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浙江书展于11月3日至5日在滨海之城宁波举行。澎湃新闻在本届书展开设澎湃演播厅,邀约多位名家和线上的读者见面,畅聊阅读、分享观点。
11月3日上午,知名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女士回到家乡宁波参加第八届浙江书展,在澎湃演播厅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毛尖认为,宁波的生活水平很高,但文化生活还需进一步丰富。作为电影领域的专家,她认为宁波可以举办特色电影展。以下为访谈实录,语句稍作修改。
Q:您每次回到宁波,最想念的美食有哪些?
毛尖:我们宁波人是非常以自己的美食为骄傲的,当我在外地想家的时候,我会特别想念宁波本地的螃蟹,方言叫“呛蟹”。
回到宁波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说想吃螃蟹了。比如昨天我在朋友微信群里说上午要吃“呛蟹”,中午要吃酱毛蟹,晚上要吃醉毛蟹。于是群里很多人跟我呼应,表示这些食物也都是他们最喜爱吃的。
Q:有人说宁波菜的特点是臭鲜、极咸、价廉、易于保存,您会怎么形容宁波菜?这种特点和宁波人的性格有什么样的联系吗?
毛尖:宁波菜的特点和宁波人性格的联系: 宁波菜的特点体现在对生鲜食材的偏爱,这与宁波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由于宁波靠近大海,当地饮食文化深受其影响,偏好生鲜的食材。宁波人敢于食用生鲜食物,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冒险精神,也反映出他们的团队精神。在海上捕鱼需要团队协作,这种生活方式使宁波人更加勇于面对挑战,形成了一种“短兵相接”的生活态度。
宁波菜与宁波帮的精神: 宁波菜的传统,如极咸的口味和便于保存的特性,源于历史的需要。因为在清平的年代,打捞海鲜后为了便于保存下来作为冬天储粮,所以制成咸口,而又放许多辣椒来中和咸味,反而成为了当地的特色口味。这种传统保留至今,已经成为宁波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反映了食物的人民性和大众性。宁波人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共同塑造了宁波帮的精神——一种生活中积极获取资源,并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食物的准备和享用上,也表现在宁波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上。
宁波人在食物准备和享用方面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不仅仅是对食物的热爱,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热情追求。比如,家庭成员会全力以赴准备一款食物,这种全家参与的过程增强了食物的情感价值。宁波的食文化还包括对各种节日食品的精心准备,使得食物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文化和家庭的象征。这种对食物的仪式感和尊重在宁波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反映了宁波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礼仪和文明。
Q:您之前为《说宁波话的上海人》写过序,谈到那些从宁波来到上海的人就像是浮桥接通了双城,一方面宁波和上海很近,另一方面宁波人似乎坚持保留自己的身份,从您个人的经历出发,对此是怎么看的?
毛尖:上海和宁波的联系非常紧密,宁波人大量蜂拥进上海之后,使得上海成为了仅次于宁波的宁波人口最多的地方。我个人与上海的联系从小就非常亲近,即使我的爷爷晚年没有住在上海,我相信我与上海的亲近感依旧不会改变。实际上,宁波话在上海是非常常听到的,因为很多宁波人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
我18岁到上海读书时,并没有遇到语言障碍,这正是因为上海与宁波的联系非常紧密,宁波话在上海是普遍可听到的。不像来自其他城市的人,比如南京人和福建人,他们可能会在语言上遇到困难。在上海,即使是80年代,讲不同方言的人在买东西时也许会在价格上受到一些影响,但作为宁波人,我并没有因为语言而感到隔阂。
Q:怎么去理解上海和宁波的关系?
毛尖:上海与宁波有一种天然的纽带关系,上海人对于宁波话有一种亲切和包容感。几乎每户上海人的家庭中都有宁波的祖先,这是两个城市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在城市文化的层面上,宁波和上海就像是亲戚关系一样密切。
Q:宁波到现在也是以发达的商业文明广为人知,您在另一个访谈里说到希望这种商业文明能够进阶到文化层面,您现在认为宁波的文化有怎样的发展?
毛尖:宁波的商业文明极为发达,如果将上海的发展比作一部连续剧,宁波则是上海这部连续剧里的主要演员。因为宁波人不断涌入上海,在上海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许多成为了大亨,比如虞洽卿等。对于宁波的文化发展,我抱有期待。
但从文化角度看,宁波尽管城市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高楼大厦不断拔地而起,我认为宁波在文化软实力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实际上,宁波在硬件设施上已相当完备,例如拥有了自己的歌剧院,浙江会展也非常隆重。但是,这些硬件设施所呈现的文化内容和软实力仍然相对不够。我觉得宁波的商业文明发展过度,导致文化相对边缘化。希望政府部门加大努力,促进文化发展。虽然宁波博物馆和王澍设计的美术馆已经“出圈”,但它们的影响力还相对不够强,缺乏更多新闻传播和文化活动。宁波需要鼓励更多文化活动,促进全民的文化消费和追求。例如,作为电影领域的专家,我认为宁波可以举办特色电影展,比如中东欧电影展。利用宁波自身的地理和历史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国家政治力量的支持和推动。
Q:在近年的当代文学里,出现了像“东北文艺复兴”还有“新南方文学”这样的标签。对于宁波来说,在文学史上,它是否有自己的属性,或者是否能够把它归到某种江南/南方文学里进行共同的讨论?
毛尖:对宁波来说,我认为也存在着成为江南文化代表并进行当代复兴的可能性。宁波周边拥有很多美丽的地方,近年来,由于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的影响,一些地区可能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宁波因爱奇艺等平台的影视剧而变得更为人所知,多变的城市地理结构使得宁波成为电影和文艺片的理想拍摄地。城乡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宁波中心的紧凑规模,使得在影视作品中创造丰富多变的场景变得容易。因此,宁波非常适合电影的发展,应鼓励更多剧组来此拍摄。
Q:最近几年宁波诞生了一个科幻文学奖,您觉得这对于当代的宁波文学意味着什么?
毛尖:宁波诞生的科幻文学奖对当代宁波文学来说,意味着宁波在未来的文学领域可以拥有一席之地。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奖项,还应该成为宁波的一张文化名片,有助于推广宁波的文化形象。此外,宁波拥有丰富的江南山水文化,如同上世纪70年代电影《难忘的战斗》在四明山一带取景那样,应更多地展示宁波明亮的江南水乡美景。这种自然美和文化的推广,同样是宁波文学和文化宣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Q:语言和方言会影响思维,一个人说着不同语言的时候可能也是不同的。您的文字有很强的个人特色,这是否和宁波还有宁波话有关?
毛尖:语言与思维密切相关,宁波话的确对我的写作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宁波话的语速快,表达鲜明,这可能与宁波人的传统和环境有关。宁波人讲话直接、快速,可能是历史上需要在海上迅速传达信息的习惯所致。我追求的写作风格也是简洁明快,尽量用最少的词传达最多的信息,这与宁波话中的语言习惯不无关系。
宁波话和上海话还有所差异。宁波话在动词和名词的使用上更为丰富,我个人在写作上,更倾向于使用宁波话的表达习惯,追求简洁和直接。我认为的一个很明显的差异是上海话,相对来说就是语助词很丰富。比如外地的朋友经常会调侃上海人说,你们上海人说话就挺假的,因为一句话后面会拉拉拉拉什么的,但其实我并不觉得。但是我们宁波话比较少这些语助词,而是会结尾在一个名词或者动词上。所以我认为整体来说,宁波话的语言系统是一个动词、名词更丰富的语言系统。比如我们对海鲜的称谓就有很多种。上海海鲜把龙孔叫做贝壳类,宁波对贝壳类的说法则有几十来种。而在语系上海话是语助词更丰富,会让人觉得很适合女孩子撒娇,用来谈情说爱可能比宁波话更合适。
因为我自己是写专栏出来的,我觉得我从宁波话中得到非常多的滋养。我说话也好,写作也好,追求一种轻快的,卡维诺意义上的light。这种轻快不是轻浮的轻,而是说不给人阅读太多负担的东西。因为写专栏一千字就需要结束,我觉得这些都跟宁波话的底子是有关系的,我用词也相对来说是简洁的。所以我对自己句法的,或者是形式上的东西,我都会追求用最短的句子给出最大的容量,所以我也比较喜欢动词名词,而不是那么喜欢多用形容词。所以我觉得这些也可能和我们宁波人的语言习惯有关系的。
Q:宁波有山,有海,有古城,似乎具备一部文艺电影所需要的布景,是否有哪些电影与宁波有关?
毛尖:我觉得这些其实都是非常好的资源。但是我觉得这些资源还未被充分利用。
这当然也是一个,我可能自己作为宁波人,有点着急的地方。作为宁波人,我自然对此有些着急。其实,宁波与电影的联系颇为深厚。回想起我在香港的一次城市文化节,一位同为宁波人的老先生和我聊起宁波人在电影史上的贡献时,我感到异常激动。他提到,宁波人在中国电影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包括张思川导演的作品,宁波制作的第一部彩色戏剧片,以及邵逸夫等电影人的影响力。例如,邵逸夫带领团队到香港,对东南亚电影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外,像王丹凤和袁牧之等宁波电影人,也为电影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期,《三体》电视剧在宁波取景,宁波的现代建筑因此成为了热门的打卡地点。这不仅为宁波带来了科幻感,还展示了宁波近年来在建筑方面的成就。
我认为,宁波的江南水乡等美景应当更多地被电影拍摄所利用,以促进城市的宣传和旅游业的发展。正如浙江的《琅琊榜》一样,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广对电影宣传至关重要。我认为宁波作为一个富裕的城市,应该更加鼓励这类以江南山水为背景的电影拍摄,为城市的未来旅游业带来利好。
Q:如果让您拍一部宁波取景的电影,它可能会是什么样的?
毛尖:我可能会想去拍一部有关宁波实景的电影。有哪些场景呢,比如,一部关于孙中山在宁波的重要历史事件的电影。孙中山曾在宁波发表过关于“甬商”的重要演说,这是孙中山在1916年到访宁波期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电影的故事线将围绕当时支持孙中山的宁波商人,以及他们在同盟会中的活动。其中包括知名的宁波商人虞洽卿,他们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作出了重大贡献,包括运输武器等高风险物资。孙中山在宁波的火车站发表的演讲地点,如今应该仍然被保留着,这些历史地点将会是电影中的重要场景。
比如还有一个有关宁波文化地标天一阁的故事构想,一个关于宁波女孩钱秀云的感人故事。钱秀云为了能进入天一阁读书,甚至嫁给了范家的一位子孙,但最终未能如愿。这些历史故事不仅富有情感色彩,还体现了宁波浓厚的文化传统。
这些构想认知主要来自于自己的宁波人身份,而与我的学术研究无关,和我小时候接受的教育与生活中接触到的浙东文化有关。如王阳明的哲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宁波人对文化传统和教育十分注重,但在我看来,宁波的浙东文化标记并不明显。我认为在旅游和文化传播方面,宁波应该更加重视其历史文化地标。
(发表时略有删节)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