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它以团体动力学为主要依托,以社会工作理论为设计活动、开展活动及小组评估的基础。

在小组引导者的带领下,明确小组组员真实需求,根据需求设计小组方案、开展小组活动,挖掘小组组员的潜能,提升小组组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工作目标

里面的内涵大概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小组工作就是指小组工作者在准确了解小组成员的真实需求之后,运用小组工作专业的知识、方法、技巧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

或者需要帮助的人、团体、家庭、社区,预防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服务对象恢复并增强自身的功能。

从而促进服务对象更好的发展,融入社会的过程。小组工作主要是以团体或小组的形式开展专业辅导。

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个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成长的社会支持平台与社会资源网络,使其增强自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组员与组员之间具有互助性。这也是小组工作的魅力所在,以小组为交流的平台,以同质性较高的组员为主体,以社会工作者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互相进行经验分享、痛苦经历诉说、互相安慰、互相借鉴、互相鼓励与扶持,给予组员有勇敢面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从而达到改善服务对象的非理性认知和应对方式,促进个人的或群体的健康成长的目的。第三,小组工作是以社会工作者按照既定目标引导与促进的过程。

在小组工作开展之前,小组工作者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明确小组成员真实的需求,根据小组成员的真实需求。

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设计小组活动计划与活动方案,按照其方案进行开展活动。

W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在面对心理压力这个问题上具有较强的同质性,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技巧与方法为医务人员的真切需求进行评估。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依据改变医务人员非理性认知以及应对方式,设计小组计划方案,并促进活动的开展。

在此过程中,帮助医务人员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形成一种轻松安全、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的氛围,提供一个宣泄负面情绪的平台。

介绍并尝试新的压力应对方式,以期达到舒缓心理压力的目标。因此,小组工作方法是减轻社区医务人员心理压力的有效方式。

心理压力舒缓的小组活动

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工作开展过程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对于小组每一个环节的作用也大不相同。

在本次心理压力舒缓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会扮演以下几个角色:主导者。

在小组刚开始的阶段、结束阶段以及介绍新的压力应对方式时,社会工作者发挥主导的作用、带动小组气氛。

因为此时两个阶段组员刚进入小组还是处于一个“自我保护”的阶段,即使都是同事,但也不愿意让他人看到自己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更不愿意让他人以自己为案例进行分析。

引导者与促进者。这个角色主要是在小组中期,组员与组员之间虽然不会像刚开始那样沉默,但是会产生矛盾与冲突,会争夺在小组当中的话语权与领导权。

有时会使小组停滞或偏离主题,这时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引导组员回归到小组活动主题上来,转移组员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作为促进者,要发挥好“润滑剂”的作用,帮助组员找到小组停滞的原因,找到“疏通”的办法,以促进小组更好的发展。

认知行为理论在小组第一节活动的活动设计上有所彰显,主要是在“重新认识自己、他人及心理压力”这一环节上,笔者起初设计主要是想让小组成员打破原来固定工作关系、打破个人对自己、他人及对心理压力的固定认知与评价。

通过画出自己、他人及心理压力的全新“自画像”,从内心深处了解原来自己一直以来所认为的“自己、他人及心理压力”并不是想自己想象的那样。从而树立对三者有不同新的认知。

认知行为理论在实际应用上,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小组成员由于对社会工作的小组活动并不是很了解。

超出了他们对社会工作这个专业在其思维模式中固定的认知。一时半会适应不了小组活动这一方式,因此,显得比较拘谨。

由于小组成员的构成中,包含管理人员、医生、护士等各种不同岗位的医务工作人员,加之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线员工在管理者面前不太敢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显得畏手畏脚,尤其是“对他人、自我的‘自画像’”这一部分,从这里能看出小组成员还是有一定顾虑的。

活动评估:本次活动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帮助组员打破以往上班时期交往的模式。

重新建立一个轻松愉快的互助支持关系。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小组成员都是成年人,对第一个活动各个环节的要求理解的比较到位。

大家十分积极热情、认真努力的完成每一个环节。但是社会工作的小组活动对于组员来说还是属于新鲜事物,大家对其还是十分好奇、眼神中充满了探索的神色。

尤其是在一同制定小组契约的环节,刚开始让大家制定的时候,大家却不知从何入手。到底该写一些什么,显得十分寂静,但是为了避免尴尬,他们又左右互相观察,看对方写的是什么。

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举例之下,组员们开始互相交流,逐渐的写下了他们认为称得上契约的小组契约。

小组活动的缺点

在各组代表分享完之后,社工再次带领大家进行梳理,最终经由大家同意,形成了大家都认可的、共同遵守的小组契约。但是在此次小组活动中也有缺点。

第一,社工相对于组员来说,年龄还是较小,有时候面对突发的一些状况,会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社工的临场应变能力还是需要加强。

第二,社工在时间的把控上还是不到位,在小组进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延迟的现象,这个问题在下次活动中要十分注意。

认知行为理论在本节活动的设计上主要体现在“制作压力球与绘制压力图”与“绘制轻气球”这两个部分。

笔者在上一个活动中主要从对心理压力全新的认知角度出发,期待组员从认知方面对心理压力有一个新的理解。

笔者在第二次活动中主要是想通过这两个环节让组员从行动上渲泄出自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积攒的心理压力,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得到片刻的放松。

认知行为理论在本次活动中应用效果上能够轻微的感觉到初见成效。

在本此活动开始的前十分钟,笔者运用这段时间向小组成员简单的介绍了社会工作中的小组活动相关内容及流程,小组成员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

加之,前一次活动的经验,小组成员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较为活跃,不再那么拘谨、不自在。活动评估:本次活动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帮助组员们通过“气球”缓解其心理压力。

通过制作压力气球和解压图,间接想让组员明确人的承受能力与抗压能力有时候就跟气球吹起来的空间那么大。

如果一味的往里面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而没有舒缓压力的意识与正确途径。终有一日,气球里面的空间承受不住的时候,就会爆炸,从而造成较大的破坏。

人自身的承受能力与抗压能力亦是如此。在这节活动过程中,组员们都非常活跃,在往气球里面装颜料水的时候,都鼓着劲想往气球里装得更多,导致组员们的气球一个比一个大。

当大家制作解压图时,就当气球在画板上爆炸的那一刻,大家的脸上有的大笑、有的惊讶、有的却吓了自己一大跳。

此次小组活动中也有缺点:在制作解压图时,由于气球里有颜料水,当气球被画板上的钉子戳破时,一小半的组员衣服被溅上了不同颜色的颜料。

这确实是社工疏忽了,应该提前准备好一个围裙,在做活动前发给每位组员以防颜料水溅到衣服上。类似的细节问题在下次活动中要十分注意。

活动的设计环节

认知行为理论在本节活动的设计上主要体现在“SWOT分析”与“优点大轰炸”环节中,本次活动的认知重塑是建立在第一次活动的基础之上,通过“SWOT分析”。

组员分别从自身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这四个维度对自己与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认识,从而能够清晰的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与境遇。

通过“优点大轰炸”环节,从侧面进一步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真实评价,这能够帮助组员全方位的重新熟悉自我。

相较于第二次活动,认知行为理论在本节活动的应用效果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随着活动次数的不断加深及内容的层层递进,组员们对于自我认知这一方面的认识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

更容易接受小组活动的形式并慢慢的在活动中找回最为真实的自我。

第三次活动属于小组活动的中期阶段,在此阶段,小组组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进一步加强,虽然大家的夸赞别人、自己的话语比较少,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组员认为十分中肯的评价。

活动评估:本次活动最主要的目标就是通过SWOT分析以及他人眼中的自己。

帮助组员重新客观的认识自己以及自己身边所存在的社会支持网络及资源,帮助组员意识到自己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子,间接增强组员的自信心,提高组员的抗压能力。

在进行“优点大轰炸”的时候,是需要组员站在大家面前的,这对大家的挑战比较大,虽然组员都是成年人,但是当组员站上去的时候。

大家或多或少的都表现出了不好意思的状态,完全是颠覆了以往在同事面前的样子。

在SWOT分析中,大家对于自己的优势说的很少,几乎两三句话就结束了,但是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挑战说的很多。

从这一点来看,大家还是对自己的优势比较谦虚及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危机感比较强。但是在此次小组活动中也有缺点:在“优点大轰炸”时,前面3位组员很不好意思的在大家面前接受着表扬,最后他们的分享也是简单说几句就结束了。

最后不得已换成了对剩余组员的表扬采取写在纸上方式来呈现,最后剩余5个组员的分享是比较精彩的,也能感受到他们对于他人对自己的夸奖与认可是十分开心的。

在接下来的活动社工还是需要及时的使用引导机智。认知行为理论在本节活动的设计上主要体现在“ABC情绪理论的学习”与“压力的故事”这两方面。

笔者首先想从认知行为理论中的ABC情绪理论开始,向小组成员呈现出人的情绪、认知及压力事件之间的关系,向其说明在人身上存在着十一种非理性情绪。

从而帮助组员们运用该理论去共同探讨产生在自己身上的压力事件的源头及影响因素。

组员将学习该理论前对压力事件的理解同学习该理论后对压力事件的理解进行对比,从而对心理压力的认知有一个全新的了解。认知行为理论在本节活动的应用效果上有了新的突破。

结语

在实际小组开展的过程中,虽然组员们是第一次学习认知行为理论中的ABC情绪理论,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其中有一个组员在大家面前不仅仅分享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压力事件。还能够把自身的压力事件与ABC理论很好的融汇贯通起来,并且大方自然的在组员中间进行分享他的感受与之后他会针对此事件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去应对。

举报/反馈

仙贝心理

3.8万获赞 6080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