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1月3日第十版聚焦十八洞村的十年之变。
位于湖南湘西武陵山区的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是一个传统的苗族聚居村落。2013年以前,这里是一个外人无从知晓、贫穷落后的偏僻山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贫困发生率高达57%。精准扶贫的十年来,十八洞村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战略方针,因势利导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创业,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中国减贫事业的一张闪亮名片。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10年前,十八洞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不及当时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集体经济更是空白。村子交通闭塞,道路狭窄破败,基础设施缺乏,村民普遍生活贫困,年轻人均在外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在村里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一些人甚至常年指望靠政府救济过日子。
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
自开展精准扶贫开始,扶贫工作队开始进驻,为十八洞村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充分利用村里的资源创造脱贫致富的条件。自此,十八洞村发展出了水果种植、山泉水、黄金茶、旅游民宿等多种产业。
走进十八洞村的猕猴桃基地,饱满的猕猴桃挂满枝头。今年,十八洞村的猕猴桃迎来大丰收,村民们陆续开始采摘。2014年,十八洞村采取“飞地经济”模式,全体村民与企业合股成立公司,异地流转土地发展猕猴桃产业。如今,猕猴桃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每年户人均分红近800元。
猕猴桃走出大山,黄金茶跨越山海。今年10月,57箱、182.4公斤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黄金茶经湘西海关检验检疫合格后,以“跨境一锁”模式出口香港。这是十八洞村黄金茶首次出口。近年来,花垣县推动十八洞村黄金茶品牌与企业合作,建设了万亩黄金茶种植基地,组建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
十八洞村猕猴桃喜获丰收。
十八洞村位于湘西大山深入,海拔较高,从山间流淌的山泉水也成为村民的幸福源泉。十八洞村引进企业投资建设十八洞村山泉水厂,一条全自动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约1万瓶水,每年为村集体创收60万元左右,带动数十名村民常年在水厂务工。
精美的苗绣也成为十八洞村民们的致富“法宝”。69岁的石顺莲是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4年退休后,她为全村95%以上的妇女进行苗绣专业培训,培训出50多位绣娘,开拓出一条“家门口”的致富路。后来,十八洞村先后与多家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苗绣成为了十八洞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2018年,苗绣合作社与中车株机“牵手”,十八洞苗绣搭上高铁走出大山,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中车株机每年至少可以提供10万至20万元的订单,绣娘们有稳定的活干,我也就放心了。”石顺莲告诉记者。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看到苗绣产业的发展现状,也返乡加入“苗绣大军”。
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理念也深深影响了当地贫困村民。深度贫困户、曾经有名的“懒汉”龙先兰,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一扫长期颓废的状态,积极发展养蜂产业,不仅自己成功脱了贫,还成为了村里的养蜂产业带头人,不仅自己养蜂400多箱,还带动100多户养蜂1200多箱。如今,靠着养蜂和腊肉,龙先兰一年有50多万元收入,从此过上了甜蜜的生活。
文旅融合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2021年,十八洞村连同附近的矮寨、德夯大峡谷晋升国家5A级景区,十八洞村的文化旅游产业也迎来爆发式增长。特别是随着张吉怀高铁和湘西边城机场的开通,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纷纷涌入十八洞村。
随着十八洞村旅游业的发展,村里的民宿也越开越多,全村共有民宿、农家乐20多家,曾经常年在外打工的杨正邦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暑期以来,村民杨正邦每天忙的不亦乐乎,每天凌晨5点开始,他就要为自家的民宿备菜。
“暑假是旅游旺季,平均一天要招待400多个客人,毛收入2000元。”杨正邦乐此不疲。自从村里的旅游、种养等产业发展起来后,他回到家乡创业,再也没有外出打过工。
像杨正邦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如今的十八洞村,旅游产业风生水起,2022年共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
游客在十八洞村参观游览。
作为苗族传统村落,十八洞村90%以上建筑为传统苗家民居,百年以上的古建筑约占10%。2018年,十八洞村从外部引进规划设计团队,对全村自然资源、历史人文、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并改造,保留苗寨古老风格,修缮古色古香的苗族民居,修建大量旅游设施,让建筑物与周边山水田园融为一体。
为了方便游客参观、丰富旅游体验,村里还修起古驿道,开起了苗绣体验馆,设置了多个山货集市百多个摊位,帮助上百名村民就近就业。经过大规模改造,十八洞村与周围的绿水青山相得益彰,一座古色古香的边城苗寨应运而生,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来的游客多了,不少嗅到商机的外地老板纷纷前来投资。今年6月,凤凰县“蜡的世界”蜡染公司负责人麻莲针,在村里开设了一座蜡染体验馆。“开馆后参观的游客数不胜数。既带来了经济效益,也有利于非遗传承。”麻莲针介绍。
如今,乡村旅游已带动十八洞村398人参与旅游服务及周边产业。除了老人和小孩,全村900余人几乎都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脱贫致富吸引人才回流
随着张吉怀高铁通车,今年8月湘西边城机场正式通航,十八洞村交通条件大幅改善,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许多大学生、年轻人开始“人才回流”。
现任十八洞村团支书的施康就是村里的“归二代”。2019年,大学毕业不久的施康回到十八洞村,成为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和一名自媒体创业者。学动漫设计的施康会拍照、剪视频,他拉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用镜头记录下十八洞村真实的乡村生活,发布在短视频平台上。并且注册“十八洞村返乡人”抖音号,试水电商产业,帮助村民卖蜂蜜、腊肉、辣椒等农产品。
“时至今日,我们的直播销售额已经达到100多万,不仅帮十八洞村卖出了不少好货,也拉动了附近一整片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在就业方面,除了6名固定团队成员,我们还会雇佣村民帮忙打包发货,不到1000人的村子,有100多人都参与了我们的事业。”施康说。
直播带货中。
如今,从十八洞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已有40多个,其中11个人都在毕业后选择回到十八洞村发展。除此之外,许多离乡打工的年轻人也看到了村子里的机会,回到家乡。他们奋斗的方式不止返乡创业,有人成为驻村干部,有人进入村委会工作,也有人回家帮父母经营农家乐,赚到的钱不比城里少。
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介绍,10年来,十八洞村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方针,全村形成了旅游、山泉水、劳务、种养、苗绣等多个产业,大批年轻人陆续回村,投入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战场。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688元增加到2022年的23505元,村集体经济从过去的空白增长至2022年的380万元。
(中国日报湖南记者站 邹硕 朱友芳)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举报/反馈

中国日报网

1570万获赞 316.9万粉丝
中国日报网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最具影响的英文网站,为全球网民提供多媒体资讯服务。网站及本账号运营主体为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日报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