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大学生社会适应不良,个人发展受阻

偏执的偶像崇拜除了在思维和行为上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表现为在偶像崇拜过程中难以接受现实,会对偶像的生活、成就和形象产生过高的期望,并且难以接受所崇拜对象的失败或缺陷。

这种思想和情感上的扭曲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对现实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从而导致与社会脱节,主要表现为:一是影响学业成绩。

大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关注偶像而不是学习,将学校课程抛之脑后,更有甚者可以为了偶像放弃自己的学业,大部分偶像崇拜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成绩,这些都不利于个人学业以及未来长远的发展。

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因为盲目偶像崇拜,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无法在这些方面得到发展和成长,更有甚者一心投入追星事业,忽略了自己的职业发展、学习成长等方面的重要性。
这种行为可能会让大学生缺乏自我认知和自我提高的动力,进而影响到个人的未来发展前景。
二是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在盲目偶像崇拜过程中,缺乏社会适应能力是对大学生造成的现实影响。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太过依赖偶像而无法与他人良好沟通和交往,从而导致社交障碍问题,
他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喜欢的偶像世界中,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

这种行为可能会让大学生在面对困境时无法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甚至会加剧他们的孤独感和疏离感。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缺乏,行为和性格逐渐边缘化,从而丧失适应社会的能力。

干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鉴别和认同,价值观扭曲

大学生对偶像的选择具有主观能动性,受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加之自身认识水平、审美能力和价值判断的不成熟,如果大学生树立了不恰当的偶像崇拜观念,就会造成价值观的扭曲。

在非理性偶像崇拜的情况下,大学生可能会将偶像的行为视为标准,即使这些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他们也会追随这些偶像的行为模式。这样的行为会对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让他们迷失了自我,减少对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

在对偶像崇拜行为影响的分析中,少部分大学生认为偶像崇拜不利于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以及影响个人价值的判断和选择。

一是产生浮躁的消费观念。在非理性偶像崇拜的情况下,大学生可能会受到偶像的消费观念影响,认为所谓的“品质生活”就是不断地购买奢侈品、追求高端消费等。

而忽略了自身和偶像之间消费水平的差别,忽略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在于追求和偶像一样的生活,而是以自身条件为基础,尽量展现更真实的自我。

后来也有很多地方台报道,有一些高中生、初中生或者小学生为了购买偶像的海报和唱片以及周边,
或者帮助偶像氪金买代言,不仅无心学业,更是花费父母的血汗钱追星,消费观极其扭曲。

二是产生偏狭的审美观念。一些偶像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照片或视频可能会刻意塑造某种形象,大学生可能会被这种形象吸引,盲目追求该形象背后的审美观念,认为偶像觉得美的事物就是大众的审美,而忽视了审美观念应当是多元化的,每个人眼里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三是产生单一的成功观念。大学生可能会受到偶像的成功经历影响,认为只有按照其路径走,学习一样的技能,或是做一样的工作,才能获得成功,这样的观念也是狭隘的,成功的定义不受限制,活出自己的独特性才是成功。

四是产生虚荣的竞争心态。在非理性偶像崇拜的情况下,大学生可能会为了追求类似于偶像的生活方式和形象而不断竞争和攀比,而忽略了自我发展和内在价值的重要性。

大学生偶像崇拜产生消极作用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复杂性

第一,大学生对偶像的认知易受不良因素的干扰。首先,大学生本身处于发展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但在形成过程中可能被一些固有的错误思想影响,具有不稳定性,从而导致他们对偶像的态度出现偏差,加剧了偶像崇拜的消极作用。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表现出的反应,是后天习得的。大学生在各种环境中学习并内化了已有的世界观,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偏离了主流的价值观。

例如,有些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偶像崇拜而不是学习之上,忽视了内心成长和发展的真正需要,受非理性主观意愿的引导,做出了某些极端行为。

其次,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学生满足于现状,缺乏远大理想,追随偶像的富足生活,逐渐放弃了社会主流的共产主义人生观,加入“娱乐至上”和“享乐主义”的行列。

最后,现代社会的竞争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容易陷入功利化、金钱化的世界中,难以抵挡物质生活奢侈的娱乐明星的诱惑,对娱乐明星产生极度崇拜的心理。

第二,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冲动性。
大学生狂热地、不加选择地寻找娱乐偶像,与现有的生理特点密不可分。大学生正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上升期,这时他们精力充沛,对许多事物感兴趣,对生活充满幻想,并产生了性意识、情感追求等。

一方面,大学生期间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吸收新事物的能力强,认同感强,利用对时尚娱乐偶像的探索来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另一方面,性的发展和成熟使一些学生渴望与同龄人交往,让他们有了恋爱的冲动。

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的,人性实际上是一种神秘生命动力的产物,是一种生物遗传本能,其核心是性欲的驱动。
当这些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学生就会盲目地寻找情感对象,在娱乐性的偶像崇拜中寻求情感支持,表现出对偶像的冲动行为。

第三,大学生对偶像的认知具有感性化倾向。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简单的环境中,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很多时候无法辨别是非,在对偶像崇拜时亦是如此待。

对于偶像所表现出来的状态非常情绪化,部分大学生仅仅注重偶像的外在形象,深陷对偶像的情感表达,
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魅力四射、赏心悦目的偶像身上,以获得暂时的快乐和另类的满足。
家庭教育方式错位和偶像崇拜教育盲点

权威型教育的家庭中,父母对于子女的管束过度,总是将自己的观念强制灌输给子女。这种方式较为严苛,子女往往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子女的情感需求难以满足,便从偶像身上寻求安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子女偶像崇拜的情感依赖。

放纵型教育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管教过度放松,过于溺爱,
即便子女的要求不合理,有时也会因疼爱而尽力满足。
这种方式虽然充满浓浓爱意,但对于子女的教育管教基本呈现失控状态,容易让子女我行我素,纵容子女偶像崇拜中的狂热追星行为。

所以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子女的偶像崇拜行为,家长要合理选择家庭教育方式,平等地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家长对孩子的偶像崇拜行为认识不够,缺乏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大学期间,大多数家长因为子女外地上学,与孩子的直接接触较少,这也导致了亲子之间情感交流的减少,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加深,亲子关系疏远,
大学生会寻找偶像作为自己的情感支撑也造就了大学生偶像崇拜的产生。

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缺乏偶像崇拜引导意识,并没有深刻认识子女的偶像崇拜现象,对子女的偶像崇拜行为并不关注,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缺乏偶像崇拜教育。

家庭偶像崇拜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心理教育一样,都需要家长对其进行引导,关注孩子偶像崇拜崇拜过程中产生的非理性行为,
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纠正孩子偶像崇拜不良行为。

高校偶像崇拜思政教育内容不足和缺乏创新

第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足。就高校现状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重视不够,不仅忽视了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积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忽视了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消极影响。

对大学生的教育缺乏偶像崇拜相关的具体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辅导员等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关注不够,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态度往往不明确,
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对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引导意识不强烈。

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偶像的片面理解和肤浅选择,以及大学生对偶像的盲目迷恋。

第二,对大学生的榜样教育创新不足。
榜样示范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和警示作用的人和事进行展示和传授,提高人们的认识,规范其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

在今天的榜样教育中,偶像和榜样的精神价值往往被提升到抽象的思想和理论层面,榜样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更加教条和古板,对大学生进行灌输,高高在上的榜样没有感染力,严肃而刻板,这就拉长了榜样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传统的榜样教育很难适应娱乐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榜样教育喜欢用大量的篇幅进行文字宣传和报道,把榜样变成现代大学生无法接受的正面形象,
从而间接导致了大学生中娱乐偶像崇拜现象的产生。

在校园文化中,榜样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没有采取全面的措施来宣传榜样,仅仅简单地处理榜样人物的文章,悬挂横幅、张贴海报等,使之形式化,不利于发挥榜样教育的积极作用。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度有待提高。
当学生离开家庭环境,进入学校的集体生活,环境的变化总会给学生的生活带来困扰。集体生活对学生的人格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成为一种成长和锻炼的方式。

首先,与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文化的同龄人同住一个宿舍,宽容、相互理解和支持是创造和谐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要与同学和睦相处,把共同利益放在首位,以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老师。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1995年或 2000 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非常地宠溺,使得他们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甚至有些人还有不良习惯,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局面。

因此,在环境融入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在群体融入方面就更有困难,没有能力处理群体生活中的人际压力问题。

举报/反馈

极木育儿

5.9万获赞 5998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