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介绍了唐朝人杜环被俘后从中亚游历到非洲的大背景,这一篇将根据《经行记》残篇原文展示8世纪中期各国的风土人情。
杜环出身于大唐史学家族,因此《经行记》保留了史学家客观、准确的特点,值得一提是文中对于伊斯兰教的描述,大家可自行参照。这也是中国史籍中最早的伊斯兰教记录。
以上地图根据《经行记》原文和相关史料标记,估计不太准确。
我们且由远及近,按照杜环的游历路线反向而行:
一、摩邻国。
摩邻国是杜环随军游历最远的地方,上图最左边的黑色部分,大致位于今天的非洲摩洛哥。
杜环称之为摩邻,估计是根据阿拉伯语对这里称呼Maghrib(gh没发音?),即日落之地。
摩邻国,摩洛哥,呵呵。
文中描述到:
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马食干鱼,人飡鹘莽。 鹘莽,即波斯枣也。瘴疠特甚。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摩邻国的位置是在今天埃及的西奈半岛附近。不过我还是倾向于在摩洛哥。
原因是埃及是非洲唯一没有被黑人大面积覆盖的地区,在古埃及的壁画和其他文物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皮肤黄红的埃及人与黢黑的努比亚等民族作战的场景。
二、苫 [shàn]国
苫国大致位于今天的叙利亚地区,阿拉伯人称呼这里为Sham。
文中描述苫国:
造屋兼瓦,垒石为壁。米谷殊贱,有大川东流入阿俱罗,商客籴此粜彼,往来相继。人多魁梧,衣裳宽大,有似儒服。其苫国有五节度,有兵马一万以上。
苫国的位置居于拂菻(拜占庭帝国)与大食之交,由于两个大国经常大战,所以两国的商贸往来通常经过苫国。于是苫国贸易发达、商人汇集。
同时,现代埃及学者根据古代阿拉伯资料整理的《阿拉伯马格里布史》一书中,提到了叙利亚地区出兵了一万军队前往攻打摩邻国。
这与杜环所述苫国兵马一万以上是巧合吗?不,这恰恰证明杜环在阿拉伯军队中大概是幕僚或者中级军官的角色,才会涉及到准确的军机事宜。
当然关于苫国的地图是我乱画的,没这么大,也不是这个疆域形状。
三、拂菻国
拂菻,即拜占庭帝国,也即东罗马帝国。
拂菻国在苫国西,隔山数千里,亦曰大秦。
杜环为什么会想出拂菻这个古怪的翻译名?英国史学家Henry Yule分析,是从古希腊语中的bolin的谐音来的,意为城市。
扯一个额外的点,拜占庭的首都,罗马人称其为君士坦丁堡,阿拉伯人后来喊的伊斯坦布尔Istanbul。其中Istan来自于古波斯语,意为明珠,bul即来自于古希腊语的bolin。
其人颜色红白,男子悉着素衣,妇人皆服珠锦。好饮酒,尚干饼,多工巧,善织络,或有俘在诸国,守死不改乡风。琉璃妙者,天下莫比。
杜环大概也是第一次见到白种人吧,天天晒着地中海的太阳,肤色白里透红。
另外,古罗马的玻璃制品(我们叫琉璃),技术确实领先于世界。
胜兵约有百万,常与大食相御。
事实上,不论是白衣大食还是黑衣大食,其主要的敌人就是相邻的拜占庭帝国。
四、黑衣大食
由于杜环被大食军队所俘,在其境内待的时间最长,所以对大食的风俗,特别是伊斯兰教的特征描述非常详实。
其女环伟长大,衣裳鲜洁,容止闲丽。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
唐朝以胖为美,所以杜环到了阿拉伯,见到这么多“环伟长大”的女子,应该感觉美女如云吧。可惜,人家出门都戴面紗。
不过我纳闷的是,人家都挡了脸,那么杜环又咋知道这些女子“容”止闲丽?你品,你细品。
无问贵贱,一日五时礼天,食肉作斋,以杀生为功德。
系银带,配银刀,断饮酒,禁音乐。
人相争者,不至殴击,又有礼堂,容数万人。
按我们了解的穆斯林习俗,你就说1300多年的杜环写得准确不准确吧,继续看。
每七日,王出礼拜。登高座为众说法曰︰“人生甚难,天道不易,奸非劫窃,细行谩言,安己危人,欺贫虐贱,有一于此,罪莫大焉。凡有征战,为敌所戮,必得生天,杀其敌人,获福无量。”率土禀化,从之如流。
看杜环记录得这么详细,应该是到现场去参加了哈里发的说法仪式。至于到底是在耶路撒冷、巴格达或其他城市,没法考证。
“凡有征战,为敌所戮,必得生天,杀其敌人,获福无量。”这就是阿拉伯人在拥有伊斯兰教之后所向无敌的原因,为圣战而死必升天,杀敌越多福报越多。
驼马驴骡,充于街巷,刻石蜜为卢舍,有似中国宝舆。
石蜜就是冰糖,中国的冰糖大约是在公元8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也就是怛罗斯之战后,甚至有可能就是杜环把技术带回来的。
用官方的说法,战争加强了文化、技术交流。
但是,呸,算算亏大了,我们传过去的有造纸术啊,欧洲文艺复兴的基础条件呢。就换了个冰糖回来,血亏。
绫绢机杼,金银匠,画匠,汉匠起作画者,京兆人樊淑、刘泚,织络者,河东人乐阫、吕礼。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的造纸厂、纺织厂大量兴起,你看看杜环这描写的情况就知道原因了,连具体的工匠名字都有。
又有鸵鸟,高四尺以上,脚似驼蹄,颈项胜得人骑,行五六里,其卵大如三升。
最早的鸵鸟记录。关于鸵鸟蛋的记录,应该是在汉朝。
今吞灭四五十国,皆为所役属,多分其兵镇守,其境尽于西海焉。
这里就能看出来新兴的阿拉伯帝国实力有多强大,以及地盘扩大之后不得不分兵镇守。在各地起义和反叛不断的情况下,杜环所属的呼罗珊军也不得不四处调动扑火。因此,才有杜环四处游历的经历。
五、末禄国。
末禄国,现在叫Merv(土库曼斯坦的梅尔夫城附近)。
其实末禄国应该画在黑衣大食的境内,或者是边境线上。但是考虑到杜环的《经行记》单独把它列为一国,所以画在了线外。
末禄国,是黑衣大食起家的地方,也是呼罗珊地区的首府,更是打败高仙芝的呼罗珊军的总部所在。
其城方十五里,用铁为城门……其土沃饶,其人净洁……其大食东道使镇此。
由此可知,末禄国从属于大食,是一个军事城池,类似于被安西都护府节制的西域各国。
从此至西海以来,大食波斯,参杂居止,其俗礼天,不食自死肉及宿肉,以香油涂发。
其时,萨珊波斯已经被灭国百年有余,虽有波斯之名,但是主体上的信仰已经都是伊斯兰教了。
六、中亚四国:康国、拔那汗国、石国、碎叶国。
这四国放在一起,因为都是昭武九姓,均属于安西都护府的管辖范围。
康国:
一名萨末建。土沃人富,国小,有神祠名祆。诸国事者,本出于此。
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附近。这里提到的袄教,即拜火教,传入中国的明教即脱胎于此。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拔那汗国:
城有数十,兵有数万。大唐天宝十年,嫁和义公主于此。国主有波罗林,林下有球场……从此至西海,尽居土室,衣羊皮叠布,男子妇人皆著靴。妇人不饰铅粉,以青黛涂眼而已。
拔那汗国,又叫宁远,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附近。是大唐在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属国。因此大唐曾将和义公主远嫁至此。
石国:
其国城一名赭支,一名大宛。天宝中,镇西节度使高仙芝擒其王及妻子归京师……并西北流,土地平敞,多果实,出好犬良马。
石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与拔那汗国接壤,高仙芝灭石国,也是与两国之间的矛盾有关。扶一个,打一个,这正是历来大国维持区域平衡的手段。
碎叶国:
川中有异姓部落,有异姓突厥,各有兵马数万,城堡间杂,日寻干戈,凡是农人,皆擐甲胄,专相虏掠,以为奴婢。其川西头,有城名怛逻斯石国大镇,即天宝十年高仙芝军败之地。从此至西海以东,自三月至九月,天无云雨,皆以雪水种田……饮蒲萄酒、糜酒、醋乳。
碎叶国,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也是安西都护府的重要据点。突厥被打散后,于此处有很多小部落,因此民风彪悍、纷争不断。
文中提到的醋乳,我怀疑是酸奶。
再提一句,据说碎叶城是诗仙李白的出生地,因此有宣传李白不是中国人。咋可能,李白应该是大唐驻军或者商贾的后裔,不然史书中早就形容他是胡貌了。
七、师子国。
资料不足,这个地方我没法在地图上标记,以《经行记》文中看来,应是今印度,具体范围不详。
亦曰新檀,又曰婆罗门,即南天竺也。国之北,人尽胡貌,秋夏炎旱。国之南,人尽獠面,四时霖雨,从此始有佛法寺舍。人皆儋耳,布裹腰。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儿,是提到师子国北部的人是“胡貌”,估计是古月氏人南迁的后裔。而南部则是“獠面”,即古印度土著,估计丑的吓人。
形容南印度土著的“儋耳”一词,是指耳朵下垂,推测应是佛教影响,故意用重物拉长耳垂。
-----------------------------------
怛罗斯之战后,杜环被俘及游历的背景阅读:
《通典》所录的《经行记》仅1500余字,但杜环的描述却非常准确,为我们展现了公元8世纪的各国风情。如果全篇未佚,那该是多么美妙。
本文资料主要来自张一纯《<经行记>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