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北京城作为元大都,盛极一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马可·波罗称元大都“美善之极,未可宣言”。此后,历经近八百年历史沧桑,妙应寺内的白塔完整保存下来。这座与元代历史息息相关的皇家佛塔,见证了元大都的兴衰沉浮。
白塔寺管理处研究馆员姜丽荣介绍道——
姜丽荣:北京真正作为全国性政权的首都,始于元大都。这座白塔是元大都保留下来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阜成门桥两侧,北京城古今交织。一边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密集往来的人流、车流,另一边是平房、胡同,是蓝天、灰瓦、红墙、飞鸽。这座建成于1279年的元代白塔,就在一片市井生活中耸立着。1271年,元朝定都后,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大都建造一座集政权、神权于一体,象征江山一统的大白塔,“冀神龙之扶护,资社稷之久长”。白塔所在之地,曾是辽代的永安寺塔,于金末毁于战火。
姜丽荣:当时有种说法,每逢夜晚永安寺附近的百姓,都会发现佛塔向外放光,但是走近以后又没有焰火。这个消息上传到皇宫里,忽必烈命人挖掘永安寺的佛塔地宫,发现地宫里藏有一个舍利石函。舍利石函中间是一个宝瓶,香水盈满,有二十颗佛舍利灿若金粒,两边还有两条金龙守护,瓶底下压着一枚铜钱。
文献记载:“帝后阅之,愈加崇重。即迎其舍利,立斯宝塔……制度之巧,古今罕有”。为达到“保大业之隆昌”的目的,忽必烈敕令在这座辽塔旧址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一座喇嘛塔。
妙应寺白塔“制度之巧,古今罕有”。白塔通体涂以白垩。塔身彷佛僧人钵盂倒扣,这种覆钵式塔从印度传入,元代前多在青藏地区出现。白塔巍峨、精美的样式为北京增添了光彩和气势,同时,也具备着内涵丰富的佛教意义。
姜丽荣:白塔方形基座与其上天蓬寓意天圆地方,中间的部分称作覆钵体,表示水,白塔上方三角形的“十三天”又称为相轮,有这种十三层相轮的佛塔是代表最高等级的佛塔,呈三角形。塔高50.9米,象征着皇家的九五至尊,基座是810平方米,寓意九九八十一。
元大都是东西文化交汇之处。当时的北京城开放包容、高度发达,加上繁荣的对外贸易,西方各国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纷纷慕名来到这里。在妙应寺白塔前,有一尊铜像,塑的就是白塔的设计师阿尼哥,他是一个外国人,来自当时的尼波罗国,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
姜丽荣:当时西藏地区政教合一,西藏想要建一座佛塔,便向尼泊尔国王发出诏令。尼泊尔国王在他们国家征集了八十名能工巧匠。当时阿尼哥仅有17岁,他作为领队长,在西藏建了第一座佛塔。
后来阿尼哥入仕元朝,在忽必烈的指派下设计和主持监造了这座白塔,它融合了中尼佛塔的建筑风格,也是元大都和其它国家文化交往的历史见证。
白塔竣工之后,在其周边还修建了一座占地规模宏大的寺院,叫做大圣寿万安寺。在元代,大圣寿万安寺是百姓禁止入内之地。从清末开始,白塔寺就是民间举办庙会的重要场地。
姜丽荣:寺院规模宏大,殿宇众多,它仅供元朝皇室在此举行宗教祭祀、百官习仪等活动,后来又演变成皇宫祭祀列祖列宗的太庙性质。元朝皇宫是在北海,正好东西是在一条直线上,这里被称为皇家的西苑,有皇家御用的含义在里边。
大圣寿万安寺在元末被雷电击中失火焚毁,只有白塔留了下来。明代重修寺庙,成为如今的妙应寺,白塔依然镇守其中。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如今的北京城,又成为了一座举世闻名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巍巍白塔,阅尽人间沧桑,尝遍红尘冷暖,仍是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
转自:北京广播电视台
来源:北京文博
举报/反馈

光明网

1.8亿获赞 621.9万粉丝
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媒体融合与创新的引领者。主办单位为光明网传媒有限公司。
光明网传媒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