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晓辉

来源:团结报

湘西阳戏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富有特色、颇具影响的地方民间小戏,主要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八县市,覆盖了湘、鄂、渝、黔等少数民族地区。湘西阳戏在剧目、唱腔、表演等方面,与傩愿剧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已跳出傩愿剧的酬神祭鬼氛围,以娱人、自娱和纳吉为主,吹、打、弹器乐齐备及生、旦、净、丑角色皆有的戏剧特色。因为湘西阳戏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它从一丑一旦的“两小戏”或一丑一旦一生的“三小戏”发展成为现在的“多行当戏”,算时间,至少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所以,对阳戏的研究,在众多学科中具有相当广泛的实用价值。

湘西阳戏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原属于祭祀性戏曲,是由傩歌、傩舞、傩仪、傩面具等组成的傩戏演变而来,即土家族傩巫师(梯玛)跳神演变而成。傩戏最初都是乡民们为驱鬼除疫、祈福纳吉而演出,有神圣的请神方式,以后逐渐向世俗化发展,祈福敬神的目的性和宗教迷信成分逐渐削弱,娱人、自娱的功能渐渐加强,至清朝中叶,阳戏臻于成熟,广泛流传,成为湘西群众喜爱的民族戏曲剧种。

2018年凤凰县(春满梨园)首届地方戏曲唱段大赛阳戏表演。崔雪梅 提供

阳戏在湘西分成了“北路阳戏”和“南路阳戏”两个流派,但因流行地域的民间音乐风格的差别,或发展中受不同艺术形式的影响,故以河流为流布区域,形成三个“路子”,即流行于沅水上游称“上河阳戏”;流行于沅水中流、辰河水系的叫“辰河阳戏”;而流行沅水下流的酉水流域和漕水中上游的,称为“北河阳戏”。按照流布地域及约定俗成,上河阳戏称“上路”;辰河阳戏称“南路”;北河阳戏称“北路”,当地群众则叫“杨花柳”,湖北鹤峰、五峰称为“柳子戏”。湘西阳戏主要剧目有《捡田螺》《雷交锤》《桃花装疯》《三宝舞龙》《盘花》等。

阳戏的民间版本非常之多,传统剧目约有一百多个,这些都有幸留于民间的珍贵记录。在对民间版本的疏理中,凤凰阳戏最为完整,据地方史料记载,清同治四年(1866),民间就订撰有传统阳戏两部。我们在对阳戏民间文本搜集中,发现这样一个重要事实,这就是阳戏与傩堂戏、花灯、辰河戏的分离,阳戏艺人的相对集中,对阳戏版本及其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湘西阳戏民间文本的内容颇多,但从版本内容的取向来看,它决定于湘西地区的文化环境,这也许就是湘西阳戏的特殊性。

2018年湘西阳戏传习所送戏下乡惠民慰问演出。崔雪梅 提供

南路阳戏流行于湘西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花垣县,北路阳戏流行于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北路阳戏形成和发展受荆河戏、武陵戏、辰河戏等影响,阳戏班常以“半弹半阳”组班,多半演大路戏,如《刘海戏蟾》《赶子上川》《鞭打丁芦花》《紫金杯》《贫富上》等,唱腔以[正宫调]为主。因与弹腔交织发展,已形成了[导板][叫喊][一流][二流][三流][散板]等板式变化,其特点是“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

南路阳戏在吉首、凤凰又称为“辰河阳戏”,至今沿用。南路阳戏曾与花灯、傩堂戏结合发展,同台演出,俗称“阳花傩”。上演剧目则以民间故事为主,如《三宝舞龙》《捡田螺》《扯笋》等,并常为“阳戏头、花灯尾”,阳戏与花灯戏曲调掺和使用,唱腔以[七句半][一字][赶板]和[正宫调][翻山调]为主,男女分腔,交替调式,[一字][七句半][赶板]常连接使用,含有板式变化性质。阳戏传统剧目的题材,大多反映农村生活,艺术上主要植根于湘西花灯等民间歌舞,有唱、做、念、舞等,生活气息浓郁,特点鲜明。

湘西阳戏的唱腔尤有特色,北路阳戏唱腔分正调与小调,均属于民歌体结构。小调则基本上保持着民歌的原始风貌,正调以[正宫调]为主,其他内调还有[蛤蟆赶钓][金钱调][悦调][潼关调][小丑调]等。[正宫调]已有[一流][二流][三流][导板][叫喊][哀子]等式变化,大部分剧目均以它为主腔,故又被称“当家调”。

凤凰县举办元宵节(百花争春)地方戏曲大奖赛。刘 伟 摄

湘西阳戏虽然是由傩戏演变而来,但它有自己的特定表现,它与同时流行于湘西地区的傩堂戏相比,在表现内容和唱腔形式上都有较大的差异。阳戏的声腔源于弋阳腔,弋阳腔出自江西弋阳,明初及明中叶已流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南京、北京等地。

弋阳腔的特点是其曲牌联缀的结构中灵活性较大,演唱上有较高创腔余地,最能吸收流传地的民歌、小调且用方言土语,区域内的观众极易接纳。

湘西阳戏分文场与武场,文场音乐又分为吹打曲牌和丝竹曲牌两种。吹打曲牌源于民间吹打曲牌及借用其他剧种吹打音乐,分慢吹及快吹两种演奏方式。快吹一般较短并夹以小鼓、小锣,大多用于迎宾送客等场面。慢吹常夹大锣、大鼓伴奏,多用于升堂、发兵、点将等场。

丝竹乐曲牌一般用于文戏表演中,有时也伴以小锣、小鼓、碰铃等来活跃气氛。阳戏中所使用的打击乐牌子,多是民间吹打乐、花灯、傩堂戏的锣鼓点子发展而成,并借用了辰河戏、荆河戏的打击乐牌子。可分为唱腔锣鼓、念白锣鼓、程式锣鼓和专用锣鼓等四大类。打击乐演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头、二两付钹的交错演奏。演奏方法则分为“砍”“挤”“闷”“敞”。“砍”钹为两只钹一横一竖,竖边击横钹钹窝;“闷”钹又称“捂钹”,演奏时钹面贴紧。大锣的演奏方法分为敞、闷、边等。小锣演奏一般无固定念谱,出在不同的锣鼓点中,依据节奏或剧情需要加化演奏。阳戏唱腔伴奏的主要乐器是瓮胡,现在叫“大筒”,原是一种就地取材的自制乐器,琴筒为桂竹或以棕树挖空,蒙以蛇皮,音色清脆明亮,粗犷浑厚,略带瓮声。

乾州阳戏剧团建团40周年汇演。符伟 提供

湘西花灯戏脱胎于花灯歌舞,初期为花灯赛会中的某些花灯小戏,如《上茶山》《捡菌子》《扯笋》《单盘花》《双盘花》等。过去花灯戏一直与阳戏、傩堂戏合班演出,至20世纪60年代初建立专业花灯戏剧团,编演民间故事和现代生活题材剧目,并革新发展花灯戏曲调,花灯戏才具有戏曲规模,定为剧种。湘西的花灯歌舞历史久远,早在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就有花灯小戏演出活动。

史料记载,吉首阳戏艺人文天送生于清朝咸丰袑年,文天送擅长花灯戏、阳戏,像《捡菌子》《双盘花》《扯笋》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此后,凤凰禁疆营(即今长坪)出现了阳(阳戏)、花(花灯和花灯小戏)同台的半台班。这种演出活动仍是季节性的,常常出现在春节花灯赛会上,伴随着“送灯”的班子,从本村逐渐由近及远扩大到邻近村镇、山寨。20世纪30、40年代,花灯开始采用阳戏的大筒(瓮琴)进行伴奏,吸收武陵戏(旧称汉戏)的锣鼓点配合表演和烘托舞台气氛。同时表现题材也渐渐扩大,因此在当时被艺人们自称为“一套人马两样式、什么场合都能去的草台班”,同时演出傩堂戏和花灯戏,形式一种花(花灯戏)、傩(傩堂戏)同台演出的“两合班”。这时的花灯戏就已随“两合班”在湘西各地广泛流行了。

乾州阳戏伴奏文武场。符伟 提供

湘西花灯戏的唱腔分为灯调、杂调两大类,属民歌体结构。湘西花灯戏唱词语言属北方语系,俗称西南官活。在发展中,花灯戏受到阳戏的影响,同时具有了简单的板式变化。花灯戏唱腔长期与湘西其他民间小戏音乐相结合而演变发展,在花灯戏和阳戏中,“阳戏头,花灯尾”或“花灯调、阳戏调”相互吸收。

灯调,即花灯曲调,是湘西花灯戏的主要唱腔曲调,在唱腔中用得最多,并保持着花灯的故有风格。就其表现的内容形式而言,其可分成“歌舞曲”与“戏剧曲”两类。歌舞“灯调”大多节奏明快,旋律活泼、跳跃。常用的歌舞灯调有[种茶][货郎调][送茶调][四季花儿开][十二月采茶][闹元宵][观灯调][大花鞋][一花开来一花谢][绣荷包][拜新年][七猜八摸][跳粉墙][倒茶][谢菜][小姐进花园][门外菜花开]等。戏剧性的灯调旋律优美、婉转,常用于抒情,也可叙事,可塑性强,能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乾州阳戏团老前辈黄德玉向滕马儿授艺。符伟 提供

因为湘西花灯戏有和傩堂戏同台演出的历史,所以很多曲调是直接借用傩堂戏,如傩堂戏的[驾云调][梁山调][美女调][几时来][丫环调][扎寨][抛梁调]等。它们与花灯调交织使用,是花灯音乐的补充,也是花灯戏曲化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今的湘西花灯戏唱腔还保留着两种结构,一种是演出载歌载舞的花灯小戏,选用活泼、轻松的花灯调,以多曲组合来表现戏剧内容;第二种是演出大型剧目,用基本曲调进行创编并发展必要的板式,有时也运用宫调变化与多声部的歌唱方式去刻画人物,表达感情,揭示主题。花灯戏的声腔体尚未定型,因而它还是发展中的剧种。

湘西阳戏。明克林 摄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地址:fmxx0743@foxmail.com

编辑/李艾家 周登友 黄沙沙

审核/尚欣 王向远

更多资讯

持续关注!

举报/反馈

封面湘西

1.1万获赞 2427粉丝
你关注的!就是头条!
湘西大瀚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