后发挥作用的小分子药物,目前最常使用的 是小分子细胞毒药物。有效载荷是决定ADC药物杀伤力大小的关键因素,通常宜选择 毒性效价高、生理条件下稳定和潜在药物相互作用小的小分子药物。 常用的有效载荷分为三大类:微管抑制剂、DNA 损伤剂和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除 了这些传统的化疗有效载荷类别之外,一小部分ADC还用靶向小分子作为载荷,比如 TLR和STING激动剂等免疫调节剂,只是目前这种非化疗有效载荷类别中的候选药物 尚未获得FDA批准。 ADC按药物载荷的效力从强到弱依次列出,其中PBD类药物是最强效的,而SN-38 类药物是最弱效的。鉴于并非所有的肿瘤类型都会对某一类有效载荷敏感,因此有效 载荷多样化对于扩展适应症来说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微管抑制剂是候选药物用的最多的有效载荷类别,DNA损伤剂构成 了第二大有效载荷类别,也有此类药物获得FDA批准。

5. DAR值的选择: 小分子毒素抗体比DAR(drug-to-antibody ratio)是ADC药物重要的质量属性,它 代表抗体偶联小分子毒性药物的平均数量,较低的DAR会降低ADC的效力,但过高的 DAR又会影响ADC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毒性,普遍认为DAR在2-4之间是ADC药物的 最优选。而偶联方式是影响DAR的重要因素,只有选择合适的偶联技术,才能让ADC 的毒素均一、稳定地连接在抗体上。 在FDA迄今已批准的ADC药物中,将靶点,连接子类型和有效载荷的名称和化学 结构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获批的ADC药物都是基于半胱氨酸偶联(DAR 4至8)或随 机赖氨酸偶联(DAR 2/3至5)。尽管定点特异性偶联在体外和体内都显示出有希望的结 果,但目前为止在临床上还没有成功。此外,大多数获批的ADC药物以及当前后期临 床阶段的ADC药物采用可裂解连接子和非极性有效载荷,从而产生旁观者杀伤效应。

总的来说,选择合适的靶抗原、活性连接子、有效载荷、合适的 DAR 值和合适的 肿瘤适应症,正确的组合是 ADC 药物成功的关键。

(五)ADC 药物的开发演变

药物的结构设计是ADC药物成功的关键。ADC药物抗体的选择是多元的,但连接 子、毒素种类、偶联方式是有限的,三者之间不同的搭配组合,均会影响到ADC药物 的临床效果。纵观已上市的ADC药物,根据药物选择和技术特点分为三代。 第一代ADC主要由常规化疗药物通过不可切割的接头与小鼠来源的抗体偶联而 成。这些ADC的效力并不优于游离的细胞毒性药物,并且具有很大的免疫原性。 后来,更有效的细胞毒载药与人源化单抗的组合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第一代ADCs获得了市场批准,包括Gemtuzumab ozogamicin和Inotuzumab ozogamicin。在这两种产品中,使用了IgG4同种型的人源化mAb,并通过酸不稳定接 头与有效的细胞毒性加利车霉素偶联。然而,该系统也存在很大的缺陷:

1. linker的不稳定性:例如身体其他部位可能出现酸性条件,也可以发现第一代 ADC中的接头在体循环(pH 7.4,37°C)中缓慢水解,导致有毒有效载荷不受控制 地释放和意想不到的脱靶毒性。 2. 容易聚集:第一代使用的有效载荷是疏水性的,容易引起抗体聚集,导致出现 一些缺陷,如半衰期短、清除速度快和免疫原性。 3. 药物的异质性:第一代ADC的缀合基于通过赖氨酸和半胱氨酸残基的随机偶联, 从而产生DAR不同的高度异质混合物。因此,第一代ADC表现出次优的治疗窗口,需要进一步改进。

第二代ADC以Brentuximab vedotin和Ado-trastuzumab emtansine为代表,在优化 mAb同种型、有效载荷以及linker后获批。二代ADC有以下特点: 1. 使用IgG1同种型mAb,减少免疫反应的发生。更适合具有小分子有效载荷和高 癌细胞靶向能力的生物偶联。 2. 使用了毒性更高的有效载荷MMAE、MMAF,提高了水溶性和偶联效率。可以 将更多有效负载分子加载到每个mAb上,而不会诱导抗体聚集。 3. linker的改进实现了更好的血浆稳定性和均匀的DAR分布。总体而言,所有这三 个要素的改进都提高了第二代AD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然而二代ADC没有改变偶联方式,脱靶毒性导致的治疗治疗窗口也较窄。第三代 ADC以DS-8201为代表,不仅给了更好的解决方案,也把ADC的研发带入了一个新的 高度。第三代ADC有以下特点: 1. 均一DAR(2或4),具有一致DAR的ADC显示出更少的脱靶毒性和更好的药代 动力学效率。 2. 完全人源化抗体而不是嵌合抗体,降低了免疫原性。此外,正在开发抗原结合 片段(Fab)以替代许多候选ADC中的完整mAb,因为Fab在体循环中更稳定,并且更容易被癌细胞内化。 3. 更有效的有效载荷:如PBD、微管溶素和具有新机制的免疫调节剂。 尽管第三代中的linker类型没有任何更新,但已经开发了一些新实体用于结合各种 有效负载。为了避免对免疫系统的干扰,提高在血液循环中的保留时间,在第三代ADC 中采用了更多的亲水性linker组合,例如PEG化。亲水性linker还可以用于平衡某些细 胞毒性有效载荷(如PBD)的高疏水性,具有疏水性有效载荷的ADC通常易于聚集。 总的来说,目前ADC药物经历了三代更替,第一代基本已经不用了。第二代的代 表是T-DM1,第三代的代表是DS-8201。第三代ADC具有更低的毒性和更高的抗癌活 性以及更高的稳定性,使患者能够接受更好的抗癌治疗。

(六)DS-8201 为 ADC 药物带来诗与远方

DS-8201(Trastuzumab Deruxtecan,Enhertu)是一款由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株式 会社共同研发的ADC药物,用于治疗乳腺癌、胃癌等实体瘤。 早在2010年,第一三共就下注了当时还不那么火热的ADC技术,通过对上百种抗 体、连接子、毒素的筛选,找到了DS-8201这一终极产品。 DS-8201通过一种四肽可 裂解连接子,将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与一种新型拓扑异构酶I型抑制剂(DXd) 连接在一起。DS-8201结构具备以下特点:高的药物荷载率,稳定的连接子,肿瘤选 择性裂解连接子,膜通透性强,系统半衰期短,具备旁观者效应。

DS-8201展现出来不俗的临床实力,在DS-8201与T-DM1进行的二线乳腺癌头对头临床试验Destiny-Breast03(DB-03)中,主要终点为BICR评估的PFS,次要终点为 OS,ORR和安全性。DS-8201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OS也呈现出明显获益 趋势。

结果显示T-DXd与T-DM1的PFS对比,DS-8201的mPFS达28.8个月,T-DM1为6.8 个月,高出4倍。DS-8201的风险比(HR)低至0.33,也就是说相比T-DM1,其降低 患者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达67%。

关键的次要研究终点总生存期(OS)方面,DS-8201组的24个月的OS率为77.4%, T-DM1组则为69.9%,相对死亡风险下降36%。此外DS-8201的客观缓解率(ORR) 高达79%(vs 35%),瀑布图显示绝大多数受试者肿瘤负荷较基线降低,缓解极深,其 中完全缓解率(CR)达21%(vs 10%),是T-DM1组的2倍。 除了带来卓越疗效,DS-8201更大的价值是重塑了乳腺癌的治疗格局。在乳腺癌 患者中,约20%患者为HER2阳性(IHC 3+),50%的患者为HER2低表达(IHC 2+/IHC 1+),15-30%的患者HER2极低表达(0 < IHC < 1+),5-20%的患者为HER2阴性, HER2扩增/过表达预示预后差。既往抗HER2的靶向治疗显著改善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但仍然存在原发或继发耐药的难题。靶向HER2的ADC药物在一定程度上 突破了HER2阳性mBC更长生存获益的瓶颈。 此外,在2022年ASCO年会上,DS-8201治疗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3期临床结果 公布。对于HER2低表达患者(IHC 2+/IHC 1+/ISH-),无论其HR状态如何,都可以从 DS-8201中获益。DS-8201实现了HER2靶向治疗的全面覆盖,为乳腺癌的治疗打开了 全新的局面。 DS-8201是HER2 ADC研发热潮的高山和灯塔,阿斯利康不仅在大适应症乳腺癌, 胃癌,肺癌进行布局,在结直肠癌、膀胱癌、胆道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 胰腺癌等多种实体瘤领域也开始临床试验布局,探索更多的临床应用场景。

然而DS-8201也并非完美,安全性问题是其最大的缺陷。DS-8201最常见的不良反 应是胃肠道和血液学副反应。临床试验Destiny–Breast01研究中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 生率>15%。不良反应以轻度为主,≥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所有等级最常见的不良 反应为恶心。

除了恶心和骨髓抑制外,需要特别关注的不良性事件还有间质性肺炎,有25例患 者出现间质性肺病(ILD),占13.6%,并且有4例患者死亡。临床上ILD不良反应大于2 级就要停药,DS-8201的不良反应也给其他的追随者优化的空间。

DS-8201的安全性问题会限制联合用药的探索,特别是搭配时下最火的免疫抑制 剂PD1,PD1带来的免疫相关性肺炎和DS-8201带来的间质性肺炎,有可能会导致毒性 谱的重叠、加剧,从而影响到联合用药的临床进展。正是这些弱点,也给后来者差异 化创新的机会。 DS-8201以一己之力捅破了ADC药物研发的天花板,它既是高山也是灯塔,然而 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未来掌握ADC技术平台所带来的想象更为诱惑,通过ADC研 发平台,将毒素和抗体进行更换,将会有无数种可能,这便是ADC药物的诗与远方。

(七)ADC 药物临床应用的挑战

虽然Enhertu的出现让ADC药物研发成为热点,但现实是只有少数ADC药物能够成 功上市,大部分ADC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因为毒性太大或疗效不足而失败,还有一小部 分是由于商业考虑而终止上市。 很多被终止的ADC药物管线中,在最大耐受剂量下抗肿瘤活性不足是主要原因。 导致疗效不足的因素主要有: 1. 肿瘤靶抗原密度低或内化特性差。 2. 有效载荷效力不足。 3. 异质DAR ADC产品导致有效载荷剂量不理想。 4. 肿瘤外有效载荷肿瘤中药物释放或不完全释放。 5. 由于PK特性较差而导致ADC快速清除。 6. 与现有的标准治疗对比缺乏优效性。 7. 通过肿瘤中药物外流转运蛋白升高介导的多药耐药性。

此外,ADC药物有复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大多数ADC具有频繁且甚至危及生命 的毒性,ADC相关毒性依旧是开发ADC药物的主要障碍,毒性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 脱靶毒性(off-target off tumor):毒素脱落;非特异性内吞作用;非靶向受体介 导的内吞作用。 2. 靶向毒性(on-target off tumour):健康组织靶点介导的内吞作用。 3. ADC的各个组成部分介导的功能毒性:抗体,连接子,毒素在人体内均可能导 致一定的毒性效应。 临床上不同的ADC药物由于抗体和细胞毒性药物不同引发的不良反应也不同。相 关的不良反应按照影响器官组织分类为:血液不良反应、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神经毒 性、肝毒性、肺毒性、消化系统疾病、心脏毒性、感染、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肿瘤 溶解综合征、代谢性毒性、眼部疾病和中枢毒性等,尤其应该引起注意的不良反应是 间质性肺炎。

ADC药物同样有耐药机制的出现,这让ADC作为单一疗法仍然受到限制。ADC药 物主要的耐药机制包括: 1. ADC药物与靶点结合:靶点蛋白表达下调、抗原表达丢失、抗原产生影响靶点 识别的突变。 2. 受体介导的ADC内吞:细胞表面内吞流动性降低导致内吞不足、内吞或者内吞 流动途径缺陷。 3. 溶酶体讲解ADC:溶酶体功能受损、溶酶体蛋白水解活性降低。 4. 载药释放至细胞质:溶酶体转运蛋白表达降低、药物泵过表达。 5. 肿瘤细胞凋亡:旁观者效应丢失、载药耐药。

由于ADC将越来越多地作为一线药物或辅助治疗,其长期安全性将越来越重要, 对不良反应及其管理的认识以及减轻毒性的努力将变得至关重要。在临床实践中,经 常采取了几种不同的策略来预防或优化管理与ADC相关的毒性和耐受性问题。比如通 过优化剂量策略,考虑到与ADC相关的许多毒性的剂量依赖性,人们相当关注剂量和 给药方案的优化,试图提高治疗指数。或者通过优化ADC药物的设计和结构达到降低 毒性或者耐受性的问题。 在实体瘤领域,ADC来势汹汹,而在血液瘤领域的商业化表现却显得平庸。比如 辉瑞的Mylotarg和阿斯利康的Lumoxiti,近年来都并未披露相关销量数据,销量并不会 太乐观,因此出于商业考虑,阿斯利康分别在欧盟和美国提出撤市申请,这为ADC药物在血液瘤领域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八)ADC 药物研发的趋势

ADC作为治疗实体瘤的热门药物,兼具传统小分子化疗的强大杀伤效应及抗体药 物的肿瘤靶向性,展示了很大的优效性。但是,与大多数药物一样,由于耐药机制的 出现,ADC作为单一疗法产生的客观反应或临床益处的持续时间仍然受到限制,未来 ADC药物的研发有以下几个趋势:

1. 联合用药

为了获得更佳疗效和克服耐药性,联合治疗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和研发 方向。合理的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增加ADC药物的抗肿瘤活性,和传统化疗药物一样, ADC也可以有多种组合疗法。

与ADC药物组合最有吸引力的药物是那些对肿瘤细胞或其微环境具有加成或协同 作用而没有不可接受的重叠毒性的联合药物,包括抗血管生成药物、HER2靶向药物、TKI抑制剂、DNA损伤应答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等。 在ADC的相关联合疗法中,尤被看好的是ADC药物和免疫疗法的联用,特别是在 实体瘤中。约有36项试验与20例单独的ADC结合免疫肿瘤学(IO)治疗正在进行中,其 中大多数是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前证据表明,ADC可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改变肿 瘤组织的炎症环境,当与免疫治疗联合同使用,可以起到协同抗肿瘤活性。 一直以来,PD-1/L1单抗联合化疗被默认为标准用药方案,也被获批于大量一二线 用药方案,随着ADC“精准化疗”时代的到来,PD-1/L1单抗联合ADC正被各大药企 逐渐青睐,有望带来更大的临床商业价值。 另一种比较热门的临床研究是与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通过 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来改善ADC向肿瘤组织的输送,提高ADC的细胞毒性作用。 ADC为联合策略提供了多种机会,目的是实现加性或协同抗肿瘤活性。然而,这 些组合还存在增加方案毒性的风险,这可能是由于重叠的不良反应或意外的协同作用。

2. 扩大适应症和治疗线

ADC技术的进步预期将使潜在的分子靶点和适应症范围扩大,包括自身免疫性疾 病等非肿瘤疾病领域。 ADC亦预期能进入更早的治疗线,扩大到早期阶段癌症治疗, 用于更多的患者群体。

3. 开辟万物偶联的新时代

ADC通过靶向配体将治疗介质选择性地递送到疾病灶点处发挥治疗效果,此设计 概念进一步拓展,发展出多种偶联形式与技术,呈现出“万物皆可偶联”的态势。

双特异性抗体ADC

相较于单抗ADC,双抗ADC药物可更加特异性地靶向肿瘤细胞,克服耐药性,并 减少副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交联作用促进两个靶点的协同内吞,可以提高毒素进入 肿瘤细胞效率,进一步通过减少受体蛋白在细胞膜上的表达量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信 号,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但目前的双抗大都是通过活性筛选获得的,其内吞功能不一定满足ADC研发的需 求。另外能够用于双抗构建的抗体骨架分子较少,且靶点非常集中,仅在HER2、HER3、 EGFR、MUC1等几个靶点上有较好的可选抗体分子。无论是ADC药物还是双抗药物本 身的生产工艺就存在很大的难度,双抗ADC进一步增加了难度和挑战。所以该方向的研究尚处验证阶段,临床的在研产品也不多。

目前没有上市的双抗ADC,整体来看,进度最快的也在二期临床试验。

双载药ADC

基于ADC药物的临床成功,双载荷ADC药物的构建也在不断取得进步。双载荷ADC 通过不同的构建方法对其药抗比(Drug-Antibody Ratio, DAR)进行灵活调整,可以根据 疾病类型及治疗目的微调ADC的理化特性、功效和毒性特征,充分利用ADC双药递送 的优势,提高ADC活性;同时,在原子经济学的角度上可以减少所需试剂的摩尔用量 构建具有高度同质性的双载荷ADC药物,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放射性核药RDC

核药在肿瘤治疗和诊断领域有重要作用,是除了手术介入和化学药物治疗之外的 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是核药存在的缺陷也很明显:传统核药的靶向性差,对正常人 体细胞也有杀伤作用,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此外,传统核素只有一个原子大小,进 入体内可以“随意穿梭”,这就导致核药的体内稳定性很差,由此带来新药上市最为致 命的“不可控性”。在追求肿瘤精准诊疗一体化的时代,核药自然成为了肿瘤治疗的热 门赛道之一。

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adionuclide Drug Conjugates, RDC)是在传统核素的基 础上发展而来,是目前临床实操中唯一能够实现诊疗一体化的核药。 RDC的最终起效成分是核素,连接上具有肿瘤靶向的配体后,RDC药物可以将核 素精确“制导”至病灶部位,由于肿瘤深层位置相较于外围缺少血管,而RDC的配体 可以是小分子或者多肽,体积比ADC小很多,更容易进入肿瘤内部组织,发挥杀伤作 用。 与ADC中起效成分payload需要进入细胞内发挥药效不同,放射性核素无需进入细 胞内,只要靠近肿瘤细胞就可以发挥杀伤作用,因此一个核素可以同时对多个肿瘤细 胞进行杀伤作用。 自2016年以来,FDA批准了近10款RDC产品,其中8为诊断药物,2款为治疗药物, 均来自于诺华。2018年,诺华首款RDC药物Lutathera(靶点为SSTR)获FDA批准, 2022年,诺华又宣布另一RDC产品Pluvicto(靶点为PSMA)上市,两者均为多肽-核 素偶联物,且核素均为Lu-177。由此RDC领域开始被投资者押注,成为明星赛道,追 随者众,不过目前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4. 对端到端能力的需求增加

ADC药物是一类系统集成性很高的产品,研发工作需要广泛的生物学、化学和生 产方面的专有技术及能力,涉及领域跨越生物制剂、小分子以及生物加工。未来几年 对ADC的开发和生产需要日益增加,将惠及具备全面端到端实力的医药公司,他们有 实力快速推进ADC候选药物的研发进展。对于一些Biotech公司则需要有供应链整合能 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有跨区域的供应链、技术集成、人才梯队的整合,成本控 制的优势,整个赛道都存在着一定的机会和优势。

二、ADC 行业的市场展望

(一)医药政策端的支持力度在加大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目前是抗肿瘤新药研发热点 之一,尤其是在肿瘤治疗领域,ADC的药物研发持续增长。为了对ADC类药物的研发 中,需要特殊关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指导企业更为科学地进行ADC的临床研发,中 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近两年发布了诸多ADC药物开发指导原则,对ADC 药物的研发从临床前,到临床,CMC生产各个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2022年7月6日,为了更好指导和促进ADC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国国家药监局药 品审评中心组织起草了《抗体偶联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通知; 2023年4月6日,为了对ADC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研发中,需要特殊关注的问题提 出建议,并指导企业更为科学地进行ADC的临床研发,药审中心组织制定了《抗肿瘤 抗体偶联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

2023年6月21日,针对国内外尚无ADC产品针对CMC部分的指导原则,为规范和 指导抗体偶联药物的研发和申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在结合既往国内 已申报ADC产品审评技术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前期调研、文件撰写、专家咨询以及部 门讨论,形成了《抗体偶联药物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2023年9月27日,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抗体偶联药物的非临床研究与评价,提高 企业研发效率,药审中心发布了《抗体偶联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目前国内公司的ADC产品,多数处于临床前或早期临床研究阶段。如此研发背景 下, CDE多次发布关于抗体偶联药物早期或临床研发的技术指导原则,这有助于业界 对ADC研发提前做好全面规划,帮助研发者将研究设计的遗漏点补上。推动和规范我 国ADC药物的发展。

在支付端,2022年的医保谈判中,共有4款抗体偶联药物(ADC)参与申报,包括1 款目录内的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以及3款目录外的跨国药企产品:罗氏恩美曲妥珠 单抗、辉瑞奥加伊妥珠单抗和武田维布妥昔单抗。此外,吉利德戈沙妥珠单抗因获批 上市时间晚于2022年6月30日无资格参与本次医保谈判。 根据国家医保局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23年1月18日印发的《2022年药品目 录》,恩美曲妥珠单抗、维布妥昔单抗和维迪西妥单抗共三款药物被纳入目录,自2023 年3月1日起正式执行。2022年医保目录总体对创新药来说较为温和,一些产品降幅相 对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药企创新积极性。

(二)癌症药物的市场在迅速扩大

癌症是全世界的一个主要死因。受到全球癌症患病率的增加以及前沿癌症治疗方 法兴起的共同推动,肿瘤药物市场在不断的增大。

癌症治疗周期长,费用昂贵,癌症治疗负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给个人、家 庭、社区和卫生系统带来巨大压力。WHO官网的数据显示,2020年到2040年,全球 肿瘤负担仍旧会处于快速增加的阶段,特别是亚洲地区的新增肿瘤患者形势非常严峻。

庞大的市场带动肿瘤药物研发和创新活动,过去5年,全球的肿瘤管线有非常明显 的增加趋势。在新型癌症治疗药物中,细胞疗法和基因编辑技术、双特异性抗体和抗 体欧联药物(ADC)备受关注,成为迅速发展的领域。Biomedtracker的数据显示,从2018 年到2023年9月五年时间内,ADC的成交数量与金额是这组药物中增长最快的。 美国作为医药行业的最大市场,活跃的肿瘤临床管线和获批药物排在首位,2022 年占据全球份额的42%。中国的研发实力快速崛起,2022年的肿瘤研发管线占全球的 23%,远高于五年前的10%,增长超1倍,并首次超过了欧洲。预示着未来中国的研发 势力将在全球肿瘤新产品的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肿瘤新药研发的投入引领着肿瘤上市新药的增加。在过去五年中,全球共有115种 新活性物质上市,自2003年以来共计237种。得益于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 监管加速机制,最近五年里,有75款肿瘤新药在中国上市,而2003-2017年期间仅为46个,增加迅速。

肿瘤新药上市数量的增加,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法。全球接受治疗的癌 症患者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过去五年中平均增长了5%,并且随着新型药物的使用 范围进一步扩大,预计在未来五年会继续加速增长。

接受治疗的肿瘤病人增加,导致肿瘤药物的支出在迅速扩大,市场空间进一步扩 大。2022年全球肿瘤药物支出达到1960亿美元,预计在2027年将达到3750亿美元。 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市场,2022年的肿瘤医疗支出是880亿美元,占世界总支出的 45%左右,所有发达国家市场(美国,欧盟,英国和日本)的占比是75%。过去五年 里,中国在肿瘤领域的支出增长了68亿美元,这主要是由于创新药上市数量的增加导 致,药品控费对医药支出的影响依旧在持续。

国内市场,中国的肿瘤流行病学表明,肿瘤发病率和年龄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分别在80-84岁和85岁以上年龄组达到高 峰。60-64岁和50-54岁年龄组的癌症病例最多,60-64岁和75-79岁年龄组的男性和女 性癌症死亡人数最多。总体而言,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但20-49岁年龄组 中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长期来看,中国的老龄化加剧,肿瘤治疗市场存在较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随 着肿瘤治疗方法的改进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中国肿瘤药物的市场会持续 增长,肿瘤药物在整体医药市场中的占比也会持续上升。

(三)ADC 药物的市场潜力大

全球已上市ADC药物销售总额呈快速增长趋势,从2017年的16亿到2022年的79 亿美元。2023年上半年销售规模已接近50亿美元,全年销售额有望突破百亿元大关。

其中阿斯利康Enhertu的商业化取得巨大成功,2023年的销售额增速明显,有望超 越罗氏的Kadcyla, 成为ADC药王。其他ADC药物Polivy、Adcetris、Trodelvy、Tivdak 和Padcev也有很明显的增速。 随着全球市场的持续渗透及适应症的不断拓展,未来ADC药物更将释放出巨大的 市场空间。2017-2022年的复合增长率是34.8%,我们预测2023-2030年整个市场仍将 以29.8%的复合增长率高速发展。

中国由于老龄化及肿瘤患者数量增加,加上癌症治疗方法的进展,肿瘤药物市场 未来几年将处于上升态势。2020年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达到1975亿元,预计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在2025年将会达到4162亿元,2020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16.1%,到2030年相关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831亿元。

与全球医药市场格局不同,中国肿瘤药物市场中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起步相对 较晚,其在整体医药市场中的占比低于全球水平。在中国,化疗药物仍是临床治疗大 多数肿瘤的重要选择,ADC药物逐渐替代同系列的传统化疗是趋势所在。我们预期ADC 药物的市场规模在2023年突破20亿,到2030年超过660亿元,ADC赛道增速高于整体 医药市场。

(四)ADC 药物的研发和融资情况

ADC被看作是“治疗癌症的未来”。目前全球至少有1400项ADC的临床试验正在 进行中。在过去两年里,87款新ADC药物进入临床开发阶段,46款来自亚洲,32款来 自美国,9款来自欧洲。同期,截至2023年5月12日,在ADC领域的授权合作超过20 起,包括百时美施贵宝、阿斯利康、BioNTech和安进等大药企和大型生物技术公司。 中国在这大潮中也表现突出,进入临床阶段的管线数量占据全球近半比例。截止 到2023年4月,总共有306个ADC药物在临床试验阶段,国内企业研发的有72个,布局 企业超过50家。并且多家中国医药公司开发的候选ADC疗法完成海外授权。

虽然研发管线布局丰富且数量众多,俨然比肩前些年大热的IO疗法,然而ADC药 物的临床成功率远低于IO疗法,我们认为经过概念验证的临床后期管线具备更大的确 定性。

ADC药物巨大的市场潜力掀起了资本市场的追逐热潮。据医药魔方统计,近十年 来全球ADC一级市场融资事件数达到280项,融资金额合计527亿美元,其中2020年 ADC领域异常火爆,融资额达到340亿美元。

中国ADC药物融资在2017年之前,不论是融资数量还是融资金额,都处于缓慢发 展阶段,融资额总计不超过5亿美元,融资事件数合计共23起。在2018年发生拐点, 融资额大幅上涨,达到了21.1亿美元,2019年再度消沉。以2020年为分水岭,中国ADC 药物迈入了快车道,融资额达48.4亿美元,融资事件数量近三年持续稳定在高位。 全球市场来看,跨国医药公司面临专利悬崖,纷纷开始重金押注ADC赛道,为公 司寻求新的业绩增长驱动。ADC领域交易的活跃度很高,交易的金额也屡破纪录。 2020年9月吉利德科学以210亿美元高价收购ADC公司Immunomedics,创下当年 医药行业最大并购交易。2023年3月,辉瑞宣布拟以430亿美元收购ADC药物(抗体偶 联药物)行业龙头Seagen,再次刷新ADC领域最高收购金额的纪录。默沙东也是活跃 的买家,出手阔,其交易的总金额已经超过。

2021年8月,荣昌生物就维迪西妥单抗与Seagen达成潜在总额高达26亿美元的授 权交易,成为国内ADC赛道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拉开了国产ADC的出海序幕。 国产ADC药物的靶点丰富度和在研药物的绝对数量都促成了出海事件的不断高 涨,从2021年至2023年10月,国产ADC出海交易金额已超200亿美元。

跨国大药企都在争相布局ADC管线,相关的BD频频传出。这也成为中国一些生物 技术公司迈向新高度的机遇。不断创新高的交易金额也会促进未来更多高效、低毒的 ADC药物获批上市。

三、竞争力分析

抗体偶连体药物属于生物大分子药物,其研发生产流程包含药物发现、临床前研 究、临床申报、临床试验、生产申报和规模化生产等多个流程,具有周期长,投入大 等特点。 ADC行业是一个高度协同的产业,产业链上游包括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技术开 发服务等,中游主要是ADC药物研发和生产企业,下游主要涉及医药销售外包,以及 对上市产品有需求的肿瘤患者。

从ADC的布局来看,中国走在前端,我们主要对相关的研发和生产公司进行研究。 对于研发企业通过分析ADC平台的技术优势,管线临床布局和潜力,临床的差异化设 计表现,关键临床数据的读出及研发进度,与现有的产品能否形成优势互补,公司CMC 和商业化的能力等维度进行衡量标的。 ADC的研发和生产一直受到技术难度和高昂成本的限制。国内大多数Biotech公司 缺乏全流程研发和生产能力,这为相关的CRO企业带来了机遇。传统的ADC研发、生 产模式是采用多个供应商,创新药公司需要分别与抗体、有效载荷、连接子、生物偶 联物和制剂服务供应商进行单独的CDMO合作,还要由不同的供应商来完成DMPK或 毒性等临床前检测,以及专门的CRO进行药效分析或关键的生物安全测试。管理研发 工作和供应链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不仅增加了时间和金钱成本,也增加了知识产 权流失的风险,这就是创新药企业巨大的痛点。因此我们通过对相关CRO的技术平台, 生产产能及一体化管理流程等维度进行分析,筛选出能够解决ADC研发企业痛点的标 的。

(一)荣昌生物:差异化临床布局 拔得头筹

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是中国首个原创ADC药物,是我国首个获得美国FDA、 中国药监局突破性疗法双重认定的ADC药物,其用于治疗胃癌、尿路上皮癌的新药, 分别于2021年6月、2021年12月在中国获附条件批准上市。2022年1月其胃癌适应症 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维迪西妥单抗的竞争优势:

1. 结构优势:结构决定临床价值,就抗体性质而言,维迪西妥单抗的临床前数据 显示其比曲妥珠单抗更高的HER2亲和力。在细胞毒性药物方面,选用了较为成熟的单 甲基奥利司他汀E(MMAE)毒素,具备出色的膜通透性,因此当MMAE在肿瘤细胞内 部释放后,可以穿透细胞膜进入相邻细胞从而产生旁杀伤效应。在linker方面,荣昌生 物采用的缬氨酸-瓜氨酸连接子具有较高稳定性,只有当药物被胞吞入溶酶体时,才能 被组织蛋白酶裂解,从而释放有效载荷(MMAE)杀死肿瘤细胞,同时提高ADC药物 的血液稳定性和安全性。在DAR值方面,经过不断优化确定药物-抗体比率为4,不仅 能够发挥到强大的癌细胞杀灭作用,并且还有更高的安全性。

2. 生产优势:ADC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涉及抗体大分子药物、高效化学药物、偶联 方法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技术难度大、工艺要求高。荣昌生物通过自主研发,目前已 突破了维迪西妥单抗从抗体制备、连接子和细胞毒素结合、偶联工艺及制剂优化、药 理研究、质量评价到规模化生产等环节的技术瓶颈,积累了ADC药物从研发源头直到 商业化生产的全部关键技术。目前ADC药物生产能力完全满足临床试验用药及当前产 业化的需求,形成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3. 临床前及临床疗效优势:基于优化后的靶点亲和力及对肿瘤组织的“旁杀效应”,维迪西妥单抗可选择性抑制HER2阳性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及细胞凋亡, 并已经在临床前及临床试验中展示了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这款药物也获得了Seagen的认可。2021年8月,Seagen以高达26亿美元(包括2 亿美元首付款和最高可达2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从高个位数到百分之十五以上的梯 度销售提成获得了维迪西妥单抗的全球(亚太区除外)独家许可协议,交易额一度刷 新中国制药企业单品种海外授权的最高纪录。

荣昌生物正在积极开展维迪西妥单抗用于治疗HER2表达乳腺癌、胆道癌和非小细 胞肺癌等多种实体瘤的临床研究。

(二)恒瑞医药:站在巨人 DS-8201 的肩膀上

十年前,恒瑞通过仿造T-DM1,开发了第一款ADC药物SHR-A1201,并在2016 年就已推进至临床阶段。不过,SHR-A1201在国内HER2-ADC的角逐赛中逐渐落后, 成为被废弃的管线。

然而恒瑞已经建立了新一代模块化ADC平台HRMAP(Hengrui Modular ADC Platform),能够快速合成各类ADC分子进行筛选。该HRMAP中包含多种靶向抗体、 多种机制的毒素、多种连接子和定点连接技术。包括: 1. 基于替康类毒素ADC平台已经有多个分子进入临床前合临床开发。 2.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定点偶联技术,以提高ADC的均一性。 3. 开发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新型细胞毒载荷(Payloads)及新linker,拓展新的治 疗领域和适应症,实现更多样的ADC产品布局。 4. 开展新型双抗体ADC项目。 5. 新偶联技术运用于抗体-光敏剂偶联物(APC)和抗体-放射性核素偶联物(ARC) 领域。

这个平台已产生了8款新型、具有差异化的ADC药物,已经获批临床,覆盖多个靶 点及疾病领域。其中SHR-A1811分别于2023年2月和3月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 评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适应症分别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低 表达的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阳性的复发或转移性乳 腺癌(受理号:CXSL2000087),治疗既往含铂化疗失败的HER2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 肺癌(受理号:CXSL2000087)。 2023年9月5日,据CDE官网显示,拟将恒瑞注射用纳入突破性疗法,用于治疗 HER2阳性晚期结直肠癌(受理号:CXSL2000087)。

SHR-A1811(瑞康曲妥珠单抗)是恒瑞在研一款HER2 ADC,由曲妥珠单抗、可 裂解四肽连接子和新型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载荷SHR9265组成,DAR值为5.7。与 DS-8201相比,通过改进分子设计和优化毒素选择,降低毒性并增加血清稳定性,提 高旁观者杀伤效应,降低游离毒素的释放,通过优化的药物抗体比(DAR 值),获得 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参数。SHR-A1811首次临床申请始于2020年5月,次月就启动首 个临床试验,当前已经针对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结直肠癌开展了19项临床 试验。 在乳腺癌领域,SHR-A1811已处于三期临床阶段,正在开展分别针对HER2阳性 乳腺癌(于2022年6月启动,登记号:NCT05424835/CTR20221474),HER2低表达 乳腺癌(于2023年4月启动,登记号:NCT05814354/CTR20231028)。在不同HER2 表达状态的乳腺癌中SHR-A1811也在探索作为新辅助治疗方案。除单药外,还在探索 与吡咯替尼、阿得贝利单抗、达尔西利等联合疗法,充分搭配了恒瑞的自研管线。

2023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恒瑞披露了SHR-A1811的积极数据。 在针对实体瘤的FIH研究中,HER2阳性乳腺癌ORR为81.5%(88/108,95% CI 72.9-88.3),HER2低表达乳腺癌ORR为 55.8%(43/77,95%CI 55.3-67.7)。 安全性方面,一期数据显示SHR-A1811具有更低的肺毒性,在接受SHR-A1811治 疗的既往多线进展的实体瘤患者中,ILD的发生率仅为3%,低于DS-8201。此外,与 其他采用MMAE、MMAF为毒素的HER2-ADC相比,临床剂量可以提高,避免了由 MMAE/MMAF引起的眼毒性和周围神经毒性。

SHR-A1811在AACR上的亮眼数据无疑是恒瑞创新药优异成绩的一个缩影。相较 于其他在2013-2015年就进入临床开发的同领域参与者,恒瑞启程并不早,然而推进速 度和执行力无疑是最突出的。SHR-A1811的临床试验数据也初步展现出其具备BIC潜 力。

(三)科伦博泰生物:与默沙东的优势互补

科伦博泰生物专注于生物技术药物及创新小分子药物的研发、生产、商业化及国 际合作。公司围绕全球和中国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重点布局肿瘤、自身免疫、炎症和 代谢等重大疾病领域,在生物技术药物领域,包括ADC、单抗、双抗、新靶点创新小 分子药物的热点技术等,均已取得重大进展。公司拥有33个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 炎症、代谢等重大疾病的创新项目,14个项目正在推进临床研究,其中多个临床试验 为全球多中心研究,在包括中国和欧美等多个国家同步开展。 科伦博泰生物已成功构建享誉国际的ADC研发平台OptiDC,已有4款ADC处于临 床研究阶段(其中2个ADC项目分别处于注册性III期或NDA 阶段),多款处于临床前研 究阶段,公司在ADC工艺、制造和质量控制方面都处于较领先的地位。

从2022年5月到12月,科伦博泰生物与默沙东共达成3笔合作交易,覆盖9款ADC 新药,总预付款2.57亿美元,总交易金额高达118亿美元,成为2022年全球最大的生物 制药合作,也是首家将内部发现及开发的ADC候选药物出海给前十大生物制药跨国公 司的中国公司。

1. 潜力BIC产品SKB264

SKB264是中国首款Trop2 靶点ADC。Trop2即人滋养层细胞表面糖蛋白抗原2, 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在不少恶性肿瘤中过表达,包括乳腺癌、肺癌、胃癌、结肠直肠 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头颈癌和卵巢癌等各种人类上皮癌。据《Nature》 上的一篇研究指出,在乳腺癌中Trop2高表达率达83%。

SKB264抗体部分为赛妥珠单抗,毒素KL610023是一种新型贝洛替康衍生的拓扑 异构酶I抑制剂,具有中等的细胞毒性,通过新型碳酸盐linker偶联,DAR=7.4,利用酸 性肿瘤微环境选择性地向肿瘤组织释放细胞毒性载荷,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对有效载荷 的内化以及后续的细胞内肿瘤杀伤,并有旁杀效应。

2022年7月7日,SKB264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纳入“突破性 治疗品种(BTD)”名单,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乳腺癌(TNBC)。 2023年1月29日,基于Ⅱ期拓展研究数据,SKB264获得药品审评中心(CDE)突破 性疗法认定(BTD),用于EGFR-TKI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EGFR突变非小细胞 肺癌(NSCLC)。 2023年6月30日,SKB264(MK-2870)获得药品审评中心(CDE)突破性疗法认定 (BTD),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二线系统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激素受体阳性(HR+)和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 (HER 2-)的乳腺癌患者。 短短一年的时间,SKB264先后在乳腺癌和肺癌获得三项突破性疗法认定,显示出 其广谱抗肿瘤作用和在多种适应症广泛应用的潜力,未来可期。 SKB264 三线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适应症有望于2023年底提交NDA申请,在BTD 助力之下,可能成为中国首款国产TROP2 ADC。

截止2023年10月,只有吉列德的Trodelvy(戈沙妥珠单抗)获FDA和NMPA批准 上市,销售数据表现亮眼,自上市不到8个月的时间,Trodelvy就实现了1.37亿美元销 售额。2022年,其销售额达到6.8亿美元。

除了科伦博泰生物的SKB264在临床三期之外,还有阿斯利康的DS-1062处于临床 三期。DS-1062选择了与DS-8201相同的DXd毒素,通过四肽连接子,以可裂解的连接 方式与靶向Trop2的IgG1单克隆抗体相连。DS-1062的DAR为4,较低的DAR使其具有 更好的安全性。

科伦博泰生物正在积极推进一项多策略临床开发计划,以探索SKB264作为单药疗 法和联合疗法治疗各种实体瘤(包括BC、NSCLC及其他主要癌症)的潜力。鉴于Trop2 靶点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大量表达,这意味着Trop2 ADC未来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尽管目前仅有一款Trop2 ADC获批上市,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残酷的商业竞 争已经铺开。医药公司的临床执行力和商业化能力将决定谁将胜出。

2. 治疗HER2+ BC的差异化HER2 ADC:A166

A166是第三代靶向HER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蛋白酶可裂解linker将新 型毒素分子(Duo-5,微管蛋白抑制剂,引入叠氮基与苯胺增加毒性)定点偶联至HER2 抗体(曲妥珠单抗),DAR值为2。 2023年5月11日,科伦药业发布公告,称其注射用A166(HER2-ADC)上市申请 获NMPA受理,用于既往经二线及以上、抗HER2治疗失败的HER2阳性不可切除的局 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这是科伦博泰生物首个提交上市许可申请的ADC药物, 也是德曲妥珠单抗中国获批后,首个提交上市申请的HER2 ADC药物。对于A166来说, 是挑战,也是机会。

从临床应用场景考虑,尽管德曲妥珠单抗获批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成年患者的二 线及以上治疗,而A166拟适用于三线及以上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但在相同的治疗 线级下(三线及以上),A166数据比着德曲妥珠单抗并不算差。德曲妥珠单抗治疗HER2 阳性乳腺癌患者的DESTINY-Breast01研究中,ORR约为61%,mPFS为16.4个月;根 据2022 ASCO公布的数据中,A166针对后线HER2+乳腺癌患者,4.8mg/kg剂量与 6.0mg/kg 剂量的ORR分别为73.9%与68.6%,mPFS分别为12.3个月与9.4个月,疗效 也较好。(非头对头试验数据)。 从商业化角度考虑,A166也许能更胜一筹。阿斯利康是全球定价,在寻求纳入医 保的积极性可能比不上A166,在中国市场定价策略也不占优势。从药物可及性上考虑, A166有望获得成功。

3. 其他ADC资产–SKB315和SKB410

SKB315 是一款靶向晚期实体瘤的新型CLDN18.2 ADC,采用了一种拓扑异构酶I (TOPO1)抑制剂毒素,其DAR 值为7.8;药物具有差异性有效载荷-连接符设计,目 前处于Ⅰa 期临床阶段。在多个存在异质性CLDN18.2 表达的临床前体内肿瘤模型中, SKB315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具备良好的治疗潜力。 在头对头的临床前研究中,与zolbetuximab(药物代码为IMAB362)相比,SKB315 表现出相当CLDN18.2结合特异性和相当或更高的CLDN18.2结合亲和力。SKB315在 体内表现出良好的疗效,突出表现为其在CLDN18.2+GC PDX模型以及CLDN18.2-低 GC PDX模型中的抗肿瘤活性。 SKB410是一种靶向Nectin-4的ADC,Nectin-4是一种细胞黏附蛋白,在正常细胞上表达量较低,但在尿路上皮癌等肿瘤细胞上有高表达。Seagen开发的Nectin-4 ADC 维恩妥尤单抗(Enfortumab vedotin)在2019年获FDA批准用于mUC的后线治疗,并 且在2023年获批与K药联用一线治疗mUC的适应症。目前SKB410已迈入临床。

科伦博泰生物建立了全面一体化ADC平台OptiDC,具有多样化的ADC核心元件 库,已经对超过800名患者进行测试和验证。未来的研发方向包括: 1. 进一步优化有效载荷和连接器技术。 2. 开发双特异性ADC,以提高临床疗效。 3. 开发其他新型ADC设计,如免疫刺激ADC(iADC)、放射性核素药物偶联物 (RDC)、双效ADC。 4. 开发非细胞毒性有效载荷的ADC以靶向非肿瘤疾病。

(四)乐普生物:拥有丰富的武器库

乐普生物拥有完全一体化的ADC技术平台,涵盖ADC的研究、开发和制造的全过 程。乐普生物的ADC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i)抗体、链接体及有效载荷的工艺开发;(ii) 先进的偶联技术;(iii)实现对DAR进行精确控制的优化技术;(iv)抗体、链接体及有效载 荷的优质分析及评估;及(v)符合cGMP标准的ADC DS及DP制造及质量控制。 在优势平台的协同下,乐普生物已将5款ADC创新药推进至临床阶段,整体进度在 国内处于第一梯队。从其管线来看,布局有一定的差异化,不仅有最火的HER2-ADC, 还用于探索新的靶点,国内首个靶向EGFR的MRG003和靶向TF的MRG004A,靶向 CLDN18.2的CMG901也是全球首创新药。

其中MRG003及MRG002已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MRG003 是国内首款EGFR ADC,由EGFR单抗与MMAE毒素通过vc可裂解linker偶联而成,具 有高亲和力,能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EGFR,并快速内吞进入肿瘤细胞后释放强 效载荷,从而精准调控肿瘤细胞死亡。众所周知,耐药性是一直EGFR小分子抑制剂迈 不去的坎,ADC技术具有精准调控肿瘤细胞的临床优势,靶向EGFR的ADC药物也被 认为有潜力攻克突变导致的耐药问题。总体来说,EGFR ADC赛道并不拥挤,日本乐 天医药研发的Akalux 是全球唯一获批上市的EGFR-ADC,用于治疗不可切除的局部晚 期或复发性头颈癌。

与MRG003齐头并进的ADC还有靶向HER2的MRG002。HER2 ADC面临的挑战并 不轻松,尤其是无法回避德曲妥珠单抗构筑的壁垒。目前在BC、GC和UC等多个适应 症上积累的临床数据来看,MRG002疗效明显且安全性良好,同类竞品临床上常见的 眼部和严重肺部毒性,MRG002较为少见。 MRG004A也是国内首个靶向TF的ADC新药,目前基本做到中美同步推进。除了 实体瘤,乐普生物还布局了血液肿瘤CD20靶向ADC新药MRG001,剑指对利妥昔单抗 原发性耐药或联合标准化疗后获得性耐药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 未来ADC和IO联合疗法一定是实体瘤一线治疗的主流用药方式,乐普生物已将进 度最快的两款ADC产品MRG003、MRG002分别与PD-1普特利单抗联用,全面探索 ADC+免疫治疗新机遇。

(五)石药集团:老牌药企拥有不可忽视的创新能力

石药的ADC平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采用酶法定点偶联的技术,最大的特点是稳 定均一DAR值的ADC。

凭借其高效的偶联技术,石药SYS6002和SYSA1801分别以750万和2700万美元 首付款授权给Corbus Pharmaceuticals和Elevation Oncology。

DP303C靶向HER2的新型ADC,由人源化抗HER2抗体(DP001)、可裂解linker 和两种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剂(MMAE)组成。采用特异性位点第三代酶法定点偶联技 术,适应症包括卵巢癌,胃癌,乳腺癌等,具有稳定性好、均一性高的特点。 临床阶段的DP303C,在2018年2月,获得FDA颁发治疗胃癌的孤儿药资格认定。

SYS6002是靶向Nectin-4的ADC药物,目前在国内临床一期,2023年2月,石药集 团宣布,其附属公司石药集团巨石生物已与Corbus Pharmaceuticals签订独家授权协 议,后者获得SYS6002在美国、欧盟、英国等多地的开发及商业化的独家权利。 SYSA1801是国内药企首个Claudin 18.2靶向的ADC药物。由靶向CLDN18.2的单 克隆抗体(mAb)和单甲基auristatin E (MMAE)通过可切割接头以DAR为2组合而成。 CLDN18.2是一种通常仅在胃粘膜上表达的紧密连接蛋白,在胃、胰腺、食管、卵 巢、肺和其他实体瘤中过表达。 2023年ASCO,石药集团首次公布SYSA1801治疗CLDN18.2表达晚期恶性实体瘤 患者的Ⅰ期临床研究成果。针对Claudin18.2 阳性胃癌后线治疗人群的ORR和DCR分 别为47.1%和64.7%。 SYSA1801分别于2020年及2021年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用于治疗胃癌 (包括食道胃结合部癌症)及胰脏癌的孤儿药资格认定。 除了ADC药物,石药集团研发的PD-1单抗也取得了可喜进展。2023年3月,石药 集团的恩朗苏拜单抗上市申请获NMPA受理,用于治疗至少一线含铂方案化疗失败的 PD-L1表达阳性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恩朗苏拜单抗一线治疗宫颈癌的三期确证 性临床试验也已经启动。未来依旧可以和ADC联用展开更多的临床经验。石药自研 PD-1 恩朗苏拜单抗未来上市之后,也将和自身管线内的抗肿瘤药物打好配合,协同发 力。

(六)博腾股份:ADC 药物 CDMO 研发中心投入运营

博腾股份构建具有差异化优势的抗体及抗体偶联药(ADC)服务平台,可以为抗体及 抗体偶联药(ADC) 等生物大分子提供包括细胞株构建、上下游工艺开发、ADC偶联工 艺开发、制剂处方及工艺开发、分析方法开发、技术转移、抗体及ADC偶联原液GMP 生产,制剂GMP灌装和冻干、稳定性研究、以及IND申报所需的药学资料撰写等一站 式CMC服务。

2023年9月8日,博腾制药位于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的抗体和ADC药物CDMO研 发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大分子中心工艺实验室和中试生产车间,总面积近7000平方米。 该中心按照国际质量标准建设,其中工艺实验室已率先投用,预计2023年底将具备抗 体和ADC工艺开发以及GMP中试生产的能力。标志着博腾已经具备承接抗体和ADC新 药项目的CMC服务能力。

2014至今,博腾通过了美国FDA、中国NMPA、欧洲EMA、日本PMDA和世卫组 织WHO官方检查;接待了全球制药前20强中16家制药公司的现场质量审计,全部顺利 通过。博腾长期为全球知名药企提供CDMO服务,其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会加快候 选ADC药物分子从PCC到IND、BLA及商业化的进程。

2023年10月,默克生命科学与博腾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在抗体及 ADC抗体偶联药物的研发和生产领域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合作,特别是探索一次性产品 技术和封闭式连续流生产技术在ADC抗体偶联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 默克在ADC一次性平台技术、连续流工艺技术与工艺整体解决方案方面有优势, 将积极推动博腾ADC生产工艺的迅速发展,最终助力博腾实现强化封闭的生产工艺、 降本增效与加速国内外项目上市的美好愿景。

(七)凯莱英:抗体药物服务平台带来新的增长极

凯莱英团队有10年以上从事ADC药物偶联工艺开发的经验。目前已在上海金山建 立mAb&ADC(PD+GMP)研发和中试生产中心;在奉贤建立了mAb&ADC晚期项目 和商业化生产中心。

为更好地赋能行业发展,近年来,凯莱英医药集团积极布局偶联药物CDMO赛道, 依托其Payload-Linker卓越能力,以及凯莱英生物在ADC领域的偶联技术平台建设和能 力沉淀、制剂研发和生产平台等,携手临床研究CRO板块凯诺医药和临床前CRO板块 有济医药,推动和完善偶联药物GXP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为客户提供包括抗体中间 体及原液偶联和制剂灌装、注册申报等偶联药物全方位集成式服务,实现全部流程高 度整合、项目管理全面协同、业务模块无缝衔接、项目信息同步透明等,高效赋能客 户。 以前凯莱英的核心竞争力为小分子业务,现在正在加速拓展生物药CDMO业务, 全球生物药板块蓬勃发展,有望为凯莱英带来新的机遇。

(八)药明合联:ADC 药物一体化服务的王者

药明合联(WuXi XDC)是由药明生物和合全药业联合成立的合资公司,致力于生 物偶联物的CRDMO,是全球领先的开放式、一体化生物偶联制药能力和技术赋能平台。 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端到端CRDMO服务,实现从概念到商业化生产的全过程整合, 并通过高度集成ADC工艺研发和生产的供应链,加速生物偶联药研发进程。

药明合联借助高效的开发平台以及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和成熟的供应链系统。在 缩短ADC开发所需时间方面持续引领行业。已成功赋能多个ADC药物在15个月以内完 成从DNA到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相比传统开发时间几乎缩短了一半。 药明合联处在长三角ADC业务集群带,打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地域集中的产品研 发和供应链。从研发到生产的所有活动均在1-2小时车程范围内区域进行,上海生物偶 联研发部负责偶联药物的早期研究和工艺开发,无锡高新区的生物偶联药园区负责偶 联药物的GMP偶联生产,成品制剂及工艺开发和制剂生产,常州小分子基地承担载荷 和连接子的研发和生产,整个供应链都集中在一个中心区域范围内。

药明合联抓住快速增长的全球ADC及生物偶联物市场机遇,已服务100多个国内外客户。 药明合联专业的技术平台、强大的沟通和项目管理,加上地理位置邻近的生产设 施和全球认可的质量体系,使其有能力帮助客户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地将高度复杂 的生物偶联药物推向市场。 未来,药明合联将不断巩固全球领先的生物偶联药一体化技术平台,加速赋能全 球合作伙伴研发和生产高质量生物偶联药物,成为客户优秀的端到端(End-to-End)合作 伙伴。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举报/反馈

未来智库

18.4万获赞 15.1万粉丝
未来智库,智造未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