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宜人性且情绪稳定性的个体的知觉压力越小。

知觉压力作为个体对作用于自身事件的一种认知评价过程,既可以预测人们的消极反应,如焦虑、抑郁,也可以预测人们的积极反应,如幸福感。

有研究发现幸福感与意向性自我调节成正相关。

因此,研究推测知觉压力能够与意向性自我调节产生联结。

素质应激交互作用理论指出,个体心理素质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反应,且在心理素质作用于行为反应的过程中,认知评价能够起到中介作用。

特质-心理状态-行为”理论模型也认为人格能通过心理状态影响个人的行为。

“网络空间”现在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人们的交往方式、公共事务交流形式都在日益改变。移动互联网连接和便携式设备使得社交媒体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

许多研究证明了媒体行为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这些研究通常表明,人们经常无法规范他们的媒体使用行为。

而社交媒体的持续可用性挑战了社交媒体用户的自制力,人们往往无法发挥自制力控制自己对网络和手机的使用,于是使用社交媒体成为最难以抗拒的欲望之一。

人们在完成重要任务的过程中没有控制自己对社交媒体的使用,这种现象即社交媒体自我控制失败。

社交媒体使用对幸福感具有负面影响,而幸福感与知觉压力具有很大程度的联系。社交媒体使用的频繁自我控制失败还可能会损害个体的认知能力。

JieD认为,这种自我控制失败可能与自我调节意识降低有关,自我调节的意识有助于维持对自我的关注,并脱离不健康的行为模式。

因此,研究拟探究在社交媒体自我控制失败能否起到调节作用。

一、黑暗三人格

黑暗三人格是人格的一种特质群,它与关注光明面的大五人格模型相对应,关注人格的阴暗面,它包括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自恋三种人格特质。

这些特质通常被认为是负面的,因为它们与欺骗和操纵他人的行为相关。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得名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他在《君主论》中探讨了政治权力的本质和运作规律,提出了“目的正义化手段”的思想。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的概念在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的核心特征是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他们可以采用各种策略和手段,包括欺骗、操纵、利用和威胁等,以获取权力、金钱、地位等物质和非物质利益。

他们会以利益为导向来与他人合作。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还具有极高的印象管理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他们自我满足的同时对他们隐瞒自己的欺骗行为。

研究表明,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与许多不良的个人和社会后果相关联,例如情感冷漠、缺乏同情心、缺乏道德准则和傲慢等。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诚实和谦逊方面得分较低,他们通过欺骗和无视他人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然而,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并不是一种绝对的人格类型,而是一个相对连续的维度,不同人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程度也有所不同。

尽管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可能代表一个单一的结构,但这些结构的遗传力不同,因此一些研究者认为二者是不同的。

自恋代表了对自我价值和重要性的夸大、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优越感和注意力寻求,被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表现。

有研究者将自恋分为外显型和内隐型。

外显型自恋表现为是指人们对自己的高度自我评价,通常表现为自我吹嘘、炫耀和自我宣传等行为。

外显自恋者更关注外在形象和表现,并希望他人能够认可和赞美他们的成就和特质。这种自恋常常被认为是一种负面特质,因为它与自大、自私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行为有关。

内隐型自恋则是对自己内在的关注、对人际关系高度敏感等。这种自恋不像外显自恋者那样强调对外在世界的认可和赞美,而更多地关注个人内在的价值和自我肯定。

而不管是外显还是内隐,都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

还有研究将自恋分为浮夸自恋和脆弱自恋。

浮夸自恋是指那些自视甚高、自我吹嘘并常常夸大自己的成就和能力的人。这种自恋表现为过分自信、自大和炫耀,他们渴望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

浮夸自恋者通常不接受批评和反对意见,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会有真正的认识和反省,容易伤害他人的感情。

脆弱自恋是指那些自我肯定程度过低,对于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过于敏感,并常常需要他人的认可和支持来维持自己的自尊心。

脆弱自恋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例如焦虑、沮丧和易怒。他们可能会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需要过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对于他人的批评和拒绝也会过于敏感并容易受到伤害。

二、黑暗三人格对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影响

素质应激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个体心理素质可以对行为产生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自恋均能够对意向性自我调节起到显著的预测作用,说明三种黑暗人格均是意向性自我调节的重要预测因素。

研究探索了马基雅维利主义、精神病态和自恋三者的作用,发现不同的黑暗人格对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影响各有差异。

黑暗三人格虽然总体上具有反社会性,但在个人发展层面并不全是负面影响。来自多个领域的证据表明,意向性自我调节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关注自身利益,在进行决策时更加理性和自控,他们更愿意接受现实情况并做出决策,而不会过度陷入情感和冲动中。

这可能与他们强调实际利益和理性决策的思想有关,也就能在更大程度上欺骗、操纵他人和控制局面。

因此他们需要时刻保持冷静以保持自己的自我调节和控制,并规划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确保达到他们的目标。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处理各种问题上更加灵活高效且得心应手,他们能够更有目的地通过目标选择、目标优化和目标补偿来积极协调自身发展需求与环境资源。

需要采用自我控制的策略来掩盖自己的意图和真实情感,对自我的把控程度更高,更有能力进行意向性自我调节,从而汲取到更好的资源,以获得更好的机能和自我发展。

此外,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通常具有更高的社交智能和情商,这使他们更有可能成功地应对挑战和压力。他们也更善于使用自我激励和自我反馈来保持自己的目标和动力。

研究的结果表明,马基雅维利主义对意向性自我调节预测的效应虽然不是非常大,但仍然是显著的。

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个体情绪智力和行为控制能力的新见解。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成功通常建立在道德和伦理规范的边缘上。

他们常常采用欺骗和利用他人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可能对他们自己和其他人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虽然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可能更善于意向性自我调节,但他们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后果,而且他们的行为往往会以利他主义为中心,缺乏道德和伦理原则。

在黑暗人格中,精神病态人格是一种特殊且最不可控的人格特质。

其典型特征为缺乏自控能力,该人格类型的青少年因为很少顾及别人的利益而更少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选择去寻求刺激。

他们或许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不加以控制,更倾向于保持人格的本我而采取行动,不在乎行为会招致何种结果。

多数时候只是寻求刺激和因一时的想法而行动,这就导致他们他们无法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这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常常会影响他们的社交、情感、行为和认知等方面的功能,使得个体难以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要求。

也可能导致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常常会经历情感然和人际关系问题,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卑、暴力倾向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进而可能会对他们的人际关系、未来发展和生活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人格也可能表现出一些积极的行为特征。例如,他们可能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冒险精神,能够在某些情境下表现出出色的表现和创新能力。

此外,他们也可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韧性,能够在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下去。

这些积极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他们在意向性自我调节方面的不足。

自恋者虽然与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在结果上趋于相似,相较精神病态都有更高的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但他们的心路历程又不同。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更倾向于提高自己以满足实用利益,而自恋者通常表现出较高的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

这可能是因为自恋者倾向于追求个人目标和利益,并且自信心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而且他们渴望赞美、突出优越感和追求虚荣。

因此他们的追求更高、自我监控能力更强。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他们识别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一步改进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实现目标。

他们也更愿意接受自我反思和改进,这种能力也与意向性自我调节密切相关。

高自恋人格的青少年在社交方面会有更好的表现,他们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因此会更追逐成就。

在此过程中,就能够表现出更多的意向性自我调节行为,他们通过意向性自我调节让自己努力到达期待的位置并得到别人的认可。

此外,在实践中,还需要考虑到个体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在实施个人目标时,需要考虑到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并注意平衡自我中心和他人的需求。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在实现个人目标时,需要平衡自我中心和他人的需求。

古往今来众多杰出的政治家和各行各业的高层人士普遍表现出高度黑暗人格特质,然而他们通常能够通过压制这些消极面来实现成功。

在此过程中,马基雅维利主义提供了充足的人际资源和强大的沟通技巧,自恋则带来了坚定自信的力量。

而特质尽管表面上看似消极,但在某些情况下却能赋予他们冒险的勇气。这三种特质相互作用,构成了众多成功人士杰出表现的基础。

举报/反馈

杏梨汤先生

47万获赞 5.5万粉丝
每天更新优质心理学科普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