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什么是精神病?
A
精神病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大脑神经活动功能紊乱,表现为认知、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精神活动异常,并影响人社会功能的疾病。目前研究发现,精神病也存在大脑器质性发病基础,一般认为是生物学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Q
精神疾病的分类有哪些?
A
Q
精神分裂症的概念及表现是什么?
A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一般开始发病于青少年阶段,以16~30岁为最多。病因不明,其临床特点是患者的情感、思维和行为与现实脱节。一般没有意识和智能障碍。
Q
精神疾病复发有什么征兆?
A
Q
患精神疾病后应怎么办?
A
家属怎样照顾精神疾病患者?
督促患者坚持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去医院随访、复查,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药物。一般情况下,应一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有特殊情况,可随时就诊。
帮助患者合理安排好其衣、食、住、行,监督患者按时起床、刷牙、洗脸、更衣、整理房间、做户外活动及其他日常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在个人卫生料理上,尽量督促患者自己料理个人卫生,定期洗澡、更换衣服、理发、剪指甲、按时排便,女患者则要搞好经期卫生;对年老体弱及有明显药物副作用或精神症状者,则需家属帮助料理,但也必须避免患者在生活上过度依赖家人;饮食应当易于消化、营养合理,忌酒、咖啡、浓茶和盲目吃补品。
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巩固治疗阶段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住院时间一般是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加上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有很大的副作用,所以患者容易感觉到疲劳,对外界感觉生疏,不能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此时家人应该多鼓励患者参加各种活动,帮其在增加身体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生活独立性,丰富业余生活,从而帮助患者做好一些轻松又安全的劳动,增强加入社会的能力。督促、鼓励患者提高认识,主动做家务,自己来安排自已的生活。
要帮助患者甩掉患上精神病感到“羞耻”、“丢人”或“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耐心解释,疏导其心理负担。对于患者担心病治不好,影响前途、学习等忧虑,应鼓励其增强自信心,多与社会接触。主动融入社会人群中去,重建社交能力,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或工作,保持乐观情绪。对于患者的抑郁、烦躁易怒等情绪,家人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尽量不要与之冲突,事后可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一起分析原因及对策。
恢复期患者常常给人一种表情呆板、反应迟钝的印象,因此就需要训练。
首先要提高兴趣。兴趣越大,情感的投入越多,愉快感也就越强;
其次,要引导患者设身处地地体谅和关心他人。理解了别人的情感,才能唤起自己的情感;
另外,要充实生活内容。聊天、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等等日常生活中非常简单的小事,都可以充实患者的信息来源。整日呆坐少语,无所事事,自然难以产生丰富的情感;
最后,要善于适时、适度地表达情感。情感交流在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这种交流往往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有时一个眼神、一次点头、一次微笑,就足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存在。这种表达需要一定的技巧,患者要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摸索,也需要家属耐心地帮助。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