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丽区丰年村街道心灵驿站是社区居民发泄情绪的“树洞”,也是邻里、夫妻、亲子之间倾情沟通的平台(引题)
“心”服务开启“心”动能(主题)
在津塘公路立交桥东侧,一座小院静立在电大路旁,身后的泰兴里将其半围在怀中。院内一棵参天大树洒下满院的树荫和一地金黄落叶,置身其中,恍惚让人远离城市的喧嚣,寻得心灵片刻的宁静。这里是东丽区丰年村街道爱心家园,也是我们要探访的丰年村街道心灵驿站的所在地。院落虽小,却设施齐备,这里有温馨、私密的心理咨询室,有可以无声表达的心理沙盘,还有可以同时容纳几十人的活动室……它是社区居民发泄情绪的“树洞”,也是邻里、夫妻、亲子之间倾情沟通的平台。
在社区建立心理服务站并不是新鲜事。从2018年国家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之后,全国各地的社区心理服务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但现实的问题是,虽然站点的数量多了起来,但心理服务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站点“空置”的现象。
心灵驿站深入中学进行心理辅导。
而东丽区丰年村街道的心灵驿站却在重重困难中实现了服务升级。正式挂牌试运行不到一年的时间,不仅为居民提供了“心”服务,更为整个丰年村街道的基层治理注入了“心”动能。
疏导:给情绪一个出口
每天按时出门上班,到点回家做饭,晚上辅导上小学的孩子做功课。家住丰年村街的晓熙(化名)过着有条不紊的生活,但她从没和别人说过自己的“心病”。今年4月,在街道社区举办的一次社区心理健康讲座上,晓熙了解到原来身边就有这么一个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平台。几天后,她走进这座小院,把长期以来积压在她心中的种种烦恼一口气倾诉了出来。
“长期失眠;工作力不从心;经常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而苦恼;焦虑孩子的学业;对未来不抱希望……”丰年村街道心灵驿站负责人汤学凤告诉记者,刚刚接触晓熙的时候,她的状态很差,已经出现轻度抑郁的倾向。“晓熙是在已经无法消化自己负面情绪、感觉求助无门的情况下找到我们的。她起初就是想跟陌生人发泄一下情绪,但是在第一次心理疏导之后,她决定放下顾虑,接受长期的心理咨询服务,来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在此后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晓熙成了小院里的常客,她每周都会约心理咨询师做一个小时的心理疏导。随着咨询的深入,她的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不仅人看起来更有精神,而且倾诉的内容也更加积极向上。经过整整十次心理疏导后,晓熙告别了小院,准备靠自己的力量,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重新拥抱生活,这次心理咨询服务也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汤学凤告诉记者:“晓熙是我们开展社区心理咨询服务以来最成功的个案。对她进行心灵疗愈的过程,也践行了我们建设心灵驿站的初心——深入基层社区,对居民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通过及时疏导,让可能出现的心理疾病消弭在萌芽。”
探索:构建一站式心理服务模式
社会心理服务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的平安稳定。2018年《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印发,提出要“以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80%以上”。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专业人才的缺乏,许多社区难以实现“一站式”服务,加之社区居民普遍缺乏主动求助的意识,或者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等观念的影响,使得不少心理咨询服务站长期处于“空置”状态,服务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让社区心理服务站真正发挥作用?2022年东丽区打破惯有的街道工作人员兼职提供心理服务的模式,采取招投标的方式,购买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服务,解决了资金投入和专业人才缺乏的难题,真正把这件事落了地。
汤学凤带领自己的社会工作组织接手这项工作之后,首要任务就是跟东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起,在丰年村街道构建“一站式”心理服务的试点。汤学凤介绍说:“现在我们的心灵驿站由3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轮流坐班,确保随时满足居民的心理咨询需求。同时,还培养了15名由网格员和社区民警组成的兼职心理辅导员队伍。形成了兼职心理辅导员在社区工作中及时发现居民心理问题,转到心灵驿站,由专业人员跟进咨询服务;遇到严重心理疾病患者,快速对接安定医院等专科医院提供更专业的治疗;待情况稳定后,居民回社区由心灵驿站提供帮助,恢复心理健康,这样一个闭环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体制机制得到完善,专业人才也能够满足需求,下一步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怎样改变居民忽视心理问题,缺少求助动力的问题。“坐在房间里等,是不可能扭转这种现状的。一定要找到突破口,打开居民的心扉。”汤学凤告诉记者,为了拓展服务对象,心灵驿站与丰年街道紧密合作,将社会工作服务站和心灵驿站的资源互相融合、叠加。一方面通过兼职心理辅导员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居民之中,另一方面在街道下辖的三个社区和周边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各种心理服务公益讲座,公开心理咨询电话,引导居民主动了解并寻求帮助。
破冰:从子女教育深入家庭细胞
分析各个渠道的反馈,汤学凤敏锐地发现,相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居民更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长,也更愿意在亲子关系和子女教育的问题上主动求助。
去年秋天,独自带孩子来天津上学的刘莉有点焦虑。一天晚饭过后,她和儿子因为学习问题争吵了几句。其实这样的小摩擦在家经常发生,但才8岁的孩子突然看着她说:“妈妈,有时候你这样跟我说话,我都想死。”当时,刘莉心里咯噔一下,她完全没想到孩子突然会说出这样残酷的字眼,“我当时觉得不能把这句话当成孩子的口不择言,但是在亲子关系上出了什么问题,到底该跟孩子怎么谈,我一点儿头绪都没有。刚好那几天社区宣传栏上张贴了心灵驿站的咨询电话,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带孩子来了。”
去心灵驿站之前,刘莉和心理咨询师做了沟通,并没有告诉孩子要去做心理疏导。“我先跟孩子承认了错误,表示妈妈最近脾气有点急,可能有的地方做得不太好。但是具体哪里有问题,自己又想不明白,不如一起去找一位老师聊聊,让她给评评理。”听到妈妈这样说,孩子特别配合,高高兴兴地来了心灵驿站。原本预约1个小时的心理疏导,一下子聊了快2个小时。“我全程都坐在旁边,听儿子向咨询师讲述心里的委屈。从妈妈的坏脾气,给自己的压力,到进入新学校,换了新环境感到不适应……我从没想过,这么小的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和人有这么敏锐的感受。”这次咨询之后,刘莉变了,她不再是家里说一不二的威严母亲,对家里的一些重要决定,她会主动跟孩子提前商量,甚至征求他的意见。之前羞于出口的爱和关怀,她也会用留纸条的方式向孩子表达。
“其实许多带孩子做心理咨询的家长,自身的问题也不少,有的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我们在给孩子做心理疏导的同时,也是在引导家长正视自己的问题,启发他们主动寻求改变。”心灵驿站的心理咨询师马金良告诉记者,“在这样的心理咨询过后,不仅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家庭中潜在的其他隐患也可以被及时发现和解决。正因如此,受益家庭对于心理咨询服务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更高,甚至会成为我们的义务宣传员。”
王玉婷和刘莉,就是在社区心理辅导课上认识的朋友,作为一名全职妈妈,王玉婷同样非常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王玉婷对记者说:“妈妈们在一起除了吐槽教育的艰辛,其实也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我能在家门口随时找到心理咨询师,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经常和马老师他们聊一聊,我可以随时审视自己,观察孩子,许多问题都在萌芽中就得到了解决。所以,社区一有心理讲座活动,我就拉着朋友一块儿来听,大家一起受益。”
赋能:找到基层治理“心”方法
社区居民的烦心事,大多是家长里短的琐碎事,很多矛盾纠纷的根源在于情绪,先解决情绪问题,才能有效沟通。掌握更专业的心理咨询知识,也给街道社区干部们开启了一种新的工作方法。
丰年村街道副主任方素娟告诉记者:“在社区组建的心理服务站,主要是由街道干部或者社工兼任。特别是街道里的‘老人儿’,本身就是社区居民,大家都非常熟悉,遇到问题也能说得上话,可以发挥化解矛盾的作用。”但是对于辖区内的新泰道社区这样的新建商品房小区,人员复杂,年轻人多,就不适合用老办法解决问题了。“心灵驿站落地之后,我们的网格员得到了更加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培训,让他们能更敏锐地感知居民们的情绪变化,也能更准确地发现症结所在,进而做到‘事心双解’。”方素娟表示,“要说心灵驿站给我们街道工作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那就是心理咨询服务受益者的志愿者转化率特别高,许多人都由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
今年65岁的李惠敏是丽新里社区的老住户,近几年,她家里的亲人接连去世,尤其是母亲的离开给她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原本开朗、乐观的李惠敏每天都呆坐在家里,甚至开始抱怨生活。“每天在邻居面前强颜欢笑太累了,装不下去了,我就干脆不再出门了。网格员发现我不大对劲儿,便拉我去参加社区活动,但都被我回绝了。几次上门谈心之后,网格员跟我说:‘您的心里还是有疙瘩没解开,咱们街道有个心灵驿站,您要是觉得有些话不方便跟我说,可以去那儿聊聊。”接受心理咨询后,李惠敏重新焕发了活力。如今,她成了社区志愿者里的积极分子,各类活动中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通过心理咨询服务,不仅像李惠敏这样的独居老人成了志愿者,也带动了一批年轻人,特别是全职妈妈走出家庭,参与到社会工作中来,给我们的基层治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方素娟表示,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发展稳定的前提,是有效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与创新的强基之本。
如今,“遇到问题及时有效沟通”“没有解决不了的思想问题”成了居民们的共识,“一站式社会心理服务法”成了丰年村街道极具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心”路径。(记者 田莹)
来源:今晚报
举报/反馈

中工网

1109万获赞 49.1万粉丝
中工网官方认证百家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