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11月6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环节,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发表了题为“论当今复杂世界中科学面临的挑战”的演讲。
以下是他的观点分享:
他说,很高兴,在疫情之后,我们有幸再次面对面交流。当今世界,科学正面临严峻挑战。我们正面临这样一个悖论:科学的进步令我们处于一个眼花缭乱的时代,而一个生活在其中的普通大众却对科学究竟是什么知之甚少。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各种高科技设备,让我们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有人开始怀疑科学、攻击科学。
毫无疑问,科学让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短短半个世纪间,磁共振、互联网等科技发展,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库和行动手段,随着科学不断进步、技术不断发展,我们还将被赋予更大的能力。
所有的科学进步都在为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带来解决的希望。但科学上的成功却伴随着社会对科学的不信任,一些个体在虚拟社区中甚至发出否定科学、反科学的声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对于科学的不友好正是通过科学提供的传播手段传播的,而技术进步进一步增强了它们的传播力。
应对这一矛盾的手段是对青少年从小进行科学教育、从小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理论、实践之间的不断碰撞,逐步培养起科学思维。
然而,即使在欧洲,启蒙教育也正在失落。许多国家没有把教育年轻人,尤其是科学教育,作为重要事项。不少国家在教育中缺乏科学教育。对儿童进行思维价值观教育,正是科学教育的先决条件。
科学所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女性科学家数量应该增加。由于历史和社会学原因,这一半人的创造力尚未被完全发挥出来。科学教育既要有针对男孩的,也要有适合女孩的。
人类正处于多事之秋,科学面临的另一项挑战是保持全球沟通。我认为,顶科协应该发挥自身作用,保持科学界的良好沟通。
科学与艺术、文学、哲学以及其他创造力的形式相类似,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到德国量子崛起,科学家都受到所处时代的各种影响。科学必须与其他创造性活动有共同发展,只有学术自由才能有批判性思维、才能不断迸发创造力,科学才能成为超越性的全球创造活动,要把促进和平的各类人士联系在一起。
科学除了要应对上述外部挑战,还要应对内部挑战——如何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新冠疫苗在不到一年内成功开发,而基础研究进行了约30年。我们必须不断提醒决策者,牺牲基础研究的长期性,而过度关注短期利益的应用研究,可能会阻断未来颠覆式创新发展的可能性。
我们应该强调“蓝天研究”的重要性,要让基础研究科学家安心工作。但目前的状况是,他们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申请经费。外部资金资助机构采用的竞争式、项目式的资金分配方式,适合应用研究,但不适合基础研究,尤其是刚起步的青年科学家。
科学家必须填写繁复的excel表格,来显示达到的KPI,包括期刊发表指数,这样的指标被夸大了,导致研究人员更专注于重磅期刊的投稿。我建议顶科协放弃相关评估方法,卓越的研究远比KPI需要更微妙而细致的判断。
当我们通过第三方科研评价机构对爱因斯坦用这些方式进行评价时,会发现他的得分很低,远不配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物理学家,而实际上目前科学界没人敢与他相比。
气候变化可能引发大规模人口迁移,新冠也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社会多么容易受到冲击与影响。危机和挑战可能会引发一些非理性的想法,但科学家必须始终坚守科学的价值观。历史上,很多科学家都曾在动荡而困苦的时代,坚定而努力地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而解答这些宇宙奥秘是人类发展的永恒动力。
作者:许琦敏
文:许琦敏图:邢千里编辑:储舒婷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文汇报

1344万获赞 89.5万粉丝
华文世界高品质阅读平台
文汇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