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每年300万或500万资助,连续资助5年,中国科大3人获得!10月30日,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员”揭晓获资助名单,记者获悉,此次获资助的46人中有3人来自中国科大。“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目前国内社会资金资助基础科研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将长久、稳定支持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研究。目前,中国科大已有7人获此资助。
中国科大3名优秀科学家获资助
此次“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共有583人申报,其中,数学与物质科学领域317人,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266人。最终,共有来自13个城市28家机构的46位杰出科学家,成为新一期“新基石研究员”。
“选人不选项目”是“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最鲜明的特色,这意味着该项目不对研究员设置明确的研究任务,不做项目进度考核,长久、稳定地支持研究员们去做富有挑战性、创新性的工作。
记者梳理名单获悉,此次,有3名中国科大教授成为新一期的“新基石研究员”。分别是数学与物质科学领域的陈宇翱和彭承志、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的薛天。
陈宇翱是一名“80”后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大少年班。2011年在他30岁时,成为了中国科大最年轻的教授之一。2013年,他获得欧洲物理学会授予的量子电子学、光学领域青年科学家最高荣誉“菲涅尔奖”,成为获得该奖的第二位中国科学家。
这些年来,他长期从事量子物理基础实验研究,致力发展光与冷原子量子调控技术并系统地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精密测量等多个量子信息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参与“墨子号”研究工作,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工程,与同事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空间尺度最大、规模最大的星地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等。陈宇翱曾多次表示,“做科研要禁得住喧哗,耐得住寂寞。”
另两名入选名单的中国科大教授都是“70”后。其中,彭承志也来自量子领域,他长期从事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实验研究,围绕量子纠缠、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开展了系统性的实验工作,取得了大尺度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和广域量子通信等领域的关键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将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带入现实应用。
来自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薛天教授,则长期致力于视觉神经和眼科领域的基础与转化研究,围绕视网膜和感光细胞的功能与疾病、光感受脑神经环路、视觉再生修复等方面。他在Nature、Cell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过多篇通讯作者论文。就在今年1月,薛天教授团队“成功揭示光感知调控血糖代谢的神经机制”这一重大成果,再次在Cell在线发表。
资金自由支配度高可用于诸多科研需求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目前国内社会资金资助基础科研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支持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项目设置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两大领域,并鼓励学科交叉研究。
“新基石研究员”资助类别分为两类:实验类每人每年资助500万,理论类每人每年资助300万,皆连续资助5年,期满可以申请续期资助。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灵活性的优势,资助强度大、自由支配度高,给予研究员们完全的科研资源支配权和研究路线选择权,一切都从科研工作实际需要和基础研究客观规律出发。
2023年1月,58位杰出科学家成为首期“新基石研究员”,其中,来自中国科大的俞书宏院士、封东来院士、王兵教授、陆朝阳教授4人入选。
首期“新基石研究员”、材料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俞书宏表示,入选“新基石”是对国内一批科学家的一种莫大的鼓励和支持,也让自己能够继续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开展具有挑战性的研究。
今年4月,“新基石科学实验室”在中国科大揭牌,该实验室也是一个支持研究员们开展跨学科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俞书宏表示,希望能利用“新基石”这一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做更多有益的工作,要选拔一批非常优秀的博士后和研究人员,特别是交叉科学方面的人员。
合报科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